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采桑

2025年07月05日

鸟鸣桑叶间,叶绿条复柔。攀看去手近,放下长长钩。
黄花盖野田,白马少年游。所念岂回顾,良人在高楼。

王建

译文

鸟鸣桑叶间
鸟儿在桑叶间欢快地鸣叫
叶绿条复柔
桑叶碧绿枝条又柔软
攀看去手近
攀看时桑枝近在手边
放下长长钩
放下那长长的采桑钩
黄花盖野田
金黄的野花铺满田野
白马少年游
骑着白马的少年漫游
所念岂回顾
心中所念岂会再回头
良人在高楼
我的良人正在那高楼

词语注释

相和歌辞:汉乐府诗的一种体裁,多为民间歌谣
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创作背景

采桑曲的丝缕经纬:一幅南朝乐府中的陌上风情画

暮春三月的江南,柔桑已蔚然成荫。当晨曦初透时,桑林间传来零星的鸟啭,恰似天然的五音徵调,为这支流传于南朝乐府的《采桑》曲揭开了序幕。齐梁时期的宫廷乐官们,正将古老的采桑劳作图,谱写成清商新声。

桑间陌上的双重叙事

"鸟鸣桑叶间"的起笔,暗合《诗经·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的农耕记忆。但诗人笔锋轻转,在"叶绿条复柔"的描摹中,已渗入南朝文人特有的纤秾质感。那攀折桑枝的素手,既保持着汉乐府《陌上桑》里罗敷的劳作姿态,又在"放下长长钩"的细节里,显露出吴地蚕农特有的采桑技艺——这种用竹钩牵引桑枝的农具,至今仍在太湖流域的蚕乡可见。

金鞍白马的视觉隐喻

"黄花盖野田"的泼墨写意,恰是南朝贵族庄园经济的侧影。彼时建康城外的钟山脚下,士族们的封山固泽之地,往往油菜花与桑田交错如锦绣。而那策白马而过的少年,衣袂翻飞间带着《世说新语》里"少年任侠"的风流余韵。史载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常命东宫文士以"三月曲水"为题唱和,其中多有"金鞍照野"之句,与此处形成微妙的互文。

高楼望远的时空叠影

结尾"良人在高楼"的凝望,实为乐府传统中的精妙转调。相较于汉代采桑女直斥"使君一何愚"的刚烈,南朝版本将冲突内化为"所念岂回顾"的含蓄怅惘。这高楼或许正是当时建康城中常见的重楼飞阁,《南史》载梁武帝曾作"边城思妇"诗十二首,将闺怨题材引入宫廷乐府,使得采桑母题从此兼具劳作风情与相思况味的双重意蕴。

暮色渐合时,这支被录入《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的短曲,终在清商乐的笙箫伴奏中定格。那些桑枝间的晨露、少年扬鞭时惊起的蝶影、以及高楼罗幕后的叹息,都随着江左风流,化作中国诗歌史上最明媚的一抹春色。

赏析

暮春的桑林在诗中铺展成流动的绿绸,"鸟鸣桑叶间"以通感手法将听觉化为视觉意象,王运熙在《乐府诗选》中特别指出此处"音画交融,似见桑枝随鸟鸣微微颤动"。那"绿条复柔"的桑枝,在唐代女子眼中不仅是劳动对象,更暗喻着青春的柔美易逝,《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这种"物我相谐"的笔法,正是乐府民歌"即物起兴"的典型表现。

采桑女的劳动姿态被赋予舞蹈般的韵律,"攀看"与"放下"的连续动作,正如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所言:"一仰一俯间自成节奏,比兴着生活的希望与失落"。那始终够不到的桑叶,恰似《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萧涤非揭示的"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而长钩的意象,在朱自清看来是"连接现实与理想的诗意桥梁"。

当镜头转向"黄花盖野田"的阔大场景,程千帆《古诗考索》盛赞这种"由近及远的空间跳跃"创造了"情感宣泄的通道"。白马少年的出现并非闲笔,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解析:"金色花海与白色骏马构成色彩交响,实为女子内心悸动的外化"。而"所念岂回顾"的反问句式,被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中称为"乐府诗特有的情感张力",将矜持与渴望拧成情感的漩涡。

终句"良人在高楼"最耐人寻味,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认为这种"空中楼阁"式的结尾,"既是对现实的超越,又是对命运的妥协"。高友工在《唐诗三论》中进一步阐释:"高楼既是实在的守望处,又是虚幻的精神图腾,完成从劳动歌谣到爱情诗的精神升华"。这种双重性,正是汉代相和歌辞"缘事而发,却不止于叙事"的艺术精髓。

点评

名家评《采桑》

诗境赏析

"鸟鸣桑叶间"一句,以动衬静,王维《鸟鸣涧》所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同得天趣。桑叶绿条之柔,非但状物,更寓采桑女举手投足之婉转。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类乐府诗:"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曲写纤毫,如见其形。"

钩连之妙

"攀看"与"放下"二句,贺裳《载酒园诗话》有云:"乐府贵在虚实相生,'手近'见其心切,'长钩'显其思远,寻常采桑事而情致宛然。"长短钩连之间,女儿心事已摇曳于桑枝。

时空对照

"黄花盖野田"骤开壮阔之境,钟惺《古诗归》称此:"忽作金埒玉珂之笔,白马少年与高楼良人,如汉乐府'青青河畔草'之空间对照法。"田家野趣与楼台遥望,恰成诗家所谓"咫尺万里"之势。

结语深致

末句"所念岂回顾"深得古乐府遗韵,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论曰:"结句如江上青峰,看似突兀实有根柢。'高楼'之望与'桑间'之采,一俯一仰间,尽显《诗经》'陟彼岵兮'之思亲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