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春江曲

2025年07月05日

摇漾越江春,相将看白蘋.归时不觉夜,出浦月随人。

王涯

译文

摇漾越江春
春日的越江波光荡漾
相将看白蘋
我们携手共赏江边的白蘋花
归时不觉夜
归来时不知不觉已是深夜
出浦月随人
走出水滨,明月一路相伴

词语注释

摇漾(yáo yàng):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白蘋(bái pín):一种水生植物,开白花
浦(pǔ):水边,岸边

创作背景

春江曲:一曲越江春色的月夜归歌

创作背景探微

开元天宝年间的越地风情
这首《春江曲》诞生于盛唐时期的江南水乡,属乐府杂曲歌辞范畴。张籍以简净笔墨勾勒出越江(今钱塘江流域)春夜泛舟的动人画卷。当时文人雅士盛行"白蘋之约"——采撷水中白蘋相赠以示高洁,王维《江南春》亦有"日日采蘋去"之句,可见此曲承载着吴越地区特有的民俗意象。

乐府新声的创作革新
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实践者,诗人将传统《春江曲》的闺怨主题转向山水清音。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六朝时该曲多写"春江游女"的离愁,而至唐代,随着文人漫游之风盛行,逐渐演变为描绘江南春水的诗性载体。皎然《诗议》称此类作品"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恰合此作中流动的月光与摇曳的春水。

诗境中的时空交响

摇漾的不仅是春水
"摇漾越江春"中暗含时代气象——开元年间越州窑青瓷的釉色、鉴湖夜泛的画舫、贺知章等越州文人的诗酒风流,共同构成这幅水墨长卷的社会底色。南宋《会稽志》记载当地"春时江水平堤,画船箫鼓昼夜不绝",正是此诗最好的历史注脚。

月光里的哲学意趣
"出浦月随人"化用谢灵运《富春渚》"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的夜航体验,却更添唐人特有的从容。这种人与自然默契相随的意境,与同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月年年望相似"形成跨越时空的唱和,展现盛唐诗人对宇宙永恒的诗意领悟。

音乐性的隐秘传承

考《唐音癸签》可知,此类杂曲歌辞本可"被之管弦",诗中"相将看白蘋"的重复性动作描写,暗合吴地采莲曲的节奏韵律。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琵琶谱中有《春江曲》残谱,其舒缓的"小晃手"指法,恰能演绎诗中"归时不觉夜"的悠然情致。

赏析

暮春时节的越江,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丹青。首句"摇漾越江春"以动态笔墨勾勒江景,"摇漾"二字尤为精妙,《唐诗鉴赏辞典》评其"既写春水潋滟之态,又暗含舟行波动之感",仿佛可见小舟推开层层碧波,两岸春色在水中碎成万点金鳞。

次句"相将看白蘋"转入温情叙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指出:"'相将'暗示偕游之乐,'白蘋'乃江南常见水生植物,此处既是实景又暗含《楚辞》'登白蘋兮骋望'的古典意象"。诗人与挚友并肩观赏江面浮动的白花,平淡语中透着魏晋风流的雅致。

后两句笔锋轻转,写出陶然忘机的境界。"归时不觉夜"被《唐人绝句精华》赞为"天然妙句",看似浅白却蕴含三层意趣:一写游兴之浓,二绘春夜之柔,三显心境之畅。末句"出浦月随人"更见巧思,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激赏此句:"将无情之月写得缱绻多情,与李白'山月随人归'异曲同工,却更显空灵"。

全诗二十字间,暗藏起承转合之妙。前二句写昼游之欢,后二句写夜归之趣,时空转换不着痕迹。意象选择尤见匠心,春江、白蘋、夜月等物象经情感浸润,皆成心灵符码。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此诗得南朝乐府神韵而更添唐音之朗畅,在刹那光景中捕捉永恒的诗意,堪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声之作。"

点评

春江之水,摇漾生姿,越地风光,尽在一曲。此诗以简淡之笔,勾勒出春江夜游的悠然意境,令人神往。

名家点评:

  • **明·唐汝询《唐诗解》**评曰:"'摇漾'二字,写尽春江之态。'相将看白蘋',闲适之趣宛然。末二句不着痕迹,而月色随人,自得之趣溢于言表。"

  •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二十字中,春江夜色、游兴归情俱足,'月随人'三字尤妙,可见诗人与造化同游。"

  •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赞其:"归途不觉夜深,而明月依依,若随客子。此诗写景处皆有情致,后二句更得天然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