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晖字

2025年07月05日

重阳早露晞,睿赏瞰秋矶。菊气先熏酒,萸香更袭衣。
清切丝桐会,纵横文雅飞。恩深答效浅,留醉奉宸晖。

苏瑰

译文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晖字
恭和圣制重阳节驾临渭亭登高应制诗得'晖'字韵
重阳早露晞
重阳清晨露水已干
睿赏瞰秋矶
圣明观赏俯瞰秋水边的石矶
菊气先熏酒
菊花的香气先浸染了美酒
萸香更袭衣
茱萸的芬芳又袭上衣襟
清切丝桐会
清越的琴瑟之音在此相会
纵横文雅飞
纵横驰骋的文采风雅飞扬
恩深答效浅
皇恩深厚而我报答的效力微浅
留醉奉宸晖
愿留醉态以侍奉圣主的光辉

词语注释

晞(xī):干,干燥
睿(ruì):圣明,通达。古代颂扬帝王的用语
矶(jī):水边突出的岩石
萸(yú):茱萸,重阳节佩插的植物
宸(chén):帝王居所,代指帝王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晖字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唐玄宗于重阳节驾幸临渭亭,君臣共赏秋色,赋诗唱和。是日天高云淡,晨露未晞,御驾登临渭水之畔,俯瞰秋矶,一派清朗气象。

历史情境

  1. 宫廷重阳雅集:据《唐诗纪事》载,玄宗常于重阳节赐宴群臣,此诗当为奉和御制诗之作。"得晖字"表明诗人分得"晖"为韵脚,需依制嵌字成篇。
  2. 盛唐气象折射:"睿赏"二字暗合玄宗"开元"年号之睿智,菊酒萸香之描写,正与《岁时记》所载唐代重阳"佩茱萸、饮菊酒"的宫廷习俗相印证。
  3. 丝竹文会盛况:诗中"丝桐会"对应《教坊记》所述玄宗时期宫廷乐舞之盛,"文雅飞"则折射出张说、苏颋等"燕许大手笔"主导的典雅文风。

艺术匠心

诗人以"宸晖"作结,既扣御制诗要求,又将晨露、秋光、菊萸之香,皆归于帝王恩泽。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类应制诗:"气象高华而自然,颂圣而不失风骨。"此作尤以"萸香袭衣"之通感、"丝桐清切"之听觉意象,超越寻常应制诗的呆板,展现盛唐宫廷文学的精妙。

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铺陈与典雅的语言,展现了唐代宫廷应制诗特有的雍容气象。首联"重阳早露晞,睿赏瞰秋矶"中,"晞"字精妙地捕捉晨露将晞未晞的刹那,与"瞰"字构成的俯视视角相呼应,形成时空交织的画面感。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推崇此类起句,认为其"得应制体之正,气象端凝而不失灵动"。

颔联"菊气先熏酒,萸香更袭衣"运用通感手法,将重阳节特有的茱萸佩俗与菊花酒转化为嗅觉体验。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此联:"'先''更'二字作转,使物态与人情相激荡,非止于摹景"。菊酒之醇与萸香之烈,既暗合重阳民俗,又隐喻君臣雅集的浓郁氛围。

颈联"清切丝桐会,纵横文雅飞"转入宴乐场景,"清切"形容琴音之清越,与"纵横"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共感。《唐诗品汇》称此联"得应制诗三昧,以音律之美状文思之畅",丝竹之音与文思飞扬构成双重奏,展现宫廷文化的精致典雅。

尾联"恩深答效浅,留醉奉宸晖"收束于谦逊的颂圣之情。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宸晖'意象双关,既指帝王恩泽如日晖普照,又暗合诗题'晖字韵',体现应制诗严格的程式要求与诗人的匠心独运。"醉留君前的描写,将宴饮之欢升华至政治隐喻层面。

全诗在严格的应制框架中,通过晨露、秋矶、菊酒、萸香等意象的有机组合,构建出重阳佳节的多维空间。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鉴赏篇》中总结道:"此诗可贵处,在于把节俗物象转化为情感媒介,使典重雅正的应制体裁亦能流露清新自然之美。"诗人以物象为经纬,在颂圣的主旋律中织入个人对节令风物的敏锐感知,形成"雅正中有灵动,规整中含变化"的艺术特色。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起句'重阳早露晞'五字,便觉秋光满纸,'瞰'字尤见帝王登临气度。中联'菊气''萸香'二语,不独状物工妙,更将重阳典事化入无形,似闻陶令酒香透纸,子建佩萸袭人。"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清切丝桐会,纵横文雅飞'十字,写尽君臣酬唱之雅。丝桐之清切,喻君恩之温厚;文雅之纵横,见才思之勃发。末句'宸晖'呼应'睿赏',如金线串珠,章法谨严。"

当代学者葛晓音指出:"此诗以'晖'字为韵眼,光色意象贯穿始终——'早露'为晨晖,'菊气'含金晖,'宸晖'乃圣晖,层层递进中,将应制诗的颂圣主题转化为对天地人伦和谐之美的礼赞,可谓得'温柔敦厚'之旨。"

艺术特色:

  1. 时空交融:首联"早露晞"与"秋矶"并置,既见重阳晨光,又展秋日江山,尺幅有千里之势。
  2. 通感妙用:"熏酒""袭衣"使嗅觉具象化,令萸菊之芳可触可感,钱钟书谓之"五官开阖,造化在手"。
  3. 双关之趣:"丝桐"既指琴瑟和鸣,又暗喻君臣相得,纪昀赞其"用典如盐入水,味存而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