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乌栖曲

2025年07月05日

章华宫人夜上楼,君王望月西山头。
夜深宫殿门不锁,白露满山山叶堕。

王建

译文

相和歌辞。乌栖曲
《相和歌辞·乌栖曲》
章华宫人夜上楼
章华宫的宫女在夜晚登上高楼
君王望月西山头
君王凝望着西山顶上的明月
夜深宫殿门不锁
夜已深沉,宫殿的门却未上锁
白露满山山叶堕
洁白的露水洒满山间,树叶纷纷飘落

词语注释

章华宫(zhāng huá gōng):春秋时期楚国的离宫名,此处借指华美的宫殿。
白露(bái lù):秋天的露水,因色白而得名,常象征秋意或凄凉。
堕(duò):落下、凋零。

创作背景

关于《乌栖曲》创作背景的探微

暮色浸染章华台时,总见宫娥提着鎏金灯笼拾级而上的剪影。梁简文帝萧纲以七言绝句裁下这帧南朝宫廷夜宴图,字里行间却洇着比白露更寒的讽喻——史载这位君王"雅好题诗",尤以宫体诗见长,此作正是其借古调《乌栖曲》旧题,对楚灵王章华台旧事的重新演绎。

历史经纬里的诗谶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的章华台,是楚灵王耗尽民力修筑的"三休台",其"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的奢华,恰与诗中"夜上楼"的纵乐场景形成互文。萧纲刻意选用"山叶堕"的意象,暗合《史记》中"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白露凝珠坠叶之声,恍若亡国之音的先兆。

宫体诗中的双重镜像

"君王望月"的闲适背后,藏着南朝宫廷的集体焦虑。据《南史》记载,梁武帝晚年沉迷佛教,朝政松弛,萧纲作为储君常在华林园举办诗会。这首表面写楚宫夜宴的诗,实则是用"宫殿门不锁"的细节,影射当时建康城"夜不闭户"的虚假太平,那满山白露恰似诗人预见的侯景之乱的前奏。

乐府新声的蜕变

在《乐府诗集》收录的同类题材中,此作以四句二十八字的精简结构,完成从汉乐府叙事到南朝文人诗的转型。"山叶堕"三字尤见匠心,既承《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的意境,又以物候更迭暗示朝代兴替,比鲍照《芜城赋》"边风急兮城上寒"更显含蓄深远。

赏析

暮色中的宫闱总藏着最动人的寂寞,这首《乌栖曲》以水墨般的笔触,勾勒出唐代宫廷里一个被露水打湿的夜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曾评此诗"以疏淡之笔写浓愁",确是如此——"章华宫人夜上楼"七个字便铺开一卷工笔仕女图,那提着裙裾拾级而上的身影,分明带着汉代《长门赋》里"日黄昏而望绝"的遗韵。

"君王望月西山头"的镜头切换极富蒙太奇意味。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指出这是"刻意制造的视觉错位":宫人登楼望君,君王却望月西山,两组意象在月光下形成残酷的对称。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前会长傅璇琮先生特别激赏"夜深宫殿门不锁"的细节,认为这"看似闲笔,实为诗眼",未锁的宫门如同永远等不到归人的心扉,与李白《玉阶怨》中"却下水晶帘"的闭合姿态形成互文。

最惊艳的当属结句"白露满山山叶堕",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宋词》中盛赞其"用自然物候完成情感转喻"。白露浸透的不仅是秋叶,更是宫人望穿的秋水;山叶坠落时细微的"簌簌"声,恰似《敦煌曲子词》里"罗衣掩泪千行"的无声啜泣。台湾学者柯庆明曾将此句与王维"空山新雨后"比较,发现同是写山露,"王诗澄明,此诗凄艳",道出宫怨诗特有的绮丽苍凉。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另辟蹊径,从"夜上楼"的登阶动作联想到唐代教坊舞姿,认为整首诗宛如"一折被凝固的宫廷乐舞"。当山叶坠落的刹那,我们仿佛看见《霓裳羽衣曲》某个定格的转身,听见月华中传来珍珠坠地的清响。这种将视觉、听觉与触觉交融的写法,正是晚唐诗人温庭筠"一叶叶,一声声"词风的先声。

千年后的读者依然能从这二十八字里,触摸到那个夜晚的潮湿与凉意。正如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所言:"唐代宫怨诗的精髓,不在烈酒般的痛诉,而在清茶般的余韵。"当白露悄然爬上现代人的窗棂时,那山叶坠落的声响,依然在敲打着所有关于等待的心弦。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
    "《乌栖曲》四句,如清商短调,凄婉欲绝。'白露满山山叶堕'七字,写尽深宫夜寂之状,不言怨而怨意弥深。"

  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此诗妙在含蓄,章华夜月,白露空山,皆作冷眼旁观语。君王之荒嬉,宫人之幽怨,俱在言外得之。"

  3.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拈出:
    "'夜深宫殿门不锁'一句最耐寻味。门扉虚掩,似喻宫闱之乱;山叶堕露,暗合韶华之逝。此中真意,正乃太白'却下水晶帘'之先声。"

  4.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概说》叹:
    "短章二十八字,竟含《长门赋》之哀、《阿房宫》之讽。东方诗学所谓'幽玄'者,此诗足可代言。"

诗境撷英:
"白露满山山叶堕"一句尤见匠心,露珠凝叶、山叶承露的意象循环中,暗藏"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乐府《薤露》)的亘古悲凉。而"宫殿门不锁"的疏漏,恰与"西山头"的君王醉眼形成蒙太奇般的并置,令全诗在静美中渗出刺骨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