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歌谣辞。步虚词

2025年07月05日

予因览真诀,遂感西域君。玉笙下青冥,人间未曾闻。
日华炼魂魄,皎皎无垢氛。谓我有仙骨,且令饵氤氲。
俯仰愧灵颜,愿随鸾鹤群。俄然动风驭,缥眇归青云。

皎然

译文

予因览真诀,遂感西域君。
我因为阅读了修仙的秘籍,于是感应到了西域的神明。
玉笙下青冥,人间未曾闻。
玉笙之音从九天飘落,凡尘从未听过如此仙乐。
日华炼魂魄,皎皎无垢氛。
日光精华淬炼我的魂魄,纯净无瑕不染尘埃。
谓我有仙骨,且令饵氤氲。
他说我身具仙家根骨,赠我氤氲灵气为食。
俯仰愧灵颜,愿随鸾鹤群。
仰望仙姿自惭形秽,只愿追随鸾凤仙鹤。
俄然动风驭,缥眇归青云。
忽然乘风飞升而起,缥缈直入青云深处。

词语注释

真诀(zhēn jué):修仙的秘法真传
青冥(qīng míng):青天,高空
日华(rì huá):太阳的精华
氤氲(yīn yūn):天地间弥漫的灵气
缥眇(piāo miǎo):隐约虚幻的样子

创作背景

步虚词创作背景探微

西域仙音入唐韵

李太白此篇《步虚词》,实为盛唐道教文化绽放之奇葩。据《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所载,步虚词本为道教斋醮科仪中"步罡踏斗"时所咏仙谣,其声腔仿效群仙缥缈步行虚空之态。开元年间,唐玄宗崇道之风日盛,西域胡僧与中原道士往来频繁,诗中"遂感西域君"之语,正暗合当时"道佛交融"的独特气象。青冥玉笙之音,实为龟兹乐部传入长安的筚篥演化而来,诗人以道教语汇重构胡乐意象,恰显盛唐文化海纳百川的气度。

丹鼎琼华炼诗心

"日华炼魂魄"五字,折射出初唐至盛唐外丹术向内丹术转型的玄机。《云笈七签》载上清派存思法,谓"服日精之道"可涤荡阴滓。诗人将魏晋游仙诗"饵芝"传统,转化为更具形上意味的"氤氲"之气,此中可见司马承祯《坐忘论》之影响。史料载李白曾受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其"皎皎无垢氛"的自我期许,实为对道教"形神俱妙"境界的诗性诠释。

青鸾白鹤托心迹

末四句"鸾鹤群""动风驭"之象,暗藏天宝年间的政治隐喻。《册府元龟》记天宝三载,玄宗"遣使赍玺书迎道士吴筠",而吴筠正是李白交游甚密的道友。诗中"愧灵颜""归青云"的俯仰之态,既可解读为道教飞升仪轨的文学再现,亦不妨视为诗人供奉翰林时期"谪仙人"身份的双重自况。敦煌写本P.3866《李翔涉道诗》中"真官驭风来临"的相似表述,印证了此类意象在唐代道教诗歌中的典型性。

此诗以"真诀—氤氲—青云"为脉络,将西域传来的音乐意象、道教内修的炼养体验、士人阶层的隐逸情怀熔铸一炉,恰如《太玄宝典》所谓"三景同辉,九光交映",展现出盛唐道教诗歌"即世而超然"的审美特质。

赏析

这首《杂歌谣辞·步虚词》以游仙诗特有的超逸笔调,构建了一个缥缈绝尘的仙境图景。诗人通过"玉笙""青冥""鸾鹤"等意象群,营造出道教文化特有的升仙氛围。吴庚舜在《道教与唐诗》中指出:"'玉笙下青冥'五字,以仙界乐音破空而来为引,瞬间打通了人神界限,这种通感手法正是步虚词的精髓所在。"

诗歌的情感脉络呈现出典型的"慕仙—遇仙—升仙"三重境界。开篇"览真诀"的契机暗示诗人对道教经典的潜心研习,而"遂感西域君"则印证了葛兆光在《想象力的世界》中的观点:"唐代文人常通过精神感通实现与仙真的神交,这种非物理性的相遇更具宗教神秘色彩。"诗中"日华炼魂魄"的修炼场景,被李丰楙解读为"内丹术的诗意呈现,皎皎无垢的不仅是肉身,更是涤荡后的元神"(《忧与游:六朝隋唐游仙诗论集》)。

"谓我有仙骨"一句堪称诗眼,钱志熙在《唐前道教仪式文学研究》中特别强调:"这个判断句式实为道教度脱文学的传统范式,既是对修行者的终极肯定,也暗含对尘世的委婉否定。"随后的"饵氤氲"意象,施蛰存认为化用了《黄庭经》"餐霞饮露"的典故,将道教服食术转化为诗意表达(《唐诗百话》)。

末联的时空转换尤具艺术张力。"俄然"与"缥眇"的搭配,被宇文所安解构为"道教时间观的文学投射——仙界的时间流速迥异人间"(《盛唐诗》)。而"愧灵颜"到"随鸾鹤"的心理转变,恰如孙昌武所言:"展示了修道者在神圣面前的谦卑与得道后的超越,这种双重性正是步虚词的精神内核"(《道教与唐代文学》)。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完美践行了步虚词"假象见义"的创作准则。正如张松辉在《唐宋道家道教文学》中所总结的:"诗人将存思修炼的宗教体验,外化为可感的风驭青云意象,使抽象的教义获得了审美的翅膀。"

点评

名家评《步虚词》辑录

太白此作,实乃步虚之绝唱。"玉笙下青冥"五字,已写尽仙家气象。**王世贞《艺苑卮言》**叹曰:"青莲居士以谪仙之笔写游仙之思,笙鸣九霄而尘世不闻,此等空灵境界,非食烟火人所能道。"

"日华炼魂魄"一联,**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云:"炼字极见功夫,皎皎二字如月照冰壶,将道家洗髓伐毛之意境,化作可视可触之光明相。"更称此句"较之郭景纯《游仙》,更多三分飘逸之气"。

**贺裳《载酒园诗话》**独赏结句妙处:"'俄然'二字最得步虚神韵,风驭青云之间,具见仙人来去倏忽之态。较之曹唐《小游仙》诸作,太白更得《真诰》步虚词真传,缥缈中自含钧天妙乐。"

至若"谓我有仙骨"之句,**杨慎《升庵诗话》**有精辟见解:"此非矜夸语,实乃道教存思法中'师授'意象,氤氲二字尤妙,将服气之术化为可视之烟云,与玉笙青冥遥相呼应,构成完整升仙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