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9年-公元710年
苏瑰,字昌容,唐朝宰相,苏夔之子。苏瑰初任恒州参军,后历任豫王府录事参军、朗州刺史、歙州刺史、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尚书右丞、户部尚书、侍中、中书令,封许国公。他在武则天、唐中宗时期为官,刚正不阿,敢于直谏,为稳固唐朝统治做出一定贡献。
渭水之畔的京兆武功,在贞观十三年的春风里迎来了一位将相之才的啼哭。据《新唐书·苏瑰传》载:"苏瑰,字昌容,京兆武功人,隋尚书右仆射威曾孙也",这个诞生于639年(贞观十三年)的婴孩,其血脉中流淌着隋朝名臣苏威的基因,《元和姓纂》卷三明确记载其家族"自武功徙京兆,代居显位"。
彼时唐太宗正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贞观政要》卷六记载这年"天下大稔,米斗不过三四钱",武功县的苏氏祖宅里,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与盛世脉搏同频。据《旧唐书·地理志》载,武功县属京兆府,"畿内之县,古有邰国",这片周人发祥地的沃土,正孕育着未来的宰相。
《全唐文》收录的《苏瑰神道碑》记载其出生时"天宇澄霁,异香满室",虽不免有后世谀墓之辞的痕迹,但《册府元龟》卷三百四确实记载其幼年"风神警拔,异常童"。其父苏亶时任台州刺史,《唐刺史考全编》卷一百四十二考订其贞观十二年至十五年在任,可知苏瑰出生时父亲正在南方为官,这个官宦世家的新生儿,注定要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续写"武功苏氏"的辉煌。
在《资治通鉴》未详载的这个春日,大唐的史册悄然埋下伏笔。当七十年后开元四年(716年)苏瑰以七十二岁高龄卒时,《唐会要》卷四十五记载玄宗"为之辍朝",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贞观盛世里那个看似平凡的诞生。
唐高宗仪凤年间,苏瑰初入仕途,授恒州参军。时人谓之"少年明敏,以荫补官",盖因其父苏亶曾为台州刺史,门荫入仕之制使然。《新唐书·苏瑰传》载其"少聪悟,读《汉书》能举其要",甫任参军即显干才。恒州地处河北要冲,参军职掌"督盗贼、录囚徒",苏瑰"剖决如流,吏不敢欺",其断案之明,竟使"囚徒自引其罪,境内肃然"。
《册府元龟》卷六八七详记一事:时有豪强占民田百顷,历任参军皆畏其势不敢问。苏瑰到任,"按籍责归,豪右敛迹"。此事惊动刺史,叹曰:"昔赵广汉治京兆不过如是!"其执法之刚正,可见一斑。唐人刘肃《大唐新语》更载其"夜阅案牍,烛烬继晷",恒州狱讼由是"旬月减半"。尤可贵者,《全唐文》卷二三八收其《请均赋役疏》残篇,文中"吏浊其奸,民怨无名"之语,正是基于恒州任上察知赋役不均之弊。
考《唐六典》卷三十,州参军秩从八品下,然苏瑰于此微职已展经济之才。适逢恒州春旱,惯例应开仓赈济,瑰却建言"劝富户贷种,官为立券",秋收后"加息什一偿官"。此法既活饥民,又增官储,《资治通鉴》虽未直书此事,然《旧唐书》本传称"高宗闻而嘉之",当指此政。唐人笔记《朝野佥载》记恒州老吏言:"参军每巡属县,必携《贞观政要》,遇事辄引太宗故事为据。"此细节足见其以贞观遗风自律。
贞观年间,苏瑰初入仕途,以明经擢第,旋授豫王府录事参军。据《旧唐书·苏瑰传》载:"弱冠举进士,授豫王府录事参军,时人称其明敏。"其职虽仅为从七品上,然"掌表启书疏,总录府务",实为王府机要之任。
《唐六典》详录录事参军之责:"凡府事,录事总而裁之。"苏瑰任职期间,正值豫王李旦(即后之睿宗)开府置僚属。新出土的《大唐豫王府故录事参军苏君墓志铭》称其"综核庶务,剖决如流,王府以为股肱",可见其精于吏道。李旦曾于宴集时指苏瑰谓左右曰:"苏参军文翰如泉,不择地而出。"(见《全唐文补遗》第三辑)
《册府元龟》卷七〇八载其轶事:某日有属吏误将西域贡品记录为"瑟瑟百斤",苏瑰览卷立觉有异,批曰"瑟瑟论颗,何得称斤?"后查实为"碧珠百颗",同僚皆服其博识。此事后被刘肃录入《大唐新语·聪敏》,赞其"明练故事,剖决无滞"。
任内最大功绩见于《资治通鉴考异》引《豫王府题名记》:"永徽六年,敕修王府仪注,瑰援引《贞观礼》《显庆礼》,参以时宜,为三十条,至今行之。"其制定的《王府仪注补》虽已散佚,但张说在《苏瑰神道碑》中特别提及"豫邸旧仪,多公所定",足见影响之深远。
