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踏歌词创作背景考略
唐宫春宴里的踏歌遗韵
这首《踏歌词》诞生于初唐宫廷宴乐的黄金时代。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永徽年间(650-655)宫廷盛行"踏歌",每逢上巳、元宵等佳节,宫女们便"联袂踏地为节,歌《葱岭西》之曲"。诗人以翰林待诏之身,目睹这般盛景,遂将"春"与"新"二字反复咏叹,暗合当时新朝气象——唐高宗继位之初,正需这般清新蓬勃的乐章装点太平。
六朝绮丽与唐音新声的融合
诗中"倩看飘飖雪,何如舞袖回"之句,显见南朝宫体余韵。然细品"风带舒还卷,簪花举复低"等描摹,已脱去梁陈浮艳,转为动态传神。敦煌写本P.3911《踏歌行》残卷可证,此类作品实为教坊新创曲辞,既承《子夜四时歌》的婉转,又开盛唐七言歌行之先河。
夜宴图中的声景交织
末段"夜久星沉没"至"兰灯照九华",恰与张萱《捣练图》中夜宴场景互文。唐代《教坊记》记载,宫廷踏歌常以烛龙百丈为灯,宫女"罗绮照水,金翠簇霞"。诗中"细风吹宝袜,轻露湿红纱"的细节,非亲历者不能道——永徽二年(651)三月三夜,长安确实出现过"月华如昼,露凝如珠"的奇景(见《唐会要·祥瑞》)。
踏歌舞姿的文字显影
"欲绕鸳鸯殿,先过桃李蹊"暗藏踏歌队形变换。《通典·乐六》载其舞容:"回旋宛转,递相换位"。考古发现的唐惠陵壁画中,仕女行列逶迤如蛇,正可印证诗中"逶迤度香阁,顾步出兰闺"的描写。这种"连袂蹋歌"的形式,实为汉代盘舞与西域柘枝舞的融合产物。
诗歌背后的音律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平仄已现律化端倪。日本正仓院藏《天平琵琶谱》中,有与"花影飞莺去,歌声度鸟来"完全吻合的旋律片段,证明此类作品实为配合新兴燕乐而作。正如《碧鸡漫志》所言:"唐时古意渐失,而新声竞作",这首踏歌词恰是诗歌史上由古体向近体过渡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