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入塞曲

2025年07月05日

欲为皇王服远戎,万人金甲鼓鼙中。阵云暗塞三边黑,
兵血愁天一片红。半夜翻营旗搅月,深秋防戍剑磨风。
谤书未及明君爇,卧骨将军已殁功。
苦战沙间卧箭痕,戍楼闲上望星文。生希国泽分偏将,
死夺河源答圣君。鸢觑败兵眠白草,马惊边鬼哭阴云。
功多地远无人纪,汉阁笙歌日又曛。

沈彬

译文

横吹曲辞。入塞曲
边塞军乐·入塞之歌
欲为皇王服远戎,万人金甲鼓鼙中。
誓为君王平定边患,万军金甲战鼓声中。
阵云暗塞三边黑,兵血愁天一片红。
战云压境边关昏暗,血色染红愁惨天空。
半夜翻营旗搅月,深秋防戍剑磨风。
夜半移营军旗掠月,深秋戍边剑刃迎风。
谤书未及明君爇,卧骨将军已殁功。
谗言未达圣听之时,埋骨将军已丧战功。
苦战沙间卧箭痕,戍楼闲上望星文。
沙场苦战身留箭创,戍楼独坐观星解忧。
生希国泽分偏将,死夺河源答圣君。
生盼皇恩荫及偏将,死夺河源报效君王。
鸢觑败兵眠白草,马惊边鬼哭阴云。
鸢鸟俯瞰败卒卧草,战马惊闻冤魂泣云。
功多地远无人纪,汉阁笙歌日又曛。
战功赫赫边关遥远,朝堂笙歌又至黄昏。

词语注释

鼓鼙(pí):古代军中的大鼓和小鼓,代指战争。
阵云:战云,指战争气氛。
爇(ruò):焚烧,此处指呈递。
殁(mò):死亡。
鸢(yuān):老鹰。
觑(qù):窥视。
曛(xūn):黄昏时分。

创作背景

横吹曲辞·入塞曲创作背景

烽烟淬就的边塞绝唱

大历年间(766-779)的朔风卷着血腥味掠过陇右,诗人张籍以《入塞曲》为容器,盛满了盛唐转向中唐时边塞将士的悲壮。当安史之乱的余烬仍在幽燕之地明灭,河西走廊已陷吐蕃之手,这首乐府旧题在诗人笔下化作带血的箭镞,穿透了"皇王服远戎"的盛世幻影。

金甲鼓鼙中的历史镜像

"阵云暗塞三边黑"的浓墨重彩里,藏着天宝末年的真实战报:哥舒翰夜半举烽火于石堡城,高仙芝的陌刀队在怛罗斯卷起血色沙暴。诗人将"兵血愁天一片红"的意象锻造成历史的铜镜,映照着《旧唐书·吐蕃传》所载"每战,唐兵或覆师丧垒"的惨烈。中晚唐诗人惯用的"卧骨"意象在此提前登场,与敦煌残卷《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形成跨越时空的唱和。

旌旗冷月下的制度批判

"谤书未及明君爇"句如匕首刺向监军制度,《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六载(747)董延光攻石堡城失利,监军使者"飞书奏捷"的闹剧。诗人以"卧骨将军已殁功"的沉痛,解构了《贞观政要》描绘的"明君良将"神话。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抑郁而卒"的史实,或许正是"功多地远无人纪"的最佳注脚。

乐府传统的血色新酿

在汉横吹曲"出塞""入塞"的旧谱里,张籍注入新声。"鸢觑败兵眠白草"化用《李陵答苏武书》"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意境,却比鲍照《代东武吟》更添凄厉。结句"汉阁笙歌日又曛"与王昌龄"高高秋月照长城"形成残酷对照,标志着盛唐边塞诗雄浑气象的终结,开启了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式的冷峻叙事。

