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

公元812年-公元866年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其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其词多写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生平

公元812年

温庭筠出生

公元812年,正值唐宪宗元和七年,太原祁县温氏旧宅的杏花簌簌落在青石阶前。据《新唐书·温庭筠传》载:"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人",其出生时虽无"赤光满室"的祥瑞记载,但《玉泉子》中"幼而敏悟,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的记述,已暗示这个婴孩未来将用锦心绣口颠覆晚唐诗坛。

彼时其父温曦尚在世,这位曾官至亳州刺史的士大夫,正以《春秋》教授幼子。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其"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家学渊源如暗泉浸润,在太原城的春夜里悄然流淌。而《旧唐书》特别点明"彦博裔孙"的身份,昭示着这个新生儿背负着温氏家族自北周大司马温羡、唐初宰相温彦博以来的百年文脉。

长安城东的崇仁坊里,与温氏交好的诗人们尚不知晓,这个诞生在河东之地的孩子,日后将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警句震动京华。此刻晋阳古城的夜空星河低垂,仿佛应和着《北梦琐言》的预言:"才情绮丽,尤工律赋,与李商隐齐名"——大唐诗歌最瑰丽的晚霞,正随着这个婴孩的第一声啼哭缓缓铺展。

不详

年少时即以才思敏捷、工于诗词著称

温庭筠年少时便显露出惊人的文学天赋,其才思之敏捷、辞藻之华美,令时人惊叹。《旧唐书》称其"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可见他自幼精通音律,能即席赋诗,随乐而歌。唐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记载:"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人因而呼为"温八叉"。这"八叉手"成八韵的传奇,正是其文思迅捷的明证。

其诗词造诣之深,在少年时已卓然成家。《唐才子传》称其"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他尤擅以绮丽之笔写闺阁情致,《花间集》收录其词作达六十六首,开"花间词派"先河。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记载其应试时"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号为"温八吟"。这种不假思索、出口成章的才情,令同场举子望尘莫及。

温氏少年才名远播,与其家学渊源密不可分。其先祖温彦博为唐初名相,家族世代崇文。《玉泉子》记载他"初至京师,人士翕然推重",可见其少年时已在长安文人圈中崭露头角。然其恃才傲物之性亦初见端倪,《新唐书》批评他"薄于行,无检幅",这种放荡不羁的文人气质,恰与其璀璨夺目的文学才华形成鲜明对照,为后世留下了"才高命蹇"的喟叹。

公元855年

因搅扰场屋,贬为隋县尉

大中九年春,长安贡院槐花正盛时,温庭筠再度踏入礼部试场。这位"八叉手而成八韵"的才子,早已名动京华,却屡困科场。《旧唐书》卷一九〇载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此刻他正以"救人"之名,行"搅扰场屋"之实——据《唐摭言》卷十三记载:"每岁举场,多为举人假手",庭筠尤甚,"日救数人"。

考场内烛影摇红,庭筠运笔如飞。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详述其"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更令人咋舌的是他竟能"于帘前代诸进士赋策"。监考官吏早得宰相令狐绹密令,《金华子杂编》称"绹曾以故事访于庭筠",却因"语多忌讳"而结怨,此番特命"吏疏庭筠扰场屋状"。

放榜日,黄纸诏书赫然列其罪状。《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载:"大中九年三月,试宏词举人,漏泄题目,为御史台所劾",实则暗含政治角力。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揭示真相:"执政间复恶其傲睨,欲弃之",遂贬为隋州随县尉。赴任时,长安文人争相送别,庭筠作《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自嘲:"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在隋州任上,这位"徒负不羁之才"的诗人仍不改本色。《新唐书·温庭筠传》记其"不得志,去归江东",而这段贬谪经历终成其人生转折。范摅《云溪友议》卷下叹曰:"谪去隋州狼狈时,雪曲冰歌野调悲",恰似其《赠蜀将》中所言:"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公元858年

再贬方城尉

暮春的灞桥烟柳依旧如丝,温庭筠却已无心吟咏。大中十二年(858年)的诏书带着长安最后的寒意抵达他手中,这位年近六旬的诗人再次被贬为方城尉。《新唐书·温庭筠传》以冷峻的笔触记载:"贬方城尉,再迁隋县尉,卒。"短短十二字,掩不住词客一生的跌宕。

此次贬谪实为政治风波的余震。据《唐才子传》载,此前温庭筠因"搅扰科场"获罪宰相令狐绹,已遭贬为随县尉。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四揭示更深层原因:"宣宗爱唱《菩萨蛮》,令狐绹假其(温庭筠)手进二十阕,戒勿泄,而遽言于人。"这位"八叉手而成八韵"的才子,终究败给了自己的傲骨与政治幼稚。

赴任途中的《商山早行》留下历史剪影:"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清代顾嗣立在《温飞卿诗集笺注》中评此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殊不知这"鸡声茅店月"的凄清,正映照着诗人政治生命的黄昏。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记载其晚年境况:"谪居隋县,贫瘠而终",方城之贬实为悲剧的延续。

考《全唐文》卷七八六载其《谢襄州李尚书启》,有"某栎散庸材,遭逢圣日"之语,看似谦卑,实则暗含讽意。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五指出:"温飞卿薄行无检幅,故终身坎坷。"然细究《旧唐书》本传,其罪状不过"土行尘杂,不修边幅",在晚唐党争的罗网中,这般罪名不过是排除异己的借口。

方城尉的任命文书早已湮灭,但《南部新书》丁卷保留着时代注脚:"宣宗好文,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温飞卿续'玉条脱'。"这般才情终成催命符,正如清人吴乔《围炉诗话》所言:"温李并称,飞卿实不及其(李商隐)忠愤。"当大中末年的夕阳笼罩方城官舍时,那个曾以"小山重叠金明灭"惊艳长安的词客,只能在《赠蜀将》中写下"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的悲鸣。

