0%

唐铙歌鼓吹曲·奔鲸沛

2025年07月05日

奔鲸沛,荡海垠。
吐霓翳日,腥浮云。
帝怒下顾,哀垫昏。
授以神柄,推元臣。
手援天矛,截脩鳞。
披攘蒙霿,开海门。
地平水静,浮天根。
羲和显耀,乘清氛。
赫炎溥畅,融大钧。

宗元

译文

奔鲸沛,荡海垠。
狂暴的鲸鱼奔腾,搅动大海的边际。
吐霓翳日,腥浮云。
喷吐的霓虹遮蔽了太阳,腥臭之气弥漫云端。
帝怒下顾,哀垫昏。
天帝愤怒地俯视人间,哀怜这混沌的灾难。
授以神柄,推元臣。
授予神圣的权柄,推举贤能的元老。
手援天矛,截脩鳞。
手持天界的长矛,斩断巨鲸的鳞甲。
披攘蒙霿,开海门。
驱散浓重的迷雾,打开大海的门户。
地平水静,浮天根。
大地平静,海水安宁,天地的根基稳固。
羲和显耀,乘清氛。
太阳神羲和光芒闪耀,乘着清新的空气。
赫炎溥畅,融大钧。
炽热的火焰普照四方,融化万物的法则。

词语注释

沛(pèi):形容水势浩大,奔腾的样子。
垠(yín):边际,界限。
翳(yì):遮蔽。
脩(xiū):长的意思,这里指鲸鱼的鳞甲。
霿(méng):雾气浓重。
羲和(xī hé):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
溥(pǔ):普遍,广泛。
钧(jūn):古代重量单位,这里指天地万物的法则。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历史的烽烟自隋末乱世漫卷而来。柳宗元执笔为戟,在《唐铙歌鼓吹曲·奔鲸沛》中凿开一道盛唐开国的神话印记。

鲸浪滔天起
"奔鲸沛,荡海垠"六字如惊雷裂空,实则以《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群雄蚁聚,九州鼎沸"为注脚。隋炀帝大业年间,军阀割据似海中巨鲸翻腾,宇文化及、王世充之流"吐霓翳日",将中原化作腥云蔽天的修罗场。史载当时"百姓流离,十室九空",正应了"哀垫昏"三字血泪。

神柄授元臣
"帝怒下顾"暗合《贞观政要》所述天策上将李世民受命戡乱之事。武德三年虎牢关之战,少年统帅率三千玄甲军破窦建德十万众,宛如"手援天矛"劈开混沌。史家笔下"尘埃蔽天,钲鼓之声闻百里"的战场,在诗人笔下化作"截脩鳞"的神话图景——那被斩落的何止是敌酋铠甲,更是乱世的鳞甲。

海晏见天根
"披攘蒙霿"四字藏着玄武门之变的刀光,更蕴着贞观之治的曙光。据《资治通鉴》载,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斗米不过三钱",恰似"地平水静"的具象。当"羲和显耀"照耀长安时,马周奏疏中"夜不闭户,行旅野宿"的盛世,已化作诗中"赫炎溥畅"的钧天广乐。

此诗如青铜铙歌般铿然,将开国史诗锻造成十二行鎏金文字。每一韵脚都叩在《唐会要》的纪年上,让历史烽烟在神话意象中重生。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的意象群构建了一场神魔交锋的史诗图景。开篇"奔鲸沛,荡海垠"六字如惊雷炸响,吴文英《唐宋词简释》指出:"'沛'字状鲸奔之迅疾,'荡'字写海疆之震荡,动词选用精警,霎时将巨鲸翻江倒海的威势泼墨而出"。那吐纳间能遮蔽日月的巨兽("吐霓翳日"),连浮云都染上腥膻,这种超现实的夸张笔法,恰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评:"以感官通联之法,将视觉之'霓'与嗅觉之'腥'熔铸,妖魔的邪恶气息遂穿透纸背"。

转折在"帝怒"四句陡然降临。学者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特别激赏神柄与元臣的授受仪式:"'推元臣'的'推'字暗含天地伟力的传递,而'截脩鳞'的截字如斧钺劈落,展现天人合一的制裁力量"。当神将挥动天矛斩断鲸鳞("手援天矛"),诗人用"披攘蒙霿"的蒙太奇式转换——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为:"'披攘'的动态与'蒙霿'的混沌形成张力,恰似电影中雾气突然散去的镜头语言"。

收束处的"地平水静"四句构成多重隐喻。傅璇琮《唐代文学研究》认为:"'天根'意象既可指星宿,又可喻秩序本源,与前半篇的混沌形成哲学对照"。而"羲和显耀"的出场,莫砺锋《唐诗流变论》解读为:"日神驾清氛而来,非单纯写景,实隐喻皇权重塑宇宙秩序"。最终"融大钧"三字,钱钟书《谈艺录》点明其妙:"'大钧'语出贾谊《鵩鸟赋》,柳宗元化用此典,将政治肃清比作造化熔炉,使全诗升华为对天地重光的礼赞"。

全诗贯穿着柳宗元特有的峻洁笔调与政治寄托。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揭示:"此曲实为永贞革新的精神图腾,奔鲸喻藩镇割据,元臣暗指王叔文集团"。但超越具体史实,诗中神魔对抗的原始意象,正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熔铸《天问》之瑰奇与汉赋之壮浪,在雷霆万钧的剿灭中,绽放出盛唐之后罕见的崇高美学"。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篇:"如观吴道子地狱变相图,笔挟风雷之势。'吐霓翳日,腥浮云'七字,写尽鲸鲵之虐,而'帝怒'以下陡转天威,字字作金石鸣。"

桐城派大家方苞则特别推崇其气象:"以禹鼎铸魑魅之手,运《楚辞》天问之魄。'截脩鳞'三字森然有斧钺声,至'地平水静'句,忽作玉磬清音,得《雅》《颂》遗响。"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遗中评点:"屈子《天问》之嗣响,太白《蜀道难》之先声。'披攘蒙霿'四字,状开天辟地之象,非身历安史之乱者不能道其万一。柳子厚以史笔为诗,此篇尤见镕铸功深。"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曾作专题分析:"在狞厉的审美中完成救赎叙事。'羲和显耀'与'赫炎溥畅'形成光的热浪,将前文腥秽涤荡殆尽,此等笔力,直可追步杜甫《朝献太清宫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