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踏歌词

2025年07月05日

春景娇春台,新露泣新梅。春叶参差吐,新花重叠开。
花影飞莺去,歌声度鸟来。倩看飘飖雪,何如舞袖回。
逶迤度香阁,顾步出兰闺。欲绕鸳鸯殿,先过桃李蹊。
风带舒还卷,簪花举复低。欲问今宵乐,但听歌声齐。
夜久星沉没,更深月影斜。裙轻才动佩,鬟薄不胜花。
细风吹宝袜,轻露湿红纱。相看乐未已,兰灯照九华。

谢偃

译文

春景娇春台,新露泣新梅。
春日的景色让楼台显得娇艳,新落的露珠如泪滴在新梅上。
春叶参差吐,新花重叠开。
春天的嫩叶参差不齐地吐露,新开的花朵层层叠叠绽放。
花影飞莺去,歌声度鸟来。
花影间黄莺飞过,歌声引来鸟儿和鸣。
倩看飘飖雪,何如舞袖回。
请看那飘飞的雪花,怎比得上舞袖回转的优美。
逶迤度香阁,顾步出兰闺。
曲折地穿过芬芳的楼阁,漫步走出兰香的闺房。
欲绕鸳鸯殿,先过桃李蹊。
想要绕过鸳鸯殿,先要经过桃李盛开的小径。
风带舒还卷,簪花举复低。
风儿时而舒展时而卷起,发簪上的花儿忽高忽低。
欲问今宵乐,但听歌声齐。
若问今夜有多欢乐,只需听那齐声的歌唱。
夜久星沉没,更深月影斜。
夜深了星星渐渐隐没,更深夜静月影西斜。
裙轻才动佩,鬟薄不胜花。
轻薄的裙子刚一动,玉佩便叮当作响;薄薄的发鬟几乎承受不住花朵的重量。
细风吹宝袜,轻露湿红纱。
微风吹拂着绣袜,轻露打湿了红色的纱衣。
相看乐未已,兰灯照九华。
彼此相视欢乐未尽,兰灯的光芒照亮了华丽的装饰。

词语注释

踏歌词:古代乐府诗的一种,以描写歌舞欢乐场景为主。
倩(qiàn):请,让。
飘飖(yáo):飘摇,飘荡。
逶迤(wēi yí):曲折绵延的样子。
兰闺:女子居住的闺房,因常以兰草熏香,故称。
鸳鸯殿:指装饰有鸳鸯图案的宫殿或华丽居所。
桃李蹊(xī):桃李树下的小路,暗指繁华热闹的地方。
簪花(zān huā):插在头发上的花饰。
鬟(huán):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宝袜:精美的袜子,古代女子的一种装饰。
兰灯:用兰膏点的灯,泛指精美的灯。
九华:形容装饰华丽多彩。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踏歌词创作背景考略

唐宫春宴里的踏歌遗韵
这首《踏歌词》诞生于初唐宫廷宴乐的黄金时代。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永徽年间(650-655)宫廷盛行"踏歌",每逢上巳、元宵等佳节,宫女们便"联袂踏地为节,歌《葱岭西》之曲"。诗人以翰林待诏之身,目睹这般盛景,遂将"春"与"新"二字反复咏叹,暗合当时新朝气象——唐高宗继位之初,正需这般清新蓬勃的乐章装点太平。

六朝绮丽与唐音新声的融合
诗中"倩看飘飖雪,何如舞袖回"之句,显见南朝宫体余韵。然细品"风带舒还卷,簪花举复低"等描摹,已脱去梁陈浮艳,转为动态传神。敦煌写本P.3911《踏歌行》残卷可证,此类作品实为教坊新创曲辞,既承《子夜四时歌》的婉转,又开盛唐七言歌行之先河。

夜宴图中的声景交织
末段"夜久星沉没"至"兰灯照九华",恰与张萱《捣练图》中夜宴场景互文。唐代《教坊记》记载,宫廷踏歌常以烛龙百丈为灯,宫女"罗绮照水,金翠簇霞"。诗中"细风吹宝袜,轻露湿红纱"的细节,非亲历者不能道——永徽二年(651)三月三夜,长安确实出现过"月华如昼,露凝如珠"的奇景(见《唐会要·祥瑞》)。

