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汉高祖

2025年07月05日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
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
虮虱生介胄,将卒多苦辛。爪牙驱信越,腹心谋张陈。
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

王珪

译文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汉高祖刘邦从丰沛起兵,顺应时运如鱼跃龙门。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手持三尺长剑奋勇而起,向西讨伐暴虐的秦朝。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
十月里五星汇聚祥瑞,七年间四海臣服归顺。
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
威震寰宇何等崇高,贵在拥有天下民心。
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
回想当年与项羽争雄,抱负远大却时机未成。
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
鸿门宴上险遭不测,荥阳之战又陷危局。
虮虱生介胄,将卒多苦辛。
铠甲里虱子滋生,将士们历尽艰辛。
爪牙驱信越,腹心谋张陈。
驱使韩信彭越为爪牙,倚重张良陈平出谋略。
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
显赫一时的西楚霸王,最终基业化作荒丘榛莽。

词语注释

丰沛:刘邦故乡,今江苏沛县一带。
跃鳞:喻飞黄腾达,如鱼跃龙门。
契阔(qì kuò):久别,此处指远大抱负。
薄蚀(bó shí):日月蚀,喻危机。
介胄(jiè zhòu):铠甲和头盔。
信越:指韩信、彭越,刘邦麾下大将。
张陈:指张良、陈平,刘邦谋士。
榛(zhēn):丛生灌木,喻荒芜。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历史风云的淬炼

此诗咏汉高祖刘邦,当是文人墨客于千载之下回望楚汉之际的慷慨史诗。诗人以如椽巨笔勾勒刘邦从沛县亭长至开国帝王的传奇历程,实是借历史之酒浇胸中块垒。考《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诗中"乘运以跃鳞"之喻,正暗合太史公笔下这位"受命而帝"的真龙天子形象。

战争画卷的浓缩

"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二句,将楚汉相争的关键战役凝练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据《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荥阳之战中纪信代死、刘邦遁走,诗人用"蒙尘"二字,既写战火硝烟之实,又喻帝王蒙难之虚。虮虱介胄的细节,源自《汉书·严安传》"介胄生虮虱"的典故,道出楚汉拉锯战中将士"苦辛"的集体记忆。

天命所归的诠释

"十月五星聚"暗引《天官书》"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的祥瑞,班固《汉书》亦载此异象。诗人将天文现象与"七年四海宾"的政治现实勾连,构建起天人感应的叙事逻辑。张良、陈平之智,韩信、彭越之勇,在"爪牙""腹心"的喻体中,重现了《高祖本纪》中"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帝王术。

文学传统的承继

末句"化为丘与榛"遥应《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的兴亡之叹,使赫赫西楚的覆灭具有了《史记·项羽本纪》"天之亡我"的悲剧色彩。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历史沧桑熔铸的笔法,正是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的交响,在七言古诗的铿锵节奏里,完成对"威宇宙""有天下"的汉家气象的礼赞。

赏析

这首《咏汉高祖》以史诗般的笔触勾勒刘邦从布衣到帝王的传奇历程。诗人通过"乘运以跃鳞"的鱼龙之变意象,既暗合《周易》"见龙在田"的典故,又生动展现了刘邦顺应时势的崛起姿态。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类开篇:"气象宏阔,直追汉魏风骨"。

"手奋三尺剑"至"七年四海宾"八句,以兵戈意象与天象征兆交织。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道:"'十月五星聚'化用《史记·天官书》祥瑞,将个人功业与天命观完美融合"。诗中"高抗威宇宙"的夸张手法,与李白"秦王扫六合"异曲同工,体现盛唐诗人对恢弘气度的偏爱。

中段转写楚汉相争的艰辛,"鸿门""荥阳"两个地名成为命运转折的象征。宋代刘辰翁《班马异同评》特别指出"虮虱生介胄"句:"以细微之物写重大历史,较之曹植'铠甲生虮虱'更见惨烈"。诗人用"爪牙""腹心"的体喻手法,将韩信、张良等谋士形象化为身体器官,暗合《韩非子》"君之视臣如手足"的君臣观。

末句"化为丘与榛"以废墟意象收束,与开篇"起丰沛"形成时空闭环。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认为此结句:"得《诗经·黍离》遗韵,盛衰之叹尽在不言中"。全诗在帝王颂歌的表象下,暗藏对历史无常的沉思,这种二元性正是唐代咏史诗的典型特征。

点评

昔人论诗,谓"帝王气象须以金石声铸之",今观此篇咏汉高之作,诚哉斯言!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尝云:"叙帝王事当有风云气,写英雄态必含日月光",此诗"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十字,恰似吴见思《史记论文》所赞"高祖提剑入关,真有河岳为之动色之势"。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有言:"咏史诗如鉴照,既映形貌,复现神髓。"诗中"十月五星聚"一联,暗合《汉书·天文志》"五星聚东井,此高祖受命之符",而"高抗威宇宙"五字,更见出李商隐《漫成五章》"历览前贤国与家"的雄浑笔力。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千古壮观"之境,殆谓此乎?

至若"鸿门既薄蚀"以下诸句,钱穆《国史大纲》评楚汉相争时特重"忍辱负重"四字,诗中"虮虱生介胄"之细节,正与苏轼《留侯论》"高祖之所以胜者,在能忍也"遥相呼应。清人赵翼《瓯北诗话》称:"叙事之工者,以简劲为贵",此篇结句"化为丘与榛",六字写尽霸王末路,恰似司马迁《史记》"项王军壁垓下"一段苍凉笔墨。

昔刘熙载《艺概》论诗:"咏古贵在神交,不在形肖。"此作不惟得汉高魂魄,更将《史记》《汉书》之精髓化入五言,真所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