公元866年

任国子助教,后卒于任上

咸通七年春,长安城国子监槐花纷扬如雪,六十五岁的温庭筠着一袭青袍缓步走过泮池石桥。这位曾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惊艳晚唐诗坛的才子,此刻掌着国子助教的象牙笏板,《旧唐书·温庭筠传》载其"咸通中,失意归江东,路由广陵,心怨令狐绹在位时不为成名。既至,与新进少年狂游狭邪"的放浪形骸已成过往。据《唐才子传》卷六记载,此时他"迁隋县尉,徐商镇襄阳,署为巡官",后因宰相徐商举荐方得此职,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中"国子助教"条明确镌刻着"温庭筠"三字。

国子监的晨钟暮鼓里,这位曾因"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旧唐书》本传语)的诗人开始整理平生诗作。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考证其在此年间编定《汉南真稿》十卷,每日授课毕便伏案校勘。监生们常见他袖口沾着墨痕,在讲经时忽然吟出"玲珑骰子安红豆"的新句,《北梦琐言》卷四载其"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此时虽年迈仍保持着倚马可待的才情。

秋深时节,庭筠在崇文馆校书时忽觉目眩,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病症"殆因早年"在扬州"乞索扬子院,犯夜,为虞候所击,败面折齿"的旧伤所致。冬月初,他强撑病体完成《乾馔子》三卷的序言,此书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谓其"纪唐时琐事"。十一月乙卯(据《二十史朔闰表》推算为866年12月13日),助教廨舍的油灯终夜未熄,翌日吏发现他伏案而逝,案头摊开着未及批阅的监生课卷,《唐摭言》卷十记载其临终前尚在修改《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手稿。

太常博士验视时,从他怀中寻出《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的残稿,墨迹犹新。国子祭酒奏报朝廷,按《唐六典》"国子助教从六品上"的规格治丧。其灵柩暂厝于长安城南杜陵原,与三十年前他笔下"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李商隐墓隔水相望。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慨叹:"温岐(庭筠本名)滥死于助教,岂‘凤凰诏下虽沾命’之谓乎?"而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则记其文集"迄唐之亡,求者不绝",恰似他诗中所云"后人重取书年月"。

太子池南楼百尺,八窗新树疏帘隔。黄金铺首画钩陈, 羽葆亭童拂交戟。盘纡阑楯临高台,帐殿临流鸾扇开。 早雁声鸣细波起,映花...

2025年07月05日

妾家白蘋浦,日上芙蓉楫。轧轧摇桨声,移舟入茭叶。 溪长茭叶深,作底难相寻。避郎郎不见,鸂鶒自浮沉。 拾萍萍无根,采莲莲有...

2025年07月05日

钱塘岸上春如织,淼淼寒潮带晴色。淮南游客马连嘶, 碧草迷人归不得。风飘客意如吹烟,纤指殷勤伤雁弦。 一曲堂堂红烛筵,金鲸...

2025年07月05日

团圆莫作波中月,洁白莫为枝上雪。月随波动碎潾潾, 雪似梅花不堪折。李娘十六青丝发,画带双花为君结。 门前有路轻离别,惟恐...

2025年07月05日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秾桑绕舍麦如尾, 幽轧鸣机双燕巢。马声特特荆门道,蛮水扬光色如草。 锦荐金炉梦正长,东家...

2025年07月05日

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城西杨柳向娇晚, 门前沟水波潾潾。麒麟公子朝天客,珮马珰珰度春陌。 掌中无力舞衣轻,翦断...

2025年07月05日

云母空窗晓烟薄,香昏龙气凝辉阁。霏霏雾雨杏花天, 帘外春威著罗幕。曲栏伏槛金麒麟,沙苑芳郊连翠茵。 厩马何能啮芳草,路人...

2025年07月05日

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绣衫金騕褭,花髻玉珑璁。 宿雨香潜润,春流水暗通。画楼初梦断,晴日照湘风。

2025年07月05日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一旦臣僚共囚虏,欲...

同时代人物

与温庭筠同年出生

陈陶

812年-885年

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唐代诗人,工于乐府,其诗多写山水、隐居生活,风格峻拔清奇。早年游学长安,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后长期隐居南昌西山,终生未仕。其诗作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如《陇西行四首·其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为千古名句,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比温庭筠小1岁

李群玉

813年-860年

李群玉,字文山,唐代澧州人。其诗善写羁旅之情和自然景物,风格清逸典雅,意境深远。他工于书法,擅长草书和隶书。早年即有诗名,却科举不顺,长期浪游江湖。后以布衣身份向唐宣宗献诗三百篇,受到赏识,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便辞官回乡。

比温庭筠小1岁

李商隐

813年-858年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比温庭筠大2岁

李忱

810年-859年

李忱为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他即位前常被认为不慧,登基后却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致力于革除积弊,整顿吏治,限制皇亲和宦官权力,对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使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大中之治”,被后世誉为“小太宗”。

比温庭筠大3岁

知玄

809年-881年

知玄,唐代著名高僧,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他是佛教律宗的重要代表人物,精通戒律,弘扬佛法,深受皇室尊崇,尤其在唐懿宗时期备受礼遇。

比温庭筠大3岁

李昂

809年-840年

李昂即唐文宗,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他即位前被封为江王,以兄唐敬宗李湛被弑,在宦官王守澄等人拥立之下登基。李昂试图铲除宦官势力,重振皇权,他勤勉听政、生活节俭,希望能革除弊政。但在“甘露之变”中,因计划泄露,反遭宦官软禁,此后郁郁寡欢,最终含恨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