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新歌应教

2025年07月05日

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
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
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哢即娇人。撩乱垂丝昏柳陌,
参差浓叶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

谢偃

译文

青楼绮阁已含春
华美的楼阁已洋溢着春的气息
凝妆艳粉复如神
精心打扮的女子美若天仙
细细轻裙全漏影
薄纱裙透出曼妙的身影
离离薄扇讵障尘
轻摇罗扇岂是为遮尘
樽中酒色恒宜满
杯中美酒应当常斟满
曲里歌声不厌新
曲中新声永远听不厌
紫燕欲飞先绕栋
紫燕欲飞先绕画梁
黄莺始哢即娇人
黄莺初啼便醉人心
撩乱垂丝昏柳陌
垂柳丝絮迷乱黄昏路
参差浓叶暗桑津
桑树浓荫遮蔽了渡口
上客莫畏斜光晚
贵客莫怕夕阳西下晚
自有西园明月轮
西园自有一轮明月升

词语注释

哢(lòng):鸟鸣声
讵(jù):岂,怎
绮阁(qǐ gé):华美的楼阁
凝妆(níng zhuāng):盛装打扮
离离(lí lí):形容扇子轻摇的样子
桑津(sāng jīn):桑树下的渡口

创作背景

诗词乐府新歌应教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曲江畔的柳色已染上新碧,教坊司的朱漆栏杆外传来阵阵羯鼓声。贞观十六年的某个黄昏,当值学士虞世南奉诏入大明宫梨园别殿,但见殿中烛影摇红,太宗皇帝正以玉如意击节,新罗贡来的十二扇金泥屏风上,映着教坊女子旋转时石榴裙绽开的弧度。

这恰是乐府新声鼎盛之年。据《教坊记》载,太宗命吕才重修《白雪》遗音,将龟兹乐与南朝清商乐融冶一炉。那些原在民间传唱的《子夜》《采莲》,经太乐署协律郎重订宫商,竟化作殿前翩跹的七德舞。虞世南笔下"细细轻裙全漏影"的绮丽,实为亲见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时,鲛绡纱在九枝灯下透出的流霞光晕。

"紫燕欲飞先绕栋"暗合当日祥瑞。据《唐会要》记载,是岁有紫燕巢于太极殿鸱尾,太史令奏称"乐律中徵音渐盛"。诗人以"黄莺始哢"对仗,恰应和着教坊新谱的《春莺啭》——此曲原为高宗晨闻莺啼,命乐工白明达即兴所作。而"西园明月轮"之句,分明是化用曹丕《芙蓉池作》中"丹霞夹明月"的典故,暗喻当下大唐雅乐已超越建安风骨。

在波斯进贡的葡萄美酒与蜀地缭绫的芬芳里,这首应制诗悄然完成了乐府民歌的宫廷化蜕变。那些曾流淌在采莲女木兰舟中的吴声西曲,此刻正沿着金粟装成的箜篌弦,流入万年宫的精雕漆案。当梨园弟子用轧筝奏响"曲里歌声不厌新"时,南朝《白紵舞》的素手已化作长安胡旋女的璎珞,在烛花爆裂的瞬间,照亮了整个盛唐的黎明。

赏析

《乐府新歌应教》以富丽的宫廷春景为画卷,通过密集的意象群与流动的声色描写,展现了初唐乐府诗特有的华美气象与生命欢愉。学者傅璇琮曾评此诗"以物象的层叠铺陈构建时空的纵深感",这一特点在"青楼绮阁已含春"至"黄莺始哢即娇人"的连续画面中尤为显著——建筑(青楼绮阁)、人物(凝妆艳粉)、器物(细细轻裙、离离薄扇)、生灵(紫燕、黄莺)等意象如彩线穿梭,织就立体的春日图景。

诗中"酒色恒宜满""歌声不厌新"二句,钱志熙在《唐诗近体源流》中解读为"对现世欢愉的极致肯定",这种及时行乐的态度并非浅薄的享乐主义,而是"初唐文人生命意识觉醒的艺术投射"。诗人通过"恒宜""不厌"的肯定句式,将刹那的感官愉悦升华为永恒的美学体验。

在空间营造上,葛晓音指出"垂丝昏柳陌""浓叶暗桑津"构成了明暗交错的视觉韵律:前句以"撩乱"状柳丝之动态,后句用"参差"写桑叶之密致,二者共同形成通往欢宴的朦胧通道。而结尾"西园明月轮"的意象,叶嘉莹认为既承袭了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的文学传统,又以"自有"二字赋予其新的自信,使全诗在华丽铺陈后归于澄明的哲学境界。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结构,从视觉的惊艳(复如神)、听觉的沉醉(歌声新),最终抵达"莫畏斜光晚"的生命豁达。这种由物象之美到精神超脱的升华过程,正是初唐宫廷诗"形神兼备"审美理想的典型体现。

点评

名家点评

南朝文论家刘勰《文心雕龙》评:

"此篇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紫燕绕栋'、'黄莺娇人'二句,尤得比兴之妙,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

"'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十字,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裙影摇光,扇风障尘,非止摹写物态,实乃曲传女儿心事,可谓得'绮丽'品之三昧。"

宋代词人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

"结句'自有西园明月轮'七字,如画龙点睛,将全篇游宴之乐升华至澄明之境。前文铺陈春色酒香,终以此句收束,正如乐府古辞'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意趣,而更见唐人气象。"

明代诗学家胡应麟《诗薮》赞:

"六朝乐府遗响在此!'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二语,既存《子夜》《前溪》之艳,复具初唐七律之工。对仗精妙处,犹见庾信《乌夜啼》风骨。"

清代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

"'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十四字,绘出暮春烟景。柳陌桑津之间,自有一段风流态度,较之'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是一番浓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