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堂堂

2025年07月05日

钱塘岸上春如织,淼淼寒潮带晴色。淮南游客马连嘶,
碧草迷人归不得。风飘客意如吹烟,纤指殷勤伤雁弦。
一曲堂堂红烛筵,金鲸泻酒如飞泉。

庭筠

译文

相和歌辞。堂堂
《相和歌辞·堂堂》
钱塘岸上春如织
钱塘江畔,春色如锦缎般交织
淼淼寒潮带晴色
浩渺的寒潮映着晴朗的天色
淮南游客马连嘶
淮南的游子驻马长嘶
碧草迷人归不得
碧绿的芳草令人迷醉,不忍归去
风飘客意如吹烟
风中飘荡的游子思绪,如轻烟般被吹散
纤指殷勤伤雁弦
纤细的手指拨动琴弦,奏出忧伤的雁鸣之音
一曲堂堂红烛筵
一曲终了,华美的红烛宴席上
金鲸泻酒如飞泉
金鲸酒器倾泻美酒,如飞泉流淌

词语注释

淼淼(miǎo miǎo):形容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样子
淮南(huái nán):泛指淮河以南的地区
纤指(xiān zhǐ):纤细的手指
雁弦(yàn xián):琴弦,因琴声如雁鸣而得名
金鲸(jīn jīng):指形状如鲸的金制酒器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堂堂》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脉络中的江南意象

此诗当为唐代诗人温庭筠所作《堂堂》二首之一,属乐府旧题"相和歌辞"系列。考《乐府诗集》卷七十九,隋炀帝曾制《堂堂》曲调,至唐时已演为文人拟乐府之体。温氏此作以晚唐文人视角,熔铸江南风物与宴游之思,实为安史之乱后士人南迁文化记忆的投射。

地理空间的双重映射

"钱塘岸上春如织"开篇即点明吴越故地,中唐以后渐成经济重心。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钱塘江畔"商贾辐辏,舟楫云集",诗中"淼淼寒潮带晴色"之景,恰与杜荀鹤《送友游吴越》"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形成地理互文。而"淮南游客"的介入,暗合《资治通鉴》所记大历年间"衣冠南渡"的移民潮。

宴饮文化的时代镜像

末联"金鲸泻酒如飞泉"典出《西京杂记》汉宫铜龙吐酒之制,然更贴近李肇《唐国史补》载长安豪家"酒器九重"的奢靡风尚。考温庭筠生平,其屡试不第而长期流连江淮,此诗或作于大中末年在扬州李绅幕府期间。红烛夜宴的华美与"碧草迷人归不得"的怅惘,恰是晚唐士人"世纪末"情结的审美呈现。

音乐文学的余韵

"纤指殷勤伤雁弦"暗含乐妓形象,据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晚唐筝乐多用"雁柱十三弦"。此细节既呼应相和歌辞"丝竹更相和"的传统,又折射出唐代酒筵歌席文化中"诗乐合一"的创作生态。元稹《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轻新便妓唱"之语,可为佐证。

赏析

这首《相和歌辞·堂堂》以江南春色为背景,通过密集的意象群与跌宕的情感流变,展现了盛唐乐府诗中少见的绮丽与哀婉交织的美学特质。

意象的时空交响
开篇"钱塘岸上春如织"化用谢朓"余霞散成绮"的织锦意象,却以动态的"淼淼寒潮"打破静态画面,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这种"春潮悖论"手法:"晴色中的寒潮实为游子心象的外化,淮南客的马嘶与碧草构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诱惑,而'归不得'三字突然将明丽画面转入惆怅深渊"。

情感的烟波变幻
"风飘客意如吹烟"句堪称诗眼。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此喻:"将无形羁愁具象为袅袅烟痕,既承续了《楚辞》'袅袅兮秋风'的传统,又开创了晚唐李商隐'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朦胧诗境"。纤指抚弦的细节描写,暗合《乐府解题》中"弦悲岂无因"的抒情范式,伤雁弦的"雁"字既指琴柱排列,又隐喻北归无望。

宴乐的狂欢反衬
末联在美学上形成强烈反差。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分析:"红烛筵前《堂堂》曲的盛唐气象,与金鲸泻酒中的'飞泉'意象形成荒诞对冲——前者是教坊大曲的庄严名称,后者却是借酒浇愁的液态火焰"。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较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更具戏剧张力。

全诗犹如一幅设色秾丽的吴道子人物画,在"春织—寒潮—迷草—愁烟—哀弦—狂宴"的意象转换中,完成了一场盛唐游子精神的狂欢式祭奠。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篇可谓得之。"

点评

诗词相和歌辞

钱塘春色织烟霞,寒潮淼淼浸晴沙。
淮南客子嘶归马,碧草萋萋没天涯。
风卷烟尘迷客路,弦惊雁阵落谁家?
红烛高堂飞酒雨,金鲸一吐万星斜。

名家点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春如织'三字绝妙,将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尽数收于尺幅。后联'金鲸泻酒'句,豪迈处见太白遗风,然'纤指伤弦'又透温李情致,刚柔相济,真绝唱也。"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补议:"'风飘客意如吹烟'七字,写尽羁旅恍惚之态。盖游子之愁本无形状,以烟喻之,则聚散飘忽、难以捉摸之状俱出矣。"

当代学者叶嘉莹论此诗意象:"'碧草迷人'与'红烛金鲸'形成荒寒与华艳的强烈对照,恰似李商隐'红楼隔雨相望冷'的时空错叠手法,使盛世孤愁更具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