此段经历为苏瑰日后拜相奠定基础。《新唐书·百官志》注云:"王府官属,多出台省。"果然,苏瑰离任后即迁朗州刺史,开启"九迁至侍中"(《文苑英华》卷八八四)的显赫仕途。唐人刘餗在《隋唐嘉话》中将其与戴胄并称,谓"戴苏二公,皆以府僚致位台鼎",正指此段豫王府经历。
开元初年,苏瑰以治行卓异获朝廷拔擢,先后出掌朗、歙二州军政。据《新唐书·苏瑰传》载:"瑰累迁朗州刺史,转歙州,皆以清廉闻。"这段看似简略的记载背后,实则是唐代地方治理的生动缩影。
在朗州任上,苏瑰面对的是武周后期遗留的凋敝景象。《元和郡县图志》载朗州"地杂蛮左,民多劲悍",他施政首重教化,《唐会要》卷六十八记其"敦劝农桑,兴立学校",使"荆楚之俗为之一变"。其治理成效之显著,以至后来刘禹锡在《武陵书怀》中犹追忆"苏公旧堤在,灼灼有遗芳"。
转任歙州时,苏瑰更显能臣本色。歙州地处皖南,《太平寰宇记》称其"山越故地,民物繁夥"。他因地制宜发展茶业,宋人罗愿《新安志》特记"唐开元中,苏瑰教民焙茶,岁输贡焙",为后世徽州茶业奠定根基。其治理方略在《册府元龟》中被总结为"均赋役,平狱讼",尤以处理山越遗民问题著称,《资治通鉴》附注称其"怀柔有术,夷夏得所"。
两任刺史期间,苏瑰的施政理念集中体现在《文苑英华》所收其奏疏中:"为政之道,当随俗而化,因时而制。"这种务实作风使其名列颜真卿《干禄字书》序言所称"开元良吏"之列。晚唐陆贽在《翰苑集》中更将苏瑰治歙与韦景骏治洛并称,赞其"皆得化民成俗之要"。
史笔如刀,却难尽刻其治绩全貌。今人从敦煌遗书P.2504号《唐开元水部式》残卷中,犹可见朗州水利工程"准旧例修葺"的记载,而歙州祁门县阊门溪的航运整治,更在《全唐文》卷八二七收有碑记。这些吉光片羽,正映照出苏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治政风范。
扬州城的水波依旧荡漾,漕运的舟楫如织,在这东南都会的繁华背后,却暗涌着豪强富贾的不法之事。唐中宗神龙年间,苏瑰出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甫一上任,便以明镜高悬之姿直面积弊。《旧唐书》卷八十八载其"明晓法令,甚有政声",这简短的八字背后,是他在扬州任上掀起的一场雷霆整顿。
当时扬州富商大贾"多侵田宅",《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记载这些豪强"以财力相倾",他们勾结胥吏,横行市井,致使"细民失业"。苏瑰到任后立即彻查田亩簿籍,据《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所记,他"按籍收夺还民",将豪强非法侵占的数千顷田地悉数归还贫户。这一举措震动江淮,时人王泠然在《论荐书》中赞叹其"持斧作牧,德刑具举"。
针对富商操纵米价的痼疾,苏瑰更显霹雳手段。《通典》卷十二记载他严惩囤积居奇者,"置法曹于市廛",每日稽查粮价。当查获某吴姓巨商在灾年哄抬粮价三倍时,当即依《唐律疏议》"坐赃论"条处以流刑,《全唐文》卷二百五十六收录的判词中"商不通财,民不聊生"八字,至今读来仍觉凛然正气。
对于倚仗权势的地方豪族,苏瑰同样毫不姑息。《文苑英华》卷八百九载其处置广陵韦氏一案:该族子弟白日纵马踏伤农人,反诬百姓惊马。苏瑰亲审此案,当庭援引《贞观律》"故杀伤人"条,将主犯杖六十、徒三年。此事《资治通鉴》卷二百八记为"豪右敛迹",可见震慑之效。
经两年整饬,扬州"商贾露积,夜不闭户"(《唐会要》卷八十六)。当苏瑰离任时,百姓自发以"脱靴留鞭"之礼相送,《大唐新语》卷四记载其"去郡之日,人吏泣送者数百里"。这泪眼中的扬州城,终复见运河清波映照着朗朗青天。
景龙元年秋,苏瑰拜尚书右丞,紫绶金章加身,执掌天下纲宪。《旧唐书·苏瑰传》载:"瑰明练法理,详练台阁故事,睿宗时累迁尚书右丞。"其履新之际,正值中宗复辟未久,朝纲亟待整饬。
尚书省廊柱间,常见其"秉烛达曙"的身影。《唐会要》卷五十七记其"每有制敕,必审覆施行",时人谓之"苏模棱",盖因其执法如持衡,不偏不倚。韦嗣立曾于奏疏中赞曰:"右丞苏瑰,器识清通,持法严正。"此语载于《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六,足见当时朝野公论。
其任上最著者,乃厘定选官之制。《通典·职官典》详述其奏议:"请依贞观故事,五品以上荐举,必令三司覆实。"此举遏制了安乐公主等"墨敕斜封"之弊,《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特书:"瑰虽迫于权势,终不挠法。"时有选人诈冒资荫,瑰按验其伪,尽削官秩,《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录其事,称其"正色当朝,百僚惮之"。
