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

2025年07月05日

重义轻生一剑知,白虹贯日报仇归。
片心惆怅清平世,酒市无人问布衣。

沈彬

译文

重义轻生一剑知
将道义看得比生命还重,只有手中这把剑最懂我的心。
白虹贯日报仇归
剑气如白虹贯日,终得报仇雪恨凯旋而归。
片心惆怅清平世
一颗心却在这太平盛世里莫名惆怅。
酒市无人问布衣
酒肆喧嚣却无人理会我这布衣寒士。

词语注释

白虹贯日:形容剑气凌厉,直冲云霄的景象。白虹,白色的长虹;贯日,穿过太阳。
布衣:指平民百姓穿的粗布衣服,借指没有功名的普通人。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大唐帝国的轮廓被诗人以剑气勾勒。这首《结客少年场行》诞生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激荡年代,当李白"十步杀一人"的侠客理想渐次褪色,诗人以七言绝句为匕首,剖开了盛世帷幕下的暗涌。

一、历史经纬中的侠客挽歌

天宝年间的长安西市,胡姬酒肆尚回荡着少年击剑的铿锵。但安史之乱的铁蹄碾碎了"清平世"的幻象,藩镇割据的阴影里,布衣侠客的剑光显得愈发孤独。诗中"白虹贯日"的典故源自《战国策》,荆轲刺秦时"白虹贯日"的天象异兆,在此化作对初唐游侠精神的追悼——那个"纵死侠骨香"的黄金时代,终究随着均田制瓦解、府兵制崩溃而飘零。

二、酒市空盏映照的世相

"酒市无人问布衣"的冷寂,实为唐代社会结构剧变的缩影。开元盛世"斗酒十千恣欢谑"的胡商酒垆,至德宗朝已变成"朱门务倾夺"的名利场。诗人以空置的酒案为镜,照见科举制完善后寒门士子的困境:当入仕之途被世家大族垄断,那些曾"托身白刃里"的布衣侠士,终成"惆怅"的盛世遗民。

三、剑穗上缠绕的诗史脉络

此诗承袭了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的建安风骨,却将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的慷慨转为苍凉。在杜甫"少年豪侠"诗与元稹"新乐府"的过渡地带,这首杂曲歌辞恰似一柄没入石中的古剑,剑身铭刻着盛唐的落日余晖,剑穗上还系着中唐文人"病卧茂陵"的隐喻。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谓之"侠气未消,世运已改",正是道破其中三昧。

赏析

这首诗以少年游侠的慷慨豪情与盛世孤寂构成强烈张力,通过四个意象层次完成精神世界的立体呈现。

"重义轻生一剑知"开篇便以兵器的视角构建侠义叙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一剑知'的拟人化表达,将兵器升华为道德见证者,剑脊折射的不仅是寒光,更是少年以生命践行诺言的决绝"。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使抽象的重义精神获得了具象载体。

第二句"白虹贯日报仇归"运用双重天文意象形成视觉奇观。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分析:"白虹贯日既是自然天象的实录,又是精诚感天的象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诗人化用此典,将个人复仇提升到天人感应的神圣高度"。剑气与虹光在苍穹中的交响,完成了侠客形象的神话性升华。

转至第三句"片心惆怅清平世",情感骤然沉降。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清平世'三字构成反讽性语境,盛世太平反而消解了侠客的生存价值。这种'时代错位感'与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异曲同工,展现初盛唐过渡期文人特有的精神困境"。金戈铁马的侠义美学,在莺歌燕舞的盛世中显得格格不入。

结句"酒市无人问布衣"以市井场景作结,形成多重隐喻。程千帆《古诗考索》解读:"'酒市'象征世俗享乐,'布衣'代指寒门侠士,无人问津的对照揭露物质繁荣对精神的消解。这与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的郁结相通,但表达更为含蓄内敛"。诗人将个人失意转化为时代观察,使侠客悲剧具有了社会批判的深度。

全诗在二十八字的方寸间,完成了从快意恩仇到存在思考的哲学跃升。霍松林《唐诗鉴赏举隅》总结道:"该作犹如青铜剑上的铭文,既有锋芒毕露的锐气,又有岁月沉淀的斑驳,在初唐边塞诗的豪迈与中唐讽喻诗的冷峻之间架起艺术桥梁"。这种矛盾张力,恰是盛唐气象复杂性的诗意呈现。

点评

《结客少年场行》以侠骨丹心为墨,在四句间勾勒出唐代游侠精神的绝响。李太白此作如金石相击,字字迸发凛冽寒光——"重义轻生一剑知"七字,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曰:"太白侠气,尽在此句。剑锋所指,非独血肉,乃天地间一段不可磨灭之正气。"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叹:"'白虹贯日'之象,非独状复仇之壮,实写侠者肝胆与日月同辉。"

"片心惆怅清平世"一句,清代纪晓岚于《瀛奎律髓刊误》中有精妙解会:"太平笙鼓里,偏藏英雄失路之悲。太白妙处,正在盛世写孤愤,如观吴钩悬于画堂。"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指出末句:"'酒市无人问布衣'七字,将战国侠风与盛唐气象碰撞出永恒寂寞,此乃中国诗歌中最苍凉的侠客注脚。"

此诗奇绝处,恰如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豪放中带着末路贵族的优雅,仿佛看见荆轲的匕首系着李白的酒壶。"四句二十八言,竟容纳了千年侠文化从慷慨赴死到寂寞收鞘的完整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