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夜夜曲

2025年07月05日

愁人夜独伤,灭烛卧兰房。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

田娥

译文

愁人夜独伤
忧愁的人儿在夜晚独自感伤
灭烛卧兰房
吹灭蜡烛躺在芬芳的闺房
只恐多情月
只怕那多情的月亮
旋来照妾床
转眼间又来照亮我的床榻

词语注释

兰房:指女子闺房,兰喻芬芳。拼音:lán fáng
旋:转眼间。拼音:xuán
妾:古代女子谦称自己。拼音:qiè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夜夜曲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时分,长安的宫墙内传来玉漏声声。沈约执笔立于尚书省案前,窗外新月如钩,恰似《夜夜曲》中"灭烛卧兰房"的伶仃剪影。这位永明年间执掌文坛牛耳的诗人,正以乐府旧题谱写新声,将南朝乐府特有的绮丽哀婉,化作五言四句的玲珑珠玉。

考《乐府诗集》卷七十六载,此曲属杂曲歌辞,乃沈约仿古乐府自创新调之作。时值齐梁文风嬗变之际,文人竞创"清商新曲",沈约以"四声八病"之说革新诗律,此作中"愁人夜独伤"的平仄交错,恰是其声律论的微妙实践。

史载梁武帝萧衍酷爱吴声西曲,建康城中"歌谣吴楚"成风。沈约此曲虽未直言本事,然"只恐多情月"之句,实暗合宫体诗"寓情于物"的笔法。月光拟人化的嗔怪,折射出南朝乐府特有的闺怨情韵——正如《玉台新咏》所录,当时文人多借女子口吻抒写缱绻,烛影月光皆成传情媒介。

案头青瓷灯盏摇曳,照见沈约眉间细纹。这位历仕宋齐梁三朝的老臣,或许在书写"旋来照妾床"时,亦想起建武年间外放东阳的孤寂。彼时寒蛩夜鸣,秋月穿窗,与曲中情境竟有三分神似。杂曲歌辞的妙处,正在于将个人心绪熔铸成普世哀愁,使千年后的读者犹能见那夜半无眠的罗衣女子,在月光里辗转反侧的模样。

赏析

夜色如墨,独坐兰房,烛火渐熄,愁绪暗生。这首小诗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深闺孤寂,四句二十字间,竟将女儿心事写得如此婉转动人。

"愁人夜独伤"五字劈空而来,直抒胸臆。一个"独"字,道尽茕茕孑立之态;一个"伤"字,写透寸寸柔肠之痛。正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起句即摄全篇之魂,孤灯暗夜,独抱浓愁,此情此景,已令人心折。"诗人不事雕琢,却将孤独感写得力透纸背。

转看"灭烛卧兰房",动作描写中暗藏心理转折。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评此句:"烛灭而心火不灭,兰香而愁绪愈长"。兰房本为雅室,此刻却成愁城;灭烛原为就寝,实则逃避月光。这种矛盾心态,被清代黄生《唐诗摘钞》称为"以动作写心理之绝唱",看似平常举动,实含万千心事。

最妙在"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二句。月光在此人格化为多情郎君,与"妾"字形成微妙对应。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月本无情,愁人眼中却成有意,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比直写相思更显深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蒋寅研究员更盛赞此句:"将恐惧月光照床的心理写得新颖别致,月光成了触动愁肠的媒介,这种艺术构思在闺怨诗中独树一帜。"

全诗意象精炼却意蕴丰厚:烛火、兰房、月光、绣床,四个意象构建出完整的愁绪空间。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美学》中分析道:"诗人用'灭烛'逃避,却逃不过'多情月',这种欲躲还迎的心理,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美'的典范。"月光意象尤为关键,既实写夜景,又虚指情思,明暗之间,愁绪流转。

情感表达上层层递进,由直抒愁绪到动作暗示,再到心理描写,终至物我交融。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认为:"二十字中完成情感的三重跃升,从'独伤'到'恐月',展现了中国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至高境界。"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恰如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所言:"如蜻蜓点水,涟漪自生,将唐代闺怨诗的艺术水准推向了新高度。"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普遍的人类孤独感,通过具体而微的闺阁场景展现。台湾学者柯庆明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指出:"此诗成功实现了从个人情感到人类共感的升华,使千年后的读者仍能与之共鸣。"这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正是这首小诗历久弥新的秘密所在。

点评

夜夜曲如更漏滴尽残更,沈约以五言二十字织就一方幽独的天地。**王夫之《古诗评选》**谓之:"密影微光,自开堂奥",恰似兰房烛灭后,那缕穿透纱窗的月色,将女儿心事照得无可遁形。

**陆时雍《诗镜总论》**有云:"沈休文(沈约)《夜夜曲》,情在踟躇之间,意在徘徊之际"。诗中"只恐多情月"之"恐"字,**钟惺《名媛诗归》**评为:"畏月如畏人,怜月正自怜",道破闺中人既盼月华慰寂寥,又恐清辉照见泪痕的辗转心绪。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更点出其空灵之境:"不言愁而愁自现,不写怨而怨转深。兰房罗帐本宜眠,偏教明月来相照,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矣。"末句"旋来照妾床"之"旋"字,**唐汝询《唐诗解》**释为:"状月光徘徊,若含无限踌躇",使无情月色顿生缱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