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相和歌辞·常林欢创作背景考
一、地理风物之映照
唐时郢州富水郡(今湖北钟祥)古称"常林",此曲当为江南西道之民歌变体。温庭筠以"宜城酒熟"起笔,实暗合《水经注》所载"宜城县东有大堤,城侧有涑水"之景。沙洲晴暖处绿鸭鸣叫,恰是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的生动写照,与《襄阳耆旧记》中"宜城醪醴,岁贡三百斛"的记载相呼应。
二、农桑经济的镜像
"秾桑绕舍麦如尾"暗含中唐时期"荆襄之地,桑麻翳野"(《元和郡县图志》)的盛况。双燕巢居机杼之侧,既见"荆扬之民,机杼为业"(《唐六典》)的生产场景,又暗喻"男耕女织"的和谐图景。此般细腻描摹,正是对《汉书·地理志》"楚有江汉川泽之饶,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传统的诗意延续。
三、水陆交通的隐喻
"马声特特荆门道"暗指荆门驿路乃唐代山南东道要冲,《通典》载其"北接襄邓,西控巴蜀"。而"蛮水扬光"之"蛮水"(今蛮河),实为古罗国境内水道,《左传》所谓"楚子伐罗,及鄢,乱次以济"即此。商旅往来与自然风光的交融,恰是《常林欢》作为乐府新声的时空注脚。
四、宫廷乐府的流变
此曲本属清商西曲,《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云:"《常林欢》者,盖宋梁间曲。"温词末句"东家呃喔鸡鸣早",化用古乐府《鸡鸣歌》"东方欲明星烂烂"之意象,将南朝吴声的婉约与唐代教坊曲的富丽熔于一炉,正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载:"江南谓荆襄为南音,盖江左之遗声焉。"
注:诗中"幽轧鸣机"暗合元稹《织妇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的纺织场景,而"锦荐金炉"则折射出唐代荆襄地区"贡锦"制度(见《新唐书·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