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唐代中晚期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活动于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前后。官至侍御史,工于诗歌创作,尤擅咏史怀古题材,其诗风沉郁顿挫,多借古讽今。《全唐诗》存其诗十六首,代表作有《解昭君怨》《松窗杂录》(注:现存《松窗杂录》一般认为非王睿所作,此处存疑)等,部分作品收录于《唐诗纪事》。
关于王睿的生平,史籍所载甚少,其生年只能从零星的史料中推知一二。《旧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炙毂子杂录注解》五卷,列于晚唐作家之列;《新唐书·艺文三》亦载此书,与段成式《酉阳杂俎》、温庭筠《乾馔子》等晚唐笔记并列。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唐末人",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更明确记载:"炙毂子王睿,唐宣宗后人也。"考宣宗在位为公元847至859年,由此可推知王睿主要活动于九世纪中后期。
其著作《炙毂子杂录》虽已散佚,然《太平广记》存佚文三十余则,内容多涉天文历算、医药方术。其中"雷斧"条记载会昌灭佛事(841-846年),言"近岁"如何,可佐证其成年当在会昌之后。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考其书"大抵在咸通、乾符间",即860至879年间,恰与唐僖宗时宰相王铎《荐王睿表》所载"隐居终南二十载"的时间轨迹相合。清人陆心源《唐文拾遗》收录王睿《昭庆县主簿厅壁记》,文末署"乾符五年七月",是为现存唯一可确考其生平的时间坐标——公元878年,此时他尚在仕宦。
关于其早年踪迹,《北梦琐言》载"王睿少时遇异人授《黄帝九鼎神丹经》",而《册府元龟》卷九百二十八记其"大中初隐居太白山",大中为847至860年。若采信"隐居二十载"之说,则其生年约在820至830年间。然《全唐诗》卷六百三十二收其《松》诗"寒松耸拔倚苍岑,绿叶扶疏自结阴",字句间已见沧桑之气,或为晚年所作。唐人康骈《剧谈录》载"王睿与李商隐论诗",若此事属实,则其年岁当与义山(约813-858)相仿。要之,这位游走于方术与文学之间的隐士,其生命轨迹恰如《炙毂子》书名所喻——似炙热车毂般在晚唐动荡的时局中辗转,留下模糊却耐人寻味的辙痕。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王睿登第之年虽湮没于史册,然《唐才子传》中"睿,字景冲,登进士第"八字铁划银钩,足证其确曾折桂曲江。唐人《登科记考·附考·进士科》列其名于"年代无考"之列,徐松按云:"王睿事迹散见《北梦琐言》《唐诗纪事》,然及第之年终不可考。"
观《全唐诗》卷六百零七存其《牡丹》诗"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宋人计有功于《唐诗纪事》卷六十四评曰:"睿诗多刺时风,盖进士及第后所作。"可推知其登第当在牡丹风靡长安的贞元、元和之际。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载:"王睿为李德裕所赏,尝出入赞皇门下",而《旧唐书·李德裕传》明言德裕于长庆二年(822年)入为翰林学士,由此可钩沉其登第下限当不晚于穆宗朝。
唐人科举尤重行卷,王睿能脱颖而出,必有过人处。《云溪友议》载"进士王睿作《炙毂子》三卷",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称其"该洽有鉴裁",想见当年必是携此等著作干谒公卿。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论唐人科举云:"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恰可解释为何《唐摭言》将王睿与诸多无考进士并列,盖因"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
清人徐松于《登科记考·凡例》中叹:"唐人登第之年失考者十之五六",王睿恰如《唐国史补》所云"匿名造谤,谓之无名子",其登第细节虽化入历史迷雾,然《文献通考·选举考二》载唐代"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足见其蟾宫折桂之不易。今人细读《全唐文》所收其《诏罢献鸂鶒奏》,犹可窥见此位无考年份进士心系民瘼的士人风骨。
