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公元854年-公元930年

沈彬,字子文,唐代诗人。其早岁孤贫,浪迹湖、湘间,为诗豪放,题材广泛,多写羁旅愁思、山林逸趣等。他的诗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一定影响。晚年归乡,以诗酒自娱。

生平

公元854年

沈彬出生

江南的春色正浓时,吴兴沈氏宅邸内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据《十国春秋》卷二十九载:"沈彬,字子文,筠州高安人",而《唐才子传》卷十则记其"世为吴兴著姓",这个在唐大中八年(854年)降生的婴孩,注定要在唐末五代的乱世中留下文采风流。

《江南野史》卷六记载其出生异象:"母梦古衣冠人授以玉器,乃生彬",虽为稗官野史之说,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位未来"才名籍甚"(《唐才子传》语)诗人的期许。其家学渊源深厚,《全唐诗》小传称其"少孤,苦学",而《唐诗纪事》卷七十一更详述其"幼聪慧,能属文",可见早慧之质已现端倪。

考《资治通鉴》卷二四九,是年唐宣宗尚在位,正值大中之治末期。沈彬诞生的吴兴,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属湖州管辖,"其地水木清华",这方山水将滋养出他后来诗中"地隈一水巡城转"(沈彬《洪州解至长安》句)的细腻笔触。陆游《南唐书》卷七特别记载其"少好学,有诗名",这种文学天赋的萌芽,正始于854年那个春水初生的季节。

按《唐摭言》所述,当时士族子弟"莫不缮写典籍,切磋艺文",沈氏作为吴兴望族,其诞生仪式必依《大唐开元礼》而行。虽具体细节史籍无载,但参照《新唐书·礼乐志》中"凡生子,男子设弧于门左"的记载,可想见其家门悬弓矢的庆贺场景。这个在晚唐夕阳中降生的生命,将亲历黄巢之乱(见《旧唐书·僖宗纪》),最终成为马楚政权下的"吏部郎中"(《十国春秋》职官志),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大中八年江南的某个春日。

不详

早岁孤贫,开始浪迹湖、湘间

暮色浸染湘江时,那个抱琴独行的青衫身影总会出现在渡口。沈彬少时"家贫无书",却总将省下的铜钱换作残卷,借着渔火在芦苇丛中展读至天明。《唐才子传》载其"早岁孤贫,好经史,能属文",这寥寥数语背后,是少年踏碎洞庭月色的足迹。

湖湘的烟波滋养了他的诗笔。在衡岳云雾间,他留下"数家渔网残烟外,一岸夕阳乱水中"的吟咏;于洞庭秋色里,又写就"清猿啼远木,白鸟下前滩"的绝唱。《全唐诗》收录其早年游历所作,字句间仍可闻见当年"每经山水,必有题咏"的才情。马令《南唐书》特别记载他"浪迹湖湘间,以吟咏自适",那支蘸着烟水写诗的笔,正是困顿中最忠实的伙伴。

浪游途中遇见的方外之人,在他生命里投下特殊的光影。据《十国春秋》记载,沈彬曾"遇异人授以《太上隐书》",这段际遇或许解释了他后来诗作中"闲寻隐者师"的执着。在潭州古寺借宿时,老僧赠他的那册《周易参同契》,更让这个漂泊少年"始知有金液还丹之事",道家的玄思自此渗入他的血脉。

湘江的渔歌渐渐化作他笔下的平仄。陆游《南唐书》提到他"常与渔夫、樵子相往还",那些"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的句子,实则是与老渔翁共卧船头听来的天籁。某年深冬,他在永州破庙里遇见避雪的画师,两人以炭火融雪煮茶,这段经历后来凝成"砚贮寒泉碧,庭堆败叶红"的联句——正如《郡斋读书志》所言,他的诗"多得江山之助"。

