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天宝年间的大唐,恰似一卷金线绣就的繁华长卷。当玄宗皇帝在兴庆宫中奏响《太平乐》时,那些流淌的音符里,藏着整个盛世的倒影。
据《乐府诗集》载,此曲本为周隋旧乐,至唐时被赋予新声。太常寺的乐工们以编钟磬鼓为骨,以笙箫琴瑟为魂,将"河清海晏"的祥瑞谱入宫商角徵。每逢元正大朝会,教坊舞伎踏着龟兹乐节,在龙墀前旋开石榴裙裾,恰似张祜诗中"千门开锁万灯明"的盛况。
诗人王维曾见证过这样的场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而这首杂曲歌辞的诞生,或许就某个上元夜。当朱雀大街的鱼龙花灯照亮了长安的夜空,乐丞们捧着新制的曲谱穿过尚书省,将民间采诗官收集的《采花》民谣,与太乐署的雅乐糅合成新声。那些"太阶平"的唱词,既是《汉书》中"三阶平则阴阳和"的典故化用,更是对开元年间"米斗不过三钱"的盛世图景最诗意的注脚。
细辨诗中"君王在穆清"五字,可见《诗经·大雅》"穆穆文王"的遗韵。但盛唐诗人总能在古典中开出新意——就像吴道子笔下的嘉陵江水,既有顾恺之"春蚕吐丝"的笔法传承,又带着大唐特有的金碧气象。这首被《全唐诗》收入"杂曲歌辞"的小诗,恰似一面铜镜,映照出那个"百僚庶政皆如礼"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