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苦热行

2025年07月05日

六月金数伏,兹辰日在庚。炎曦曝肌肤,毒雾昏檐楹。
安得奋翅翮,超遥出云征。不知天地心,如何匠生成。
火德烧百卉,瑶草不及荣。省客当此时,忽贻怀中琼。
捧玩烦袂涤,啸歌美风生。迟君佐元气,调使四序平。
中令霜不袄,火馀气常贞。江南诗骚客,休吟苦热行。

皎然

译文

六月金数伏,兹辰日在庚
六月三伏酷暑天,此时烈日正当头
炎曦曝肌肤,毒雾昏檐楹
烈日灼烧着皮肤,瘴气弥漫遮屋檐
安得奋翅翮,超遥出云征
怎能振翅高飞去,穿越云层远遨游
不知天地心,如何匠生成
不解天地何心意,造化为何创此境
火德烧百卉,瑶草不及荣
炎阳炙烤百花萎,仙草也难展芳华
省客当此时,忽贻怀中琼
有客此时忽来访,赠我怀中美玉来
捧玩烦袂涤,啸歌美风生
把玩玉器涤烦忧,长啸高歌清风起
迟君佐元气,调使四序平
盼君助我调元气,使得四季皆平和
中令霜不袄,火馀气常贞
节令有序霜不早,烈火过后气犹清
江南诗骚客,休吟苦热行
江南文人墨客们,莫再吟诵苦热诗

词语注释

翮(hé):鸟的翅膀
瑶草:传说中的仙草
袂(mèi):衣袖
四序:四季
中令:节令

创作背景

暑气蒸腾的盛唐年间,当鎏金般的烈日炙烤着长安城的朱雀大街,《苦热行》的墨迹正在诗人挥汗的笔端凝结。此时正值开元天宝之际,帝国如日中天的辉煌背后,却暗涌着自然与人事的激烈博弈。

史载唐玄宗时期气候异常,仅开元十四年至天宝十二载就发生重大旱灾九次。诗人王毂笔下"六月金数伏,兹辰日在庚"的酷暑,正是天宝四年(745年)那个被史官记为"大旱,江河竭"的灾难之夏。彼时宫廷冰井的消暑之宴与民间"炎曦曝肌肤"的生存困境,构成盛世帷幕下的双重画卷。

诗人以"火德烧百卉"暗合五行学说,将炽热的天象比作德运失衡。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有"火德主夏"之说,而"瑶草不及荣"的哀叹,恰与《旧唐书·五行志》中"是岁天下旱,草木枯槁"的记载相印证。那些被热浪灼伤的词句里,藏着天人感应的古老智慧。

在"毒雾昏檐楹"的窒息感中,诗人却突发"安得奋翅翮"的奇想。这种苦闷与超脱的交织,令人想起张衡《思玄赋》"超逾腾跃绝世俗"的逍遥。当现实如熔炉般煎熬,文学便成为精神的羽翼——正如"啸歌美风生"的吟咏,实则是以审美对抗酷暑的生存智慧。

最耐人寻味的是结尾"休吟苦热行"的自省。这既是对南朝鲍照《苦热行》传统的致敬,又暗含盛唐诗人特有的气象:他们既要记录"火馀气常贞"的坚韧,更追求"调使四序平"的和谐。在敦煌出土的《开元占经》残卷中,我们看见古人如何将酷热视作"阳德过盛"的征兆,而诗人的笔,正试图调节这天人之间的微妙平衡。

赏析

暑气在诗句间翻涌成一道灼热的河流。王维的族弟王毂以"火德烧百卉"的骇人意象,将盛唐时期苦热题材的书写推向极致。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诗"以极致的夸张手法展现自然暴虐,实则暗喻人生困境",那晒裂皮肤的"炎曦"与蒙蔽视线的"毒雾",构成双重压迫的生存图景。

诗中飞鸟意象的运用颇具深意。"安得奋翅翮"的渴盼,与鲍照《舞鹤赋》中"仰天居之崇绝,更惆怅以惊思"形成跨时空呼应。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认为,这个欲飞不得的瞬间"凝结着唐人突破现实桎梏的典型精神姿态"。当瑶草凋零、百花焦萎的末日图景展开时,诗人却突然转入"忽贻怀中琼"的转折,这种陡峭的情感曲线被程千帆先生解读为"盛唐士人特有的逆境诗意"。

在艺术表现上,尾联"中令霜不袄,火馀气常贞"采用矛盾修辞法。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这种"将对立元素熔铸为新的美学平衡"的手法。苦热与高洁的并置,恰如闻一多所言"唐人总能在极端处境中淬炼出生命的璀璨"。

全诗最终超越单纯的天气描写,成为精神境界的寓言。马茂元在《唐诗选》中精辟总结:"'调使四序平'的祈愿,实则是诗人调和生命矛盾的哲学表达"。这种将自然现象提升至宇宙秩序的思考维度,正是盛唐气象最动人的遗响。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此诗气象沉雄而笔力矫健:"'炎曦曝肌肤,毒雾昏檐楹'十字写尽苦热之状,如见郁蒸之气自纸墨间蒸腾而出。后段'火德烧百卉'忽转清冷之思,犹暑夜忽沐松风,足见昌龄(注:此诗作者存疑,一说王昌龄)炼意之妙。"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比兴深微:"'不知天地心,如何匠生成'一问,直指造化玄机,与屈原《天问》同其悲慨。结句'休吟苦热行'更作翻案语,将煎熬化为超脱,此等胸襟非寻常词客所能及。"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论其意象组合:"'火德''瑶草''怀中琼'诸意象,熔金石之热与冰玉之冷于一炉,恰合'中和'之旨。'迟君佐元气'二句,尤见诗人调和阴阳的宇宙意识。"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其声韵之道:"'涤''生''平''贞'等韵脚如清泉击石,在灼热语境中构筑音韵凉荫,所谓'以声写凉'之法,较白描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