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太平乐创作背景
开元天宝年间的大唐,恰似一幅金线织就的锦绣。玄宗皇帝御宇之初,承贞观遗风,启开元盛世,四海升平的帷幕下,《太平乐》便在这般气象中应运而生。史载"太常旧传宫商角徵羽五调歌词共三百首",而此二章杂曲,恰如镶嵌在盛唐华服上的明珠。
前章"岁丰仍节俭"四句,暗合《贞观政要》"丰稔则节俭,时和则偃武"之训。开元九年,玄宗亲耕藉田,罢诸道按察使以省冗官,正如诗中"销兵"之举。姚崇《五诫》中"政在节俭"的谏言,化作乐章里"圣念长如此"的虔诚祝颂。彼时河北道岁贡瑞麦,洛阳官仓粟米溢于廊外,诗人却以尧樽舜弦为喻,将太平气象凝练成"湛露浮尧酒"的晶莹意象。
后章薰风南来之句,实有典出。《礼记·乐记》载:"舜作五弦琴,歌《南风》。"张守节《史记正义》更详述舜歌"南风之薰兮"的典故。玄宗于开元二十三年制《霓裳羽衣曲》,命教坊女子习而歌之,其曲调虽异,精神内核却与此诗"愿同尧舜意"一脉相承。太常寺协律郎们演奏时,想必羯鼓轻敲,笙箫和鸣,将"所乐在人和"的治世理想,化作绕梁三日的仙音。
这两章杂曲歌辞,非但是《乐府诗集》中盛唐气象的吉光片羽,更是开元君臣对贞观故事的深情回望。当梨园弟子在花萼相辉楼前吟唱此调时,长安城的月光正照着太仓新熟的谷粒,大明宫的熏风里飘着龟兹进贡的葡萄酒香——这才是真正的太平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