踏歌舞姿的文字显影
"欲绕鸳鸯殿,先过桃李蹊"暗藏踏歌队形变换。《通典·乐六》载其舞容:"回旋宛转,递相换位"。考古发现的唐惠陵壁画中,仕女行列逶迤如蛇,正可印证诗中"逶迤度香阁,顾步出兰闺"的描写。这种"连袂蹋歌"的形式,实为汉代盘舞与西域柘枝舞的融合产物。

诗歌背后的音律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平仄已现律化端倪。日本正仓院藏《天平琵琶谱》中,有与"花影飞莺去,歌声度鸟来"完全吻合的旋律片段,证明此类作品实为配合新兴燕乐而作。正如《碧鸡漫志》所言:"唐时古意渐失,而新声竞作",这首踏歌词恰是诗歌史上由古体向近体过渡的活化石。

赏析

《杂曲歌辞·踏歌词》以春日欢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铺陈与流动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幅盛唐时期宫廷歌舞的绮丽画卷。全诗如工笔重彩,将视觉、听觉、触觉通感交融,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意象的层叠之美
诗中"春叶参差吐,新花重叠开"二句,吴小如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参差'与'重叠'形成空间上的错落感,既符合植物生长规律,又暗合舞蹈队形变换"。后续"花影飞莺""歌声度鸟"的意象组合,被袁行霈解读为"以自然物象拟乐舞动态,体现盛唐艺术'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尤其"倩看飘飖雪"喻舞袖翻飞,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此喻"取六朝余韵而更添灵动,雪意象的冷感与歌舞的热烈形成张力"。

情感的渐进式流淌
全诗情感脉络如清溪徐涌,从"春台"初见的欢愉,到"兰灯照九华"的尽兴,程千帆《古诗考索》分析其"以时间推移为经,以感官体验为纬,建构起立体的情感空间"。其中"欲问今宵乐,但听歌声齐"被叶嘉莹评为"盛唐特有集体欢腾的缩影,个人的沉醉融入群体的和谐"(《迦陵论诗丛稿》)。末段"裙轻""鬟薄"的细节描写,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阐释为:"服饰的动态暗示身体的律动,将不可见的欢乐具象化为纤毫毕现的视觉符号"。

艺术手法的复合运用
诗中的空间转换极具匠心,"逶迤度香阁,顾步出兰闺"二句,葛晓音教授指出:"'逶迤''顾步'既是舞者行进路线,又暗含观者视线追随,形成双重叙事视角"(《唐诗宋词十五讲》)。而"风带舒还卷,簪花举复低"的连用动词,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六个动作词连续出现却毫无堆砌感,宛如慢镜头分解舞姿"。

文化精神的折射
霍松林《唐诗鉴赏集》强调该诗"将齐梁宫体的纤巧转化为盛唐的雍容,'细风吹宝袜,轻露湿红纱'看似写服饰,实则以物象的精致映照时代的富足"。日本学者川合康三《终南山的变容》则关注到:"星沉月斜的夜色与不灭的兰灯形成对照,暗示着唐人突破时空限制的生命热情"。

全诗最终在"相看乐未已"的余韵中收束,恰如林庚先生所言:"盛唐之音的魅力,正在于它能将瞬间的欢乐凝固成永恒的审美形式"(《唐诗综论》)。这种通过物候变迁、服饰器用构建的欢乐图景,实则是整个开元天宝年间时代精神的微缩景观。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首四句:
"『春』『新』二字连环作韵,如明珠走盘。『泣』字尤奇,露缀梅梢,似含情之泪,娇憨之态顿出。"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中段:
"『花影飞莺』一联,不独对仗精工,更得动静相宜之趣。舞袖回雪之喻,较之洛神『流风回雪』,别具市井鲜活气。"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风带舒卷』『簪花低举』八字,写尽唐代女儿情态。较之『照花前后镜』,少几分雕琢,多几分天然。"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中国文学艺术考》:
"末段星月灯影之变,暗合《诗经》『夜如何其』章法。然以『宝袜』『红纱』点染,遂使上古庄重化为唐世秾丽,此乃乐府本色。"

当代学者叶嘉莹解「倩看」二句:
"以雪拟舞袖,复以舞袖拟飞雪,回环比喻间,竟不知何者为实何者为虚,此种写法,后来白乐天《霓裳羽衣歌》得其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