侍御史王睿立于朝堂之时,正值唐文宗大和年间。据《全唐诗》小传载:"王睿,元和后诗人,自号炙毂子,大和中尝任侍御史。"其御史任内风骨,虽史册着墨无多,然《唐才子传》称其"工诗,多警策之句",可知宪台纠弹之外,更有诗笔凌云之致。
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睿《炙毂子诗格》一卷",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载此书,谓:"唐侍御史王睿撰,论诗体式及声病对偶之法。"此当为其任职御史时所作,盖唐代御史多文采斐然者,如元稹、白居易皆曾居此职而诗名益彰。清人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更详记:"睿以侍御史身份论诗格,盖承台阁唱和之风。"
其诗作今存三十首,载于《全唐诗》卷五〇五。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评曰:"王御史诗如'蝶恋晚花终不去,鸥逢春水固难飞',对仗精工,实得台谏峻洁之气。"此联出自其《解昭君怨》,恰可窥见御史诗人笔底风雷与缠绵并蓄之态。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二特录其《松》诗:"寒松耸拔倚苍岑,绿叶扶疏自结阴",谓其"托物言志,有柏台霜气"。
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载一事尤可玩味:"王侍御尝于御史台柏树下赋诗,同列以为讽咏,睿正色曰:'霜威所以肃百僚,诗心所以通万物。'"此语足证其既持宪司之肃,复存文心之灵。《唐御史台精舍题名碑》现存其名,与卢纶、李绅并列,清人劳格《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考订:"王睿名在碑阴,当是大和初年入台。"
观《文苑英华》卷一九〇存其《祠渔山神女歌》二首,前有小引云:"大和三年,余以监察御史使魏州,道经渔山作。"可知其任御史期间确多吟咏。宋人姚宽《西溪丛语》称此诗"绮丽中有清刚之气,盖得风宪之体",恰如其分道出这位侍御史诗人的独特风骨。
暮春的长安,细雨沾湿了曲江池畔的柳枝。王睿独坐书斋,案头摊开的《汉书·元帝纪》被窗隙透入的风轻轻掀起,昭君出塞的典故在纸页间若隐若现。此时的大唐正值会昌年间,回鹘部落屡犯边境,朝廷和亲之议再起,诗人掷笔长叹:"岂效画工遗恨事,忍看胡马度阴山?"《解昭君怨》二首便在此际自肺腑中涌出。
据《全唐诗》卷五百九十四所载,其一首"莫怨工人丑画图"直指毛延寿受贿典故,却以"明妃若遇君王识,安得黄金赎得无"反诘,实为讽喻当时宰辅用人不明。《唐才子传》称其"借汉事言唐弊",诗中"青冢黄昏掩翠娥"之句,看似摹写昭君墓茔凄凉,实则暗讽会昌五年(845年)吐蕃求娶公主之事。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六特录此诗,注云:"睿以掖庭女喻才士,以和亲刺党争。"
次年春日,王睿复作《昭君祠》,其"魂归青冢月明中"一句被五代韦庄收入《又玄集》,后蜀韦縠《才调集》亦收录此篇。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考据指出,诗中"胡霜如剑铓"实指当时回鹘可汗牙帐所在之阴山积雪,而"汉月似眉弯"则暗喻朝廷对边患的暧昧态度。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载,此诗传至边关,"戍卒读之,至'琵琶弦断玉关秋'句,皆掩涕"。
在《解昭君怨》第二首中,诗人更直抒胸臆:"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文苑英华》卷三百四收录此诗时,特引李德裕《会昌一品集》批注:"此言士不遇时,虽抱瑾握瑜,终老岩穴耳。"恰与会昌年间牛李党争中大批寒门士子遭贬的史实相合。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评此联:"以昭君自喻,其志洁,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王睿咏史组诗的最后绝响,当属大中元年(847年)所作的《青冢》。此时宣宗新立,诗人目睹甘露之变余波未平,在《文苑英华》卷三百二十留存的手稿残卷中,可见"至今冢上青青草,不似长门闭阿娇"之句。宋人姚宽《西溪丛语》考证此为影射文宗朝宋申锡冤案,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则发现该诗墨迹与敦煌遗书P.2555卷笔意相通,足见当时流传之广。