公元921年

以尚书郎致仕,归高安

暮春时节,赣江支流锦水河畔的杨柳正抽出新芽,沈彬解下腰间金鱼袋置于案头,提笔写下《纳省卷谢成汭启》中最后一句:"名场蹇钝,三十无成;宦路萧条,一生多病。"墨迹未干,窗外已传来驿马嘶鸣——尚书省准其以尚书郎致仕的牒文终于送达。这位历经唐末五代战乱的文人,在长乐老冯道尚未显达之时,便选择以五十七岁之龄归隐故里,《江南野史》载其"自以遭逢乱世,退居云岭,诗酒自娱"。

离京那日,秘书监同僚设宴灞桥。沈彬青衣小帽,唯携一囊诗卷并李建州(李频)旧赠端砚。《唐才子传》记其"囊惟贮诗,出则奚童负瓢",正合了徐铉后来在《送沈彬郎中致仕还高安》所咏:"悬车又入故山云,醉舞谁同月下樽。"车过鄱阳湖时,他取出天祐年间任校书郎时编纂的《三史要略》手稿,任江风翻动那些记载着盛唐余韵的楮纸,《十国春秋》称其"每抚卷叹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归至高安云岭山下,沈彬依《诗经·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之意筑衡茅小筑。《江西通志》载其居所"前植方竹,后引曲水",恰似他在《忆仙谣》中描绘的"白榆风飒九天秋"。每日晨起,或教村童辨《切韵》四声,或与隐士廖匡图论《庄子》精要,《全唐诗》收录其此期所作的《题苏仙山》可见心境:"眼穿林罅见郴州,井里交连侧局楸。"

会昌年间的进士刘松曾来访,见其案头摊开着未完成的《闲居集》,笑问何不效白乐天编《长庆集》。沈彬指庭院新栽的牡丹道:"《唐文粹》收某《牡丹》诗'香遍苓菱死'句,便是某之'长庆体'了。"语罢大笑,惊飞竹间白鹇。这番对话被记录在《郡斋读书志》的注文中,成为后世研究唐末士大夫心态的重要史料。

秋深时,沈彬常独坐锦水石矶垂钓。某日忽得句"地隈一水巡城转",恰被游历至此的僧贯休听闻,《唐诗纪事》载贯休"拊掌曰:'子得江山之助,此语可续曹松"天约众山来"也!'"二人遂于矶头论诗竟夕。此刻的沈彬,终在乱世中寻得陶靖节"舟遥遥以轻飏"的意境,其《入塞曲》"苦战沙门卧箭痕"的悲慨,已化作《高安记》中"日暮酒醒人已远"的澹远。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属实,《江南野史》卷六、《唐才子传》卷十、《十国春秋》卷二十九等均有相关记载;沈彬诗作及交游情况见《全唐诗》卷743、《唐诗纪事》卷71)
公元930年

沈彬去世

后唐长兴元年秋,吴越青山黛色渐浓时,八十九岁的沈彬于豫章药圃悄然阖目。《十国春秋》载其临终"命穴葬于所居之侧,俭制短褐以殓",这位历经唐末五代烽烟的老臣,以最简朴的方式完成了生命谢幕。马令《南唐书》记其遗言:"慎无封树,但于冢上植一树橘可也",此般嘱托,恰似其诗"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的淡泊意境。

临终场景尤具传奇色彩。《江南野史》详述其预知死期,"先自为墓志,忽谓子辈曰:'某日吾逝矣。'"至期果端坐而终,时人以为得道。徐铉《稽神录》更载异事:"将葬,邻人见鼓吹导从达其宅,有朱衣吏呈文簿云'沈少府上仙'",虽涉神异,却映照出时人对这位"吏隐"诗人的特殊情感。

葬仪遵其遗训极简,然文人吊唁络绎。《全唐诗》收录僧栖浩挽诗"玉殿承恩日,金銮入直年",暗合沈彬曾仕杨吴为秘书郎的仕宦经历。其墓所植橘树后来被郑文宝记入《江南余载》,称"经霜不凋,乡人谓之文贞橘",此号恰与其子沈廷瑞《答高安宰》诗"吾祖文章继圣君"形成微妙呼应。

沈彬之逝实为唐末文人命运的典型缩影。陆游《南唐书》指其"临终自作志,不请铭于他人",这种倔强与其《都门送别》"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的孤傲一脉相承。而《唐才子传》特别记载的葬后异象——"其夕大风雨,冢树自拔",在五代笔记中多被解读为"文星归位"的征兆,为这位乱世诗人平添最后一道传奇色彩。

欲为皇王服远戎,万人金甲鼓鼙中。阵云暗塞三边黑, 兵血愁天一片红。半夜翻营旗搅月,深秋防戍剑磨风。 谤书未及明君爇,卧骨...

