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兴庆池侍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金阙平明宿雾收,瑶池式宴俯清流。瑞凤飞来随帝辇,
祥鱼出戏跃王舟。帷齐绿树当筵密,盖转缃荷接岸浮。
如临窃比微臣惧,若济叨陪圣主游。

苏瑰

译文

金阙平明宿雾收
黎明时分,皇宫的金色门阙前,夜雾渐渐消散
瑶池式宴俯清流
在瑶池般的宴席上,俯瞰着清澈的流水
瑞凤飞来随帝辇
祥瑞的凤凰飞来,跟随着天子的车驾
祥鱼出戏跃王舟
吉祥的鱼儿跃出水面,嬉戏于帝王舟船之侧
帷齐绿树当筵密
翠绿的树木整齐如帷,在宴席旁茂密生长
盖转缃荷接岸浮
旋转的缃色荷叶如伞盖,连接着岸边漂浮
如临窃比微臣惧
面对此景,微臣暗自惶恐,深感渺小
若济叨陪圣主游
若能随圣主同游,实乃荣幸之至

词语注释

金阙(jīn què):皇宫的金色门阙,象征帝王居所
瑶池(yáo chí):传说中西王母的仙池,此处比喻皇家宴席的奢华
帝辇(dì niǎn):皇帝的车驾
缃荷(xiāng hé):浅黄色的荷花
叨陪(tāo péi):谦辞,表示有幸陪同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大唐盛世如日中天,玄宗皇帝常于兴庆宫中宴集群臣,赋诗唱和,以彰文治之功。兴庆池,原名隆庆池,因避玄宗讳而改,碧波千顷,亭台错落,乃长安胜景。每逢佳日,帝辄携近臣游宴于此,笙歌缭绕,诗赋琳琅。

此诗当作于某年春末夏初,宿雾初收,天朗气清。玄宗设宴池畔,君臣同乐。时值祥瑞频现,池中鱼跃舟侧,空中凤随銮驾,一派升平气象。诗人奉诏应制,目睹"帷齐绿树""盖转缃荷"之景,既感帝泽如春,又怀"如临深渊"之惕,遂以富丽精工之笔,摹写天家气象。"瑞凤""祥鱼"之喻,暗合开元盛世祥瑞纷呈;"微臣惧""圣主游"之叹,则见臣子恭谨之心。

考《旧唐书》载,玄宗尤爱兴庆池,曾多次于此宴吐蕃使节、召李白赋诗。此作虽未直言具体年份,然其"瑶池式宴"的华贵气象与"若济叨陪"的恭谦姿态,恰是开元中期宫廷应制诗的典型风貌,展现了盛唐诗歌"既雄且丽"的独特气质。

赏析

这首诗以侍宴兴庆池为背景,展现了唐代宫廷宴游的盛况,同时透露出臣子伴君的微妙心理。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一场普通的宫廷宴会描绘得气象恢宏,情致盎然。

诗歌开篇即以"金阙"、"瑶池"等意象营造出富丽堂皇的仙境氛围。"宿雾收"三字巧妙暗示时间的推移,晨曦初露,雾气消散,为盛大的宴会拉开序幕。这里的"瑶池"既是实指兴庆池,又暗喻西王母的瑶池仙境,将人间宴会与神话传说相联系,赋予诗歌超凡脱俗的气质。

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意象生动。"瑞凤"、"祥鱼"的描写尤为精彩,既是对宴会场景的实写,又暗含祥瑞之意。权威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随帝辇'、'跃王舟'的描写,不仅展现宫廷仪仗之盛,更通过祥瑞动物的趋附,暗示皇权的神圣与威严。"而"绿树当筵"、"缃荷接岸"的景物描写,则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卷,绿树成荫,荷盖连绵,既显自然之美,又见人工之巧。

尾联笔锋一转,由景及情,抒发臣子伴君如临深渊的复杂心绪。"如临"、"若济"的比喻,既表现对君王的敬畏,又暗含仕途如履薄冰的忧惧。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道:"'微臣惧'三字堪称诗眼,将表面欢愉的侍宴场景下潜藏的忐忑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了宫廷诗人独特的心理体验。"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既有富丽精工的辞藻,又不失自然流畅的气韵。诗人巧妙地将祥瑞意象与自然景物融合,在歌颂升平的同时,又含蓄地流露出个人情感,体现了应制诗"颂而不谀,隐而不晦"的特点。学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特别称赞此诗:"在严格的应制框架内,仍能保持艺术的个性与真诚,这正是其超越一般宫廷诗的高明之处。"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兴庆池侍宴之作,贵在气象宏阔而措辞典丽。'瑞凤随辇,祥鱼跃舟'二句,非但状物工巧,更见天人感应之祥瑞,盛世君臣同游之乐宛在目前。末联以'微臣惧'衬'圣主游',谦卑中自含颂圣之忱,深得应制体要义。"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论:
"此诗铺陈有法,'帷齐绿树''盖转缃荷'一联,以密丽之笔写池苑之胜,'齐''转'二字尤见炼字功夫。然应制诗易入阿谀,此篇结句以'窃比''叨陪'自抑,不失大臣风骨,故能超乎流俗。"

王夫之《姜斋诗话》析:
"'金阙宿雾收'起句即摄全神,晨光熹微中见帝王气度。通篇虚实相生:瑞凤祥鱼为虚景,绿树缃荷为实写;前六句极尽铺排如金碧山水,尾联陡然收敛,以敬畏之心收束繁华,此正应制诗之三昧也。"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
"唐人应制诗多板滞,此独流动如珠。'俯清流'三字已暗藏宴游之趣,中二联对仗精工却无斧凿痕,结语更于颂圣中寓规箴之意,所谓'温柔敦厚',斯篇足以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