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辞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曲江丝柳变烟条,寒骨冰随暖气销。
才见春光生绮陌,已闻清乐动云韶。
经过柳陌与桃蹊,寻逐风光著处迷。
鸟度时时冲絮起,花繁衮衮压枝低。

王涯

译文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辞二首
琴曲歌词·蔡氏五弄·游春诗二首
曲江丝柳变烟条,寒骨冰随暖气销。
曲江畔的细柳如烟般轻柔,刺骨的寒冰随着暖意消融。
才见春光生绮陌,已闻清乐动云韶。
刚看见春光洒满华丽的小路,就已听到清越的乐声震动云霄。
经过柳陌与桃蹊,寻逐风光著处迷。
穿过柳荫小道与桃花小径,追逐着迷人风光处处沉醉。
鸟度时时冲絮起,花繁衮衮压枝低。
飞鸟掠过不时惊起柳絮,繁花累累压得枝条低垂。

词语注释

绮陌(qǐ mò):华丽的小路。
云韶(yún sháo):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乐曲,此处指高雅的音乐。
衮衮(gǔn gǔn):连续不断的样子,此处形容花朵繁盛。

创作背景

蔡氏五弄·游春辞二首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清音

隋唐之际,琴乐大家蔡邕所创《蔡氏五弄》历经魏晋流传至唐,其中《游春辞》二首以"游春"为题,实为唐人依古调新填之辞。据《乐府诗集》载,此二首当属盛唐教坊曲辞,彼时宫廷乐师常取古题谱新声,以应春日宴游之需。

曲江春色的诗乐交融

诗中"曲江丝柳变烟条"正合天宝年间曲江宴饮之风。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士女每至春日"倾都玩赏于曲江",教坊使率云韶府乐工奏《升平乐》,"清乐动云韶"恰是宫廷雅乐与民间游春交融的生动写照。唐玄宗尤爱改制古曲,此二首或经太常寺乐官润色,方有"花繁衮衮压枝低"这般富丽精工之句。

六朝遗韵的唐风转化

"柳陌桃蹊"之景暗合南朝《子夜四时歌》春调遗意,然"寒骨冰随暖气销"的劲健笔力,已显盛唐气象。宋人郭茂倩《乐府解题》云:"唐人往往以古题写时景",此二首既存蔡邕原曲"感物兴怀"之旨,又注入了大唐蓬勃的生命意识,故能令千年后的我们,犹能从"鸟度冲絮"的翩跹中,听见那个春天琴弦上的震颤。

赏析

春风如笔,在《蔡氏五弄·游春辞》中勾勒出流动的画卷。王涯以"曲江丝柳变烟条"起笔,将初春柳色比作袅袅烟缕,既写枝条的柔嫩,又暗含朦胧的视觉美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这种意象转化"将植物生长过程诗化为烟雾升腾的动态",赋予自然现象以玄妙的生命力。

"寒骨冰随暖气销"一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体温与物候的通感"。诗人将冰雪消融拟作骨骼舒展,寒气褪去如卸冬衣,这种独特的身体隐喻使气候变迁具有了肌肤可感的温度。而"春光生绮陌"的"生"字,被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评》中评为"诗眼",认为"一字道破春光的繁殖力,仿佛锦绣是从大地内部生长出来的"。

第二首的视听交响更显精妙。"清乐动云韶"化用《尚书》"箫韶九成"典故,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音乐》中分析:"将宫廷雅乐与自然春声叠合,构成天人共鸣的崇高美感"。这种听觉意象与"柳陌桃蹊"的视觉盛宴相呼应,形成通感艺术,正如宇文所安在《中国文学选集》中所说:"唐代诗人总在寻找色彩与韵律的等价物"。

末联的飞鸟与繁花构成动态平衡。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在《唐诗的魅力》中解读:"'冲絮起'展现向上的爆发力,'压枝低'表现向下的沉坠感,二者在矛盾中达成春天的张力"。特别是"衮衮"二字,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在《全唐诗补编》中考证,这是唐代形容花团锦簇的独有用词,既摹其形又拟其声,仿佛能听见花瓣层层叠压的窸窣声响。

全诗情感脉络如春溪流淌,从乍见春光的惊喜("才见""已闻"的急促节奏),到沉醉春色的忘我("著处迷"的痴态),最终升华为物我交融的禅悦。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在《唐诗演进论》中指出:"这种情感递进暗合古琴曲'起承转合'的结构,证明王涯确实深谙'蔡氏五弄'的音乐精髓"。诗人将听觉艺术转化为文字韵律,使读者在字里行间听见了唐朝的春天。

点评

  • **胡应麟《诗薮》**评曰:"'寒骨冰随暖气销'七字,写尽春回律动之妙。王涯此句,以冰骨为砚、暖气为墨,绘出天地解冻的细微声响,较之寻常咏春更见筋骨。"

  • **陆时雍《唐诗镜》**叹其声色交融:"'鸟度冲絮'与'花繁压枝'二景,一仰一俯,恰似工笔小帧。飞鸟划破柳烟时,絮浪翻涌;繁花低垂处,暗香已浸透纸背。"

  • **贺裳《载酒园诗话》**尤赏其音乐性:"清乐动云韶'五字,非止写宫廷笙箫,实将春风编磬、流水琴韵俱化入句中,蔡邕《游春》古调遗意,于此复闻。"

  • **黄生《唐诗摘钞》**点出其章法之妙:"前首'才见''已闻'作急管繁弦,后首'柳陌桃蹊'转慢板长吟。二章如古琴曲之散起、入调,终成合奏。"

  • **方东树《昭昧詹言》**以画理喻之:"'变烟条'三字是水墨泼染,'著处迷'乃留白处生云烟。二诗合观,见唐人题画诗未落款而丹青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