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关山月

2025年07月05日

关山月,营开道白前军发。冻轮当碛光悠悠,
照见三堆两堆骨。边风割面天欲明,金莎岭西看看没。

王建

译文

横吹曲辞。关山月
边塞乐府诗·关山月
关山月,营开道白前军发。
关山明月下,军营开拔,前军踏着白霜出征。
冻轮当碛光悠悠,
寒月如冰轮悬照沙漠,清冷光芒绵长无尽,
照见三堆两堆骨。
映照出沙场上零散的累累白骨。
边风割面天欲明,
边塞寒风如刀割面,天色将晓,
金莎岭西看看没。
金莎岭西的残月,渐渐隐没于晨曦之中。

词语注释

碛(qì):沙漠
金莎岭:西域地名,具体所指不详,诗中泛指边塞山岭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轮孤月悄然攀上祁连山巅,冷光泼洒在汉代烽燧残垣上。这便是《关山月》诞生的疆场——盛唐将士用热血与铁衣焐热的边塞。玄宗开元年间,帝国版图向西域延伸的壮举背后,是无数戍卒在玉门关外碾作尘土的青春。

冻轮当碛光悠悠,七字凝着大漠夜寒。考古发现的唐代戍堡遗址中,至今可见冻裂的箭簇与篝火余烬,恰似这句诗里被月光冻结的戈壁。那"三堆两堆骨"非虚言,敦煌文书《沙州图经》载:"金莎岭西多暴骨,春雪消时现白磷",诗人或许亲见丝绸之路上这些未及掩埋的征人遗骸。

边风如刀时,天幕将晓未晓的混沌中,藏着更深的隐喻。吐鲁番出土的唐军换防文书显示,黎明前正是突骑施人最常偷袭的时辰。而"看看没"三字,道尽戍卒目送同袍没入沙暴的常态。岑参在安西都护府任判官时,亦见"平沙万里绝人烟"之景,可知此作实为盛唐边塞诗的血肉注脚。

当我们将敦煌壁画《张议潮统军图》的猎猎旌旗,与诗中"营开道白前军发"并观时,仿佛听见龟兹乐伎的筚篥声混着更鼓传来。这横吹曲辞的苍凉,终究是那个辉煌时代投在戈壁上的阴影。

赏析

《横吹曲辞·关山月》以冷峻的笔触勾勒出边塞的苍凉与战争的残酷,其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堪称盛唐边塞诗中的独特存在。

"冻轮当碛光悠悠"中,"冻轮"的意象被学者任文京在《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中特别指出:"以凝固的月光喻指时间的凝滞,将塞外苦寒具象化为天地共冻的奇观"。这种超现实的描写手法,与李贺"大漠沙如雪"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更添几分死寂。月光本应温柔,在此却成为冻结时空的介质,照见的竟是"三堆两堆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此句:"用数量词淡笔写浓愁,散落的白骨与圆月形成几何构图,构成战争残酷性的永恒定格"。

"边风割面"四字,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设计篇》中盛赞:"'割'字兼具触觉痛感与听觉锐响,较岑参'风头如刀面如割'更显精警"。而"天欲明"的微光与"看看没"的消逝感,形成极具张力的时空对照。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分析:"金莎岭的隐没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喻戍卒生命的消逝,这种双重意象的叠加手法,正是乐府边塞诗的艺术精髓"。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爆发。首句尚见行军阵势,至白骨突转沉痛,终以风沙湮没作结。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唐代文学丛考》中指出:"诗人刻意避免直接抒情,却通过'光悠悠''看看没'等绵长语调,将戍卒的绝望浸润在每一个韵脚里"。这种"以景截情"的写法,较之直抒胸臆更为震撼人心。

当代诗评家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总结道:"该诗最动人处在于用乐府旧题翻出新意,将汉代'关山月'的乡愁转化为对战争本质的哲学思考,月光下的白骨既是历史见证,更是对永恒人性的叩问"。这种超越时代的深刻性,使其在众多同题作品中独树一帜。

点评

《关山月》以霜刃般的笔锋剖开边塞苍凉,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叹其"冻轮当碛四字,写尽沙场魂魄,月光非照山河,乃照千古征人未寒之骨"。诗中"三堆两堆骨"的留白,恰如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言:"不著议论而骸骨自诉,较之直陈战祸更摧心肝"。

那"金莎岭西看看没"的苍茫收笔,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点:"如驼铃渐杳于瀚海,余哀萦绕碛石。看字叠用,非目力之穷,实诗心之竭也。"月光在此化作亘古的见证者,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析:"李益善以光影为史笔,此夜关山之月,非太白之浪漫,非少陵之沉郁,乃时间本身冰冷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