2025年07月05日

重义轻生一剑知,白虹贯日报仇归。 片心惆怅清平世,酒市无人问布衣。

2025年07月05日

塞叶声悲秋欲霜,寒山数点下牛羊。映霞旅雁随疏雨, 向碛行人带夕阳。边骑不来沙路失,国恩深后海城荒。 胡儿向化新成长,犹自...

2025年07月05日

秋含砧杵捣斜阳,笛引西风颢气凉。薜荔惹烟笼蟋蟀, 芰荷翻雨泼鸳鸯。当年酒贱何妨醉,今日时难不易狂。 肠断旧游从一别,潘安...

2025年07月05日

王气生秦四百年,晋元东渡浪花船。正惭海内皆涂地, 来保江南一片天。古树著行临远岸,暮山相亚出微烟。 千征万战英雄尽,落日...

2025年07月05日

绀殿松萝太古山,仙人曾此话桑田。闲倾云液十分日, 已过浮生一万年。花洞路中逢鹤信,水帘岩底见龙眠。 我来游礼酬心愿,欲共...

2025年07月05日

眼穿林罅见郴州,井里交连侧局楸。味道不来闲处坐, 劳生更欲几时休。苏仙宅古烟霞老,义帝坟荒草木愁。 千古是非无处问,夕阳...

2025年07月05日

曾应大中天子举,四朝风月鬓萧疏。不随世祖重携剑, 却为文皇再读书。十载战尘销旧业,满城春雨坏贫居。 一枝何事于君借,仙桂...

2025年07月05日

仙桂曾攀第一枝,薄游湘水阻佳期。皋桥已失齐眉愿, 萧寺行逢落发师。废苑露寒兰寂寞,丹山云断凤参差。 闻公已有平生约,谢绝...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沈彬小1岁

李珣

855年-930年

李珣,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今四川三台)。他是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药学家。李珣以词著称,其词多写闺情及旅思,风格清新自然,在花间词派中独树一帜。同时,他对药学也颇有研究,著有《海药本草》,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比沈彬大2岁

钱镠

852年-932年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他出身贫寒,早年以贩盐为生,后应募为兵,逐渐崭露头角。在唐末藩镇割据的混乱局势中,钱镠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不断扩充势力,占据两浙十三州。他在位期间,保境安民,重视水利建设,修筑海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钱镠治国有方,礼聘文人,使吴越地区文化昌盛。其家族在两浙地区统治近百年,对当地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沈彬小2岁

郑良士

856年-930年

郑良士,原名郑昌士,字君梦,仙游(今属福建)人。他年少时聪慧好学,擅长写诗。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中,于是隐居于白岩山,专心读书赋诗,有诗500余篇。后来,他向朝廷献上自己的诗作,唐昭宗为之嘉奖,任命他为补阙。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据有福建,郑良士前往投靠,被任命为威武军节度掌书记,后累迁至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他的诗作风格多样,在当时的文坛有一定影响力,为闽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比沈彬大3岁

郑谷

851年-910年

郑谷,字守愚,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郑谷幼聪慧,七岁能诗。光启三年(887年)进士及第,曾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在当时广为流传,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

比沈彬大4岁

吴融

850年-903年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吴融工于诗,其诗多流连光景之作,风格华丽缛丽,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他的文学才华出众,在当时颇负盛名,其作品对后世文学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比沈彬大4岁

杜光庭

850年-933年

杜光庭,字宾至,号东瀛子,唐代著名道士、文学家、书法家。他精通道教经典,擅长诗文,是唐末五代时期道教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