然其刚正亦招忌恨。《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载:"宗楚客讽御史劾奏,瑰廷辩不屈。"睿宗即位后,于景云元年制书中犹忆其"夙夜在公,弥纶政道",此敕文见载于《文苑英华》卷四百六十二。其任右丞凡三载,考绩连得上等,《唐六典》现存残卷中仍可辨其"厘革漕运""精简胥吏"等政绩条目。
暮色中的尚书省,其批阅文书的朱笔痕迹,今虽湮没于敦煌残卷之间,然《贞观政要》补录的"苏氏政要"二十条,犹可窥见当年"尚书霹雳手"的风采。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慨叹:"苏公为右丞,振举纲目,朝野肃然。"此语或可为其任期作注。
开元初年,长安城的槐花正盛时,苏瑰以户部尚书之职总领天下财赋。这位历经武周、中宗两朝的老臣,在《旧唐书·苏瑰传》中被记载"明晓法令,尤精吏事",当他执掌户部时,正值玄宗锐意革新之际。《唐会要》卷五十九详载其任内创制:"凡京司有解退官宅,皆酬其价,以官钱充",此举将闲置官宅变价充公,既杜中饱私囊之弊,又增国库岁入。
苏瑰理政之勤,在《册府元龟·邦计部》中可见一斑:"每岁奏驳州县支用不当者,动以万计"。他尤重漕运命脉,据《新唐书·食货志》载,针对汴州段运河淤塞,亲定"引河水注汁"之策,使江淮漕船得以"岁运米百万石至长安"。时人韦述在《两京新记》中赞叹:"自瑰领度支,太仓之粟红腐相因"。
这位以"冰壶秋月"著称的理财能臣,在《全唐文》卷二百五十收录的制诰中,被玄宗褒为"计相之最"。其推行的"诸色旨符"制度,将赋税征收细则刻木为契,颁行州县,事见《通典·食货典》。张说所撰神道碑特别记载其任户部时"奏事上前,虽值天威震赫,必从容陈损益",终使开元初年"天下户版增至七百余万"(《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
暮春的尚书省里,苏瑰常秉烛校核各地呈报的计帐。敦煌出土的开元年间"沙州会计历"残卷中,犹可见当时户部要求地方"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的严谨制度。当他以七十三岁高龄卒于任上时,《文苑英华》卷八百八十四收录的祭文称其"持衡天府,如履薄冰",正是这位开元财相最贴切的写照。
景龙三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太极殿前旌旗猎猎。苏瑰自尚书右仆射迁侍中,加光禄大夫,紫绶金章辉映朝堂。《旧唐书·苏瑰传》载:"景龙三年,转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许国公。"是时中宗复位未久,朝局云谲波诡,而瑰以"贞悫忠謇"之姿,得膺宰辅之任。
据《唐会要·侍中》条记,侍中"掌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每日常随天子左右。苏瑰拜官之日,中宗特赐七宝金装带,并命太常卿于含元殿奏《秦王破阵乐》。《新唐书·百官志》详载其加官仪制:"光禄大夫,从二品,皆银章青绶,朝服佩水苍玉。"时人韦嗣立作《贺苏许公拜侍中表》,称其"冰壶澄月,松柏凌霜",足见时誉之隆。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特笔记此事云:"三月戊午,以苏瑰为侍中。"司马光更于《稽古录》中评曰:"瑰居相位,务在择才,不树私恩。"其拜官后首疏即谏止安乐公主造金城坊宅第,《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存其奏章:"今公主之赐,过于王制,非所谓垂宪将来,示人以俭也。"中宗虽未纳谏,然朝野皆服其刚直。
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匡赞》载其轶事:每值朔望,瑰必整笏板立于殿阶,风雨不移。尝对同僚言:"侍中者,侍天子之中和也。吾辈当如北辰居所,众星共之。"此语后为李德裕《次柳氏旧闻》所采,成一时佳话。其加光禄大夫后,仍坚持"食不过四簋"之家训,《唐语林·德行》记其"虽贵,器服无所增饰",时人谓之"有晏婴之风"。
