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短歌行

2025年07月05日

古人若不死,吾亦何所悲。萧萧烟雨九原上,
白杨青松葬者谁。贵贱同一尘,死生同一指。
人生在世共如此,何异浮云与流水。
短歌行,短歌无穷日已倾。邺宫梁苑徒有名,
春草秋风伤我情。何为不学金仙侣,一悟空王无死生。

皎然

译文

古人若不死,吾亦何所悲。
如果古人不会逝去,我又有什么可悲伤的。
萧萧烟雨九原上,白杨青松葬者谁。
凄迷的烟雨笼罩九原,白杨青松下埋葬的又是谁。
贵贱同一尘,死生同一指。
富贵贫贱终归尘土,生死不过弹指一瞬。
人生在世共如此,何异浮云与流水。
人生在世皆是如此,与浮云流水有何区别。
短歌行,短歌无穷日已倾。
唱起短歌行,短歌未尽夕阳已西沉。
邺宫梁苑徒有名,春草秋风伤我情。
邺宫梁苑空留虚名,春草秋风触动我伤情。
何为不学金仙侣,一悟空王无死生。
为何不学那超脱的仙侣,参透生死得大自在。

词语注释

九原:jiǔ yuán,春秋时晋国卿大夫墓地,后泛指墓地。
邺宫:yè gōng,曹魏都城邺城的宫殿。
梁苑:liáng yuàn,汉代梁孝王的园林,代指豪华园林。
金仙侣:jīn xiān lǚ,指修道成仙的伴侣。
空王:kōng wáng,佛教对佛的尊称,此处指悟透生死。

创作背景

建安风骨邺下悲歌时,太白此篇《短歌行》实为相和歌辞之遗响。昔曹操对酒当歌,慨叹"人生几何";至唐开元间,太白以青莲之笔重铸此调,将汉魏乐府古意化入盛唐气象之中。

九原烟雨处,白杨萧瑟时。诗人独立苍茫,遥想《左传》所载晋卿葬地九原,忽觉贵贱死生俱成黄土。此中哲思,暗合《列子·杨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之喻,更见王羲之《兰亭序》"死生亦大矣"之叹。梁苑邺宫,昔年曹丕宴游、建安七子唱和之地,今唯春草自碧,秋风空鸣,恰应了鲍照《芜城赋》"边风起兮城上寒"的苍凉。

太白终以"金仙侣"作结,此中藏着大唐三教并行的时代印记。空王无死生之悟,既承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如露亦如电"之观,复得庄子齐物逍遥之旨。全篇在乐府旧题中注入禅道新髓,使汉魏悲凉化作盛唐超脱,诚如《唐宋诗醇》所评:"太白短篇,乃有长吉之奇而永过之。"

赏析

暮色中的烟雨浸染九原,白杨与青松的轮廓在雨雾中模糊成永恒的剪影。诗人以"萧萧"二字点染出天地间的苍茫,青白二色在此刻超越了墓葬的具象,化作生命终局的哲学符号。明代文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句"以物象叩生死之问,得汉魏风骨之髓",正是道出了这种将自然意象提升至宇宙高度的笔法。

"贵贱同一尘"四句如晨钟暮鼓,以流水浮云为喻解构世俗执念。宋代《乐府诗集》编者郭茂倩指出此处"化庄周齐物之旨为歌行,寓玄理于俚语",诗人将贵贱生死置于时间长轴上审视,瞬间消弭了尘世所有的差异。这种超越性的视角,在唐代宗密《圆觉经大疏》中被称作"刹那见永恒"的禅悟,与后文"金仙侣""空王"的佛教意象形成呼应。

"邺宫梁苑"的典故运用极见匠心。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赞赏此联:"以铜雀台、梁王兔园之盛对照春草秋风,千年兴废在一呼吸间"。曾经的繁华宫苑沦为野草滋长的废墟,诗人却未陷入寻常怀古的感伤,而是将这种幻灭感升华为"一悟空王"的契机,暗合《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般若智慧。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情感的螺旋上升结构。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分析此篇:"始于悲怆,经彷徨而达超脱,完成魏晋风度向盛唐气象的转型"。那倾颓的落日既是物理时间的终结,也是诗人破除生死迷障的见证。最终以"无死生"三字收束,恰如皎然《诗式》所言"如香象渡河,截断众流",在短歌的有限形式中开辟出无限的精神疆域。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诗:"太白《短歌行》以生死为眼,贵贱同尘,直指本心。'浮云流水'之喻,超然物外,得庄周之旷达,兼佛陀之空明。"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萧萧烟雨'二句,写尽千古荒寂。后段忽作禅语,如钟磬清音破雾而来,所谓'一悟'者,正对前文'悲'字发药。"

  3.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谓:"此篇骨力苍劲处似汉魏,飘忽处仍带仙气。'邺宫梁苑'一联,将盛衰之感揉入时空流转,与王维'来者复为谁'异曲同工。"

  4.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解读:"'金仙侣''空王'之思,实为对现世执念的诗性超越。李白将道教飞升与佛教涅槃熔铸为独特的诗歌境界。"

诗眼撷英:

  • "贵贱同一尘":化用《庄子·知北游》"万物一也",以尘土喻众生平等
  • "春草秋风":暗合《楚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的时序沧桑
  • "一悟空王":糅合《维摩诘经》"悟空"与《老子》"死而不亡者寿"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