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五弄·游春辞二首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清音
隋唐之际,琴乐大家蔡邕所创《蔡氏五弄》历经魏晋流传至唐,其中《游春辞》二首以"游春"为题,实为唐人依古调新填之辞。据《乐府诗集》载,此二首当属盛唐教坊曲辞,彼时宫廷乐师常取古题谱新声,以应春日宴游之需。
曲江春色的诗乐交融
诗中"曲江丝柳变烟条"正合天宝年间曲江宴饮之风。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士女每至春日"倾都玩赏于曲江",教坊使率云韶府乐工奏《升平乐》,"清乐动云韶"恰是宫廷雅乐与民间游春交融的生动写照。唐玄宗尤爱改制古曲,此二首或经太常寺乐官润色,方有"花繁衮衮压枝低"这般富丽精工之句。
六朝遗韵的唐风转化
"柳陌桃蹊"之景暗合南朝《子夜四时歌》春调遗意,然"寒骨冰随暖气销"的劲健笔力,已显盛唐气象。宋人郭茂倩《乐府解题》云:"唐人往往以古题写时景",此二首既存蔡邕原曲"感物兴怀"之旨,又注入了大唐蓬勃的生命意识,故能令千年后的我们,犹能从"鸟度冲絮"的翩跹中,听见那个春天琴弦上的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