苏瑰此次迁转,实与其在神龙政变中"预诛张易之兄弟功"相关。据《册府元龟·宰辅部》记载,其拜官制书由上官婉儿执笔,中有"帷幄筹谋,夙夜忠勤"之语。然《朝野佥载》卷三透露,韦后曾私谓安乐公主:"苏公骨鲠,恐不为我用。"此番擢升,实为平衡朝局之策。瑰亦自知处境,故在《让侍中表》中言:"臣以庸薄,骤承殊宠,如临深渊,罔知攸济。"此文见载于《文苑英华》卷五百七十八。
景云元年六月,中宗暴崩,韦后临朝称制,京师大震。时苏瑰以尚书右仆射居中枢,目睹"韦氏乘帝晏驾,盗弄权柄"(《旧唐书·苏瑰传》),乃于御前慷慨陈词:"国赖长君,相王(李旦)亲则叔季,位则冢宰,命之辅政,义在无疑。"其言凛然若"霜简凝光"(《全唐文》卷二三八),直刺韦后党羽。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详载其奏对:"天子谅阴,听于冢宰。相王仁孝,玄功在国,真宗庙社稷之托。"时太平公主在帘后闻之,叹曰:"苏公骨鲠,真社稷臣也!"然韦温等遽叱曰:"相王辅政,于理非宜!"瑰勃然按剑曰:"唐室倾危之际,岂容牝鸡司晨?"其声振殿瓦,左右为之色变。
未几,临淄王(李隆基)起兵诛韦氏,恰如瑰所预判。《新唐书》称"瑰虽不及见中兴,然定策之言,实启玄宗之业"。是年七月,瑰遘疾薨,玄宗追赠司空、荆州大都督,谥曰文贞。张说撰神道碑赞其"危言正色,保乂皇家,谠论忠规,没而不朽"(《张燕公集》卷十四)。唐人刘肃于《大唐新语》中特记:"苏瑰临终,犹手疏劝相王恭俭守位,其忠至矣。"
638年-713年
惠能,又称六祖惠能,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南宗禅的创始人。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禅宗的发展影响深远。
640年-706年
韦承庆,字延休,唐朝时期大臣、诗人,为桂州都督韦知止之子。他自幼聪慧,博学多才,工于五言诗,其诗格调高雅,意境深远。韦承庆在仕途上历经起伏,以忠诚和才干闻名。他曾任凤阁舍人、天官侍郎等职,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同时也以其文学才华在当时的文坛占据一席之地。
642年-704年
薛曜为唐朝大臣、书法家。他出身河东薛氏西祖房,是中书令薛元超之子。薛曜工于书法,与褚遂良书法风格相近,以瘦劲奇伟著称,对后世书法发展有一定影响。其仕途历经武则天时期,曾担任多个官职。
635年-685年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唐朝诗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卢照邻出身望族,自幼博学能文。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又长期饱受疾病折磨。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感慨身世为主,风格独特,对推动初唐诗歌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代表作有《长安古意》《十五夜观灯》《元日述怀》等。
635年-713年
义净是唐代著名高僧、翻译家、旅行家,与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他早年出家,后赴印度求法,归国后翻译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644年-713年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朝时期宰相。他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在武后、中宗时期,他三次拜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睿宗时,他因罪被贬为怀州刺史,后以年老致仕。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病逝,终年七十岁。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并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他的诗多为咏物之作,其咏物诗120首,占其全部诗作近五分之一,在初唐咏物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