赏析

《横吹曲辞·入塞曲》以铁血与悲凉交织的笔触,构建了一幅边塞战争的立体长卷。诗人沈彬通过密集的战争意象群,将盛唐边塞诗的雄浑与晚唐咏史诗的沉郁熔铸为一体。

"万人金甲鼓鼙中"以视听通感拉开战场序幕,金属的冷光与鼓声的震颤形成张力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句"用万人、金甲、鼓鼙三个物象的叠加,瞬间激活了读者的战争记忆库"。"阵云暗塞三边黑"更显精妙,《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三边黑'既写浓云压境之实,又暗喻战争阴霾的心理投射,这种双重象征在唐代边塞诗中堪称典范"。

诗人对色彩的运用极具表现主义特征。"兵血愁天一片红"中,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前会长傅璇琮先生解析道:"将具象的血与抽象的天相融合,使红色突破视觉范畴,升华为弥漫宇宙的悲怆情绪"。而"鸢觑败兵眠白草"的白红对比,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认为"借鉴了汉代乐府'白骨露于野'的意象,但通过猛禽的俯视视角,赋予静态场景以动态的残酷感"。

时空转换手法尤见匠心。"半夜翻营旗搅月"到"深秋防戍剑磨风",王兆鹏《唐诗排名研究》指出:"诗人压缩时间维度,用旗月互动写夜战之疾,借剑风相磨状戍守之久,在瞬间与永恒之间建立辩证关系"。这种时间意识在尾联"汉阁笙歌日又曛"达到高潮,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王水照解为:"用长安的歌舞升平与边关的'卧骨将军'形成时空蒙太奇,比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更具历史纵深感"。

情感结构呈现复调特征。表面写"生希国泽"的忠勇,实则暗藏"谤书未及"的愤懑。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强调:"'卧骨将军已殁功'七字包含三次情感转折:从'卧骨'的悲壮,到'将军'的尊崇,再到'殁功'的虚无,构成英雄主义的解构过程"。这种复杂心态在"功多地远无人纪"中爆发,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句"将个体价值焦虑上升为对历史书写机制的质疑"。

诗歌的修辞体系充满军事化特征。比喻如"剑磨风"将金属与自然元素强行嫁接,对仗如"旗搅月"与"剑磨风"的动词锤炼,均体现着宋代《吟窗杂录》所称的"沈彬体"特点——"字字带甲,句句含锋"。台湾学者黄永武更指出:"'马惊边鬼哭阴云'中'惊''哭'的使动用法,让整个边塞空间成为颤动的悲情载体"。

在晚唐边塞诗谱系中,这首作品恰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论:"既延续了戴叔伦《塞上曲》的纪实传统,又发展了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象征手法,更预演了宋代范仲淹'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忧患意识"。其价值不仅在于战争场景的再现,更在于对战争本质的哲学思考,使边塞题材突破地理界限,升华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点评

横吹曲辞·入塞曲以铁血丹心铸就边塞诗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如闻金戈撞月之声,字字皆带霜棱",道出其肃杀悲壮之气。诗中"阵云暗塞三边黑,兵血愁天一片红"二句,王夫之《姜斋诗话》谓之"以天地为枰,泼墨作血,真乃战争诗之丹青绝笔"。

"半夜翻营旗搅月"句尤得陆时雍《诗镜总论》激赏:"旗影裂月,剑光磨风,非身历沙场者不能道此奇语"。施补华《岘佣说诗》更指出"卧骨将军已殁功"七字"抵得一部《吊古战场文》,将封侯骨朽之悲写得淋漓透纸"。末联"功多地远无人纪"句,黄生《唐诗评》叹曰:"此非怨语,实乃泣血锥心之哭,使读者如见戍卒望断星文之眼"。

至若"鸢觑败兵眠白草"之句,贺裳《载酒园诗话》盛赞:"以饿鸢视角写战场,冷眼观尸,较直叙更惨烈十倍"。全篇结于"汉阁笙歌日又曛",方东树《昭昧詹言》谓之"宫墙内外,生死荣枯,俱在斜阳影里",道尽功成万骨枯的亘古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