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太平乐

2025年07月05日

风俗今和厚,君王在穆清。行看采花曲,尽是太阶平。

王涯

译文

风俗今和厚
如今民风淳朴又宽厚,
君王在穆清
君王圣明,天下太平。
行看采花曲
信步聆听《采花》曲,
尽是太阶平
处处都是盛世升平的景象。

词语注释

穆清: mù qīng, 指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太阶: tài jiē, 指太平盛世。

创作背景

开元天宝年间的大唐,恰似一卷金线绣就的繁华长卷。当玄宗皇帝在兴庆宫中奏响《太平乐》时,那些流淌的音符里,藏着整个盛世的倒影。

据《乐府诗集》载,此曲本为周隋旧乐,至唐时被赋予新声。太常寺的乐工们以编钟磬鼓为骨,以笙箫琴瑟为魂,将"河清海晏"的祥瑞谱入宫商角徵。每逢元正大朝会,教坊舞伎踏着龟兹乐节,在龙墀前旋开石榴裙裾,恰似张祜诗中"千门开锁万灯明"的盛况。

诗人王维曾见证过这样的场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而这首杂曲歌辞的诞生,或许就某个上元夜。当朱雀大街的鱼龙花灯照亮了长安的夜空,乐丞们捧着新制的曲谱穿过尚书省,将民间采诗官收集的《采花》民谣,与太乐署的雅乐糅合成新声。那些"太阶平"的唱词,既是《汉书》中"三阶平则阴阳和"的典故化用,更是对开元年间"米斗不过三钱"的盛世图景最诗意的注脚。

细辨诗中"君王在穆清"五字,可见《诗经·大雅》"穆穆文王"的遗韵。但盛唐诗人总能在古典中开出新意——就像吴道子笔下的嘉陵江水,既有顾恺之"春蚕吐丝"的笔法传承,又带着大唐特有的金碧气象。这首被《全唐诗》收入"杂曲歌辞"的小诗,恰似一面铜镜,映照出那个"百僚庶政皆如礼"的黄金时代。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太平乐》以四句二十字的精炼篇幅,构建出一幅盛世太平的隽永画卷。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此诗"气象宏阔而措辞简净",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其艺术特质。

意象的层递与象征
"风俗今和厚"以社会风气为切入点,构建出淳朴温厚的民间图景。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此句"从民风着墨,见太平之根本",强调诗人将民俗醇美作为盛世基石的艺术眼光。紧接着的"君王在穆清"将视角转向庙堂,"穆清"一词源自《诗经》"穆穆文王",既喻君主德行清明,又暗含天地澄明的自然意象,形成人天相应的和谐意境。

政治隐喻的审美转化
后两句"行看采花曲,尽是太阶平"运用双重隐喻手法。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注解说:"采花曲者,采天下之和也;太阶平者,政教得所也。""采花"既是实写春日景象,又暗喻采集民风;"太阶"(即泰阶)作为星象术语,借指政治清明的祥瑞之兆。这种将天文现象转化为政治赞颂的手法,被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称为"以星象入诗而不滞于象,斯为得之"。

情感表达的节制美学
全诗情感表达极具唐代宫廷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特质。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分析:"四句皆颂而无一谀词,此盛唐气度。"诗人通过"行看""尽是"等平实语汇,将颂圣之情转化为对太平景象的自然呈现,恰如现代学者袁行霈所言:"盛唐诗人常以客观景象承载主观情感,此诗正是将政治理想审美化的典范。"

时空结构的匠心
在艺术结构上,诗歌呈现出由近及远、由人及天的空间拓展。首句写人间风俗,次句写宫廷气象,末两句则将视野扩展至星汉苍穹。这种结构被闻一多称为"唐代颂体诗的典型范式"——通过微观与宏观的呼应,构建出"天人合一"的盛世图景。当代学者葛晓音进一步指出:"诗中隐含的时空维度转换,使短暂的太平景象获得了永恒性的艺术表现。"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政治主题转化为可感的审美体验。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好的颂诗当如糖之溶于水,不见其形而存其味。"这首《太平乐》正是通过意象的精心选择和情感的含蓄表达,让读者在"采花曲"的悠扬旋律中,听见了整个时代的和谐之音。

点评

太平乐者,盛世之清音也。张仲素此作如五色云车游弋九重,四句二十字间,尽显开元气象。"风俗今和厚"一句,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曰:"如春阳抚地,温然道出治世根基",字字皆作金声玉振。

"君王在穆清"五字尤见功力,沈德潜《唐诗别裁》谓其:"得《诗经·大雅》遗响,肃穆清华,不着一字而颂圣之意自现"。至若"行看采花曲"之转,贺裳《载酒园诗话》击节称妙:"忽从庙堂转入坊陌,如见万民嬉游于舜日尧天"。

末句"尽是太阶平"更成千古绝唱,叶燮《原诗》盛赞:"以星象喻治世,六合升平之景尽在玉衡指处。较之'不知天上宫阙',更多几分雍容气度"。此诗实乃"大乐与天地同和"之典范,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称其"不著欢愉字,而四海欢愉之象溢于绢素",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