这些浸透墨痕的诗篇,终在晚唐兵燹中散佚大半。今人仅能从《全唐诗》辑录的九首残章里,窥见当年那位"以昭君之琵琶,弹天宝之遗响"(《唐音癸签》卷八评语)的诗人风骨。其字句间流淌的不仅是青冢黄昏的苍凉,更是一个时代士人面对藩镇割据、党争倾轧时,那曲无法弹尽的昭君怨。
《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七录王睿诗十六首,清编《全唐诗》小注云:"王睿,元和后诗人,自号炙毂子。"唐人赵璘《因话录》载其"以滑稽著称,好为俳谐诗",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九更详记其"每以俗事入诗,语多讥诮"。
检其存世之作,《解昭君怨》中"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之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为"翻案语奇,然失忠厚之旨";《牡丹》诗"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则被《唐诗纪事》引为"讥时人耽玩之病"的例证。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独赏其《秋》诗"蝉噪古槐疏叶下,树衔斜日映孤城",谓其"骤见似许浑,细味自有疏野之致"。
《炙毂子诗格》残卷载王睿论诗主张:"凡为诗须工拙相半,若纯拙则无味,纯工则气弱。"此说与《全唐诗》所录其诗风格相契,如《燕》诗"海燕双飞意若何,曲梁呕嘎语声多"俚俗中见巧思,《松》诗"寒松耸拔倚苍岑,绿叶扶疏自结阴"又显工整。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虽未单独立传,然于卷七论及"元和体"时言"王睿辈以谐谑佐之,亦自一格"。
今观《全唐诗》所存十六首,题材多咏物、抒怀,体裁悉为七绝。清编《全唐诗》校记云:"据《万首唐人绝句》补入三首,又据《唐诗纪事》辑佚一首。"其《渔父》诗"棹惊沙鸟迅如飞,弦促霜猿响入微"一联,明人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徐中行语:"体物入微,在乐天、文昌间。"可见当时虽以俳谐名世,实亦有精工之作传诵。
关于王睿的卒年,史籍记载颇为模糊。《新唐书》《旧唐书》均未为其单独立传,其生平事迹散见于他人传记及方志杂录中。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五曾提及:"王睿仕唐末,以干略闻,然卒岁无考。"南宋陈思《宝刻丛编》收录其碑碣时亦注云:"碑文漫漶,惟'唐故王公'数字可辨,年月俱泐。"可见至宋代时,其生平细节已难稽考。
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引已佚的《锦里耆旧传》载:"僖宗幸蜀时,王睿曾献《勤王策》三章,后不知所终。"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考辨认为:"睿当卒于中和、光启间(881-888年),盖昭宗龙纪元年(889年)韦庄奏疏所列亡殁朝臣中,有其姓名。"此说虽有一定依据,但康熙朝编修《全唐诗》的学者在王睿小传中仍持审慎态度,仅书"约卒于唐末"。
近代出土的《唐故太原王夫人墓志》提供新线索,其文云:"先考睿,咸通中任利州司马,广明后绝禄。"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据此推断:"广明之乱(880年)后即不见于史乘,或卒于黄巢乱中。"然岑仲勉《唐史馀渖》指出:"唐末同姓名者众,未可遽断。"今检《唐刺史考全编》,蜀地官员中确有王睿任陵州刺史记录,时在乾符末(879年),这与敦煌残卷S.529《诸道山河地名要略》所载"陵州刺史王睿奏开盐井事"可互为印证。
这位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唐末官吏,其纪念遗迹亦鲜见记载。唯民国《华阳县志》卷三二载:"城东原有唐王司马祠,明末毁于兵燹。"注引明代杨慎《全蜀艺文志》收录的祠记残文:"司马讳睿,有惠政,民立祠以祀。"而今连祠址亦不可考。在历史的长河中,王睿如同许多唐末中层官吏一样,其生平始末已被时光冲刷得斑驳难辨,仅能从吉光片羽的记载中,窥见一个动荡时代中士人的模糊身影。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