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公无渡河

2025年07月05日

浊波洋洋兮凝晓雾,公无渡河兮公苦渡。
风号水激兮呼不闻,提壶看入兮中流去。
浪摆衣裳兮随步没,沉尸深入兮蛟螭窟。
蛟螭尽醉兮君血干,推出黄沙兮泛君骨。
当时君死妾何适,遂就波澜合魂魄。
愿持精卫衔石心,穷取河源塞泉脉。

王睿

译文

浊波洋洋兮凝晓雾
浑浊的波浪浩浩荡荡啊,凝结着晨雾
公无渡河兮公苦渡
劝您不要渡河啊,您却偏要苦苦横渡
风号水激兮呼不闻
风声呼啸,水流湍急啊,呼喊声听不见
提壶看入兮中流去
提着酒壶眼看着您被卷入激流之中
浪摆衣裳兮随步没
浪花拍打着衣裳啊,一步步被吞没
沉尸深入兮蛟螭窟
尸体沉入深渊啊,那是蛟龙的巢穴
蛟螭尽醉兮君血干
蛟龙喝得大醉啊,您的鲜血已流尽
推出黄沙兮泛君骨
黄沙翻滚啊,浮起您的白骨
当时君死妾何适
当时您若死了,我又能去哪里
遂就波澜合魂魄
于是投入波涛,与您的魂魄相聚
愿持精卫衔石心
我愿像精卫鸟一样,怀着衔石填海的决心
穷取河源塞泉脉
哪怕追到黄河源头,也要堵住那泉眼

词语注释

蛟螭(jiāo chī):古代传说中的水中龙类生物
精卫:神话中衔石填海的鸟,象征不屈不挠的精神

创作背景

关于《公无渡河》创作背景的考析

历史脉络中的悲歌

此诗属汉乐府"相和歌辞"旧题,其原型可溯至《箜篌引》古辞:"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相传为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记录一位白发狂夫投河而死的悲剧。唐代诗人多以此题发挥,王建此作在继承古辞内核的同时,以楚辞体展开艺术重构。

中唐时期的隐喻书写

创作于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社会动荡如"浊波洋洋"的具象呈现。诗中"蛟螭尽醉"的意象,暗喻藩镇割据势力的猖獗;"黄沙泛骨"的惨烈画面,折射战争对百姓的摧残。王建作为新乐府运动先驱,通过改造古题实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张。

艺术维度的突破

诗人运用三组递进式场景构建悲剧:

  1. 渡河之执:"凝晓雾"的环境描写与"公苦渡"的意志形成张力
  2. 死亡之状:"蛟螭窟"的夸张想象延续《楚辞·招魂》传统
  3. 精卫之志:末句用《山海经》典故,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永恒抗争

性别视角的深化

较之古辞旁观者视角,此诗新增"妾"的叙事主体:"合魂魄"的殉情选择与"衔石心"的复仇意志,构成唐代闺怨诗少见的刚烈气质。考古发现的中唐墓葬壁画中,常见女子执剑形象,或可互为印证。

赏析

这首《相和歌辞·公无渡河》以惊心动魄的悲剧意象,展现了古乐府"公无渡河"母题的凄美演绎。诗中"浊波洋洋""风号水激"的黄河意象,被学者傅道彬称为"死亡与忠贞的双重象征",翻涌的不仅是自然界的波涛,更是命运不可抗拒的洪流(《中国文学中的死亡意象研究》)。

开篇"凝晓雾"三字便营造出朦胧而危险的氛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种"视觉阻隔"暗示着主人公对危险的盲目(《唐诗选注》)。而"提壶看入"的细节尤为震撼,台湾大学柯庆明教授解读为:"酒壶在此既是现实器物,更是精神寄托的隐喻,中流沉没的不仅是肉体,更是对理想的执着"(《中国文学的美感》)。

诗中蛟螭意象的运用极具张力。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分析道:"'蛟螭尽醉'将自然凶物人格化,既强化了死亡的惨烈,又暗喻社会险恶——吞噬贤者的,何止是河中之蛟?"(《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而"黄沙泛骨"的描写,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列为"以物观物"的典范,认为其"不着一字悲悯而悲怆自现"。

后四句转向殉情女子的视角,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特别称赏"合魂魄"的表述:"超越生死界限的主动选择,使柔弱的爱情获得金石般的质地"(《唐代文学丛考》)。末句"精卫衔石"的典故运用,北京大学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评价为:"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永恒的抗争,微观的哀恸与宏大的救赎在此达成诗意统一。"

全诗情感脉络如钱塘潮涌,从劝阻的焦灼(公苦渡)、目睹的惊惶(呼不闻),到殉情的决绝(合魂魄),最终升华为悲壮的抗争(塞泉脉)。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指出这种情感递进"完美复现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传统,又在唐代诗艺锤炼下获得更丰富的表现维度"(《唐代诗学》)。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公无渡河》一曲,以浊波晓雾起兴,顿生苍茫之气。'风号水激'四字,写尽天意难违之悲,而'提壶看入'之态,尤见痴绝。末句'精卫衔石'之喻,使哀恸化为永恒,直抵《楚辞·九歌》之境。"

  2. 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篇字字凝血,句句含泪。'蛟螭尽醉兮君血干',奇警惨烈,较之《箜篌引》古辞,更添一层鬼气。结语忽转坚毅,以精卫之心续未竟之志,悲壮中自见风骨。"

  3. 钱钟书《谈艺录》
    "'浪摆衣裳兮随步没',写死亡如舞蹈,凄美摄魂。通篇以水为脉络,由浊浪而黄沙,由蛟窟而泉脉,意象环环相扣,终以神话之力抗衡现实之殇,真所谓'于绝望处开生面'。"

  4.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诗中'君死妾何适'之问,直承《孔雀东南飞》遗韵,而'合魂魄'三字更将情爱升华至宇宙维度。后四句忽作金石之声,化柔肠为铁骨,足见乐府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之旨。"

  5.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中国文学选集》
    "西方读者或惊诧于诗中死亡的视觉化呈现——'黄沙泛骨'的意象如油画般浓烈。但更震撼的是结尾的悖论:用微小(精卫)对抗无限(河源),这种徒劳的崇高,恰是中国悲剧美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