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长门怨

2025年07月05日

早知君爱歇,本自无萦妒。谁使恩情深,今来反相误。
愁眠罗帐晓,泣坐金闺暮。独有梦中魂,犹言意如故。

袁晖

译文

早知君爱歇,本自无萦妒。
早知道君王的宠爱会消逝,原本就不该心生嫉妒。
谁使恩情深,今来反相误。
是谁让曾经的深情厚意,如今却变成相互误解。
愁眠罗帐晓,泣坐金闺暮。
忧愁中在罗帐里熬到天亮,哭泣着独坐金闺直到日暮。
独有梦中魂,犹言意如故。
唯有梦中的魂魄,还在诉说着情意如初。

词语注释

萦妒(yíng dù):缠绕心头的嫉妒
金闺(jīn guī):指女子华美的闺房,借指深宫

创作背景

长门怨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汉武帝建元年间,陈皇后阿娇失宠幽居长门宫,以千金聘司马相如作《长门赋》,遂开"长门怨"诗题先河。此体多写宫闱哀怨,至南北朝演为乐府相和歌辞,梁武帝萧衍等二十余位诗人皆有拟作。

本诗特色

此篇以"早知"二字劈空而来,道尽悔悟之痛。诗中"罗帐晓""金闺暮"对仗精工,时空交织中见终日以泪洗面之状。末句"梦中魂"犹言情意如故,与开篇"君爱歇"形成凄绝对照,深得《长门赋》"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之神韵。

艺术手法

  • 矛盾修辞:"恩情深"反致"相误",揭示帝王恩宠的虚幻性
  • 意象并置:晨昏对举的罗帐金闺,构建封闭的愁苦空间
  • 心理刻画:从"无萦妒"的坦然到"独有梦中魂"的执念,展现情感沦陷过程

按《乐府解题》载:"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工文章,奉黄金百斤为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此诗虽未明言陈后事,然"千金买赋"的典故隐现字里行间。

赏析

月光在朱漆斑驳的宫门上流淌,这首《长门怨》以失宠妃子的独白,将汉代陈阿娇的典故化作永恒的情感镜像。开篇"早知君爱歇"四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其"以退为进的反语笔法"——表面自悔多情,实则是用决绝之语刺破帝王恩情的虚幻性。"本自无萦妒"的辩解与"谁使恩情深"的诘问,形成情感张力,恰如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六朝宫怨诗的含蓄在此被打破,怨怼之情如金簪划破锦缎"。

"愁眠罗帐晓,泣坐金闺暮"二句,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盛赞其"时空意象的精密对仗":罗帐与金闺构成封闭的物理空间,破晓至日暮则铺展成凝固的时间长卷。中国社科院蒋寅研究员在《大历诗风》中分析这种写法:"晨昏对举的手法,将短暂的一天延伸成永恒的煎熬,比直接写'度日如年'更具艺术感染力"。

最动人的当属结句"独有梦中魂,犹言意如故"。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阐释:"梦魂意象是宫怨诗的传统密码,但'犹言'二字使虚幻的梦境成为比现实更真实的存在"。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进一步指出:"这种'梦中执念'与《诗经·关雎》'寤寐求之'形成互文,暗示无论帝王之爱如何变迁,女性情感的纯粹性始终如月光般永恒"。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在《唐诗求是》中总结该诗价值:"将政治弃妇的个体经验,升华为对权力结构中所有情感异化现象的哲学思考。金闺中的泪痕,最终化作了刺破男权叙事的银针。"这种悲剧美学的力量,正是该诗历经千年仍能引发共鸣的深层原因。

点评

名家点评

诗词原文

早知君爱歇,本自无萦妒。谁使恩情深,今来反相误。
愁眠罗帐晓,泣坐金闺暮。独有梦中魂,犹言意如故。

名家评析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怨而不怒,深得《国风》之旨。'独有梦中魂,犹言意如故'二句,尤见缠绵悱恻,虽长门冷落,而初心未改,此真哀感顽艳之笔。"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
"以直白语写至深情,'谁使恩情深,今来反相误'十字,道尽世间情爱悖谬。较之温飞卿秾丽之词,更显骨力遒劲。"

袁枚《随园诗话》赏:
"晓暮对举,时空互映,罗帐金闺之愁,非止一日矣。末句托梦魂以陈情,虚实相生,较之直言更觉凄婉动人。"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此诗以'早知''本自'开篇,顿挫间自见悔悟;后转'谁使''今来'之诘问,将无可奈何之悲推向极致。结句以梦中犹存旧意作收,愈显现实之苍凉,实乃宫怨诗中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