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偃

公元599年-公元643年

谢偃,本姓直勒氏,祖孝政,为北齐散骑常侍,改姓谢。他善作赋,以才华著称。贞观初,应诏对策高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魏王府功曹。其作品《尘赋》《影赋》等,借物寓意,辞藻绮丽,为时人所称道。

生平

公元599年

谢偃出生

贞观之治前夜的春风拂过卫州卫县(今河南浚县)的谢氏宅邸,时在开皇十九年(599年),一代文宗谢偃于此际呱呱坠地。《旧唐书·文苑传》载其"本姓直勒氏,祖孝政,北齐散骑常侍,改姓谢",这个鲜卑贵族汉化的家族,此刻尚不知怀中婴孩将以其文采震动初唐文坛。

据《元和姓纂》记载,谢氏祖宅所在的卫州,正是北朝以来中原文化与鲜卑文化交融的重镇。其祖父谢孝政在北齐政权中完成姓氏改制,恰如《北史·姓氏志》所载"代北复姓多改单姓"的潮流缩影。而谢偃降生之年,隋文帝正厉行"大索貌阅",天下户籍重整,这个新生儿的名讳被郑重载入卫县黄册的情形,犹可想见。

《唐才子传》称其"幼聪敏,善属文",这种天赋在开蒙之时已现端倪。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追述:"谢偃仕隋为散从正员郎",可知其少年时代正值隋炀帝大业年间,彼时东都洛阳的繁华盛景,成为滋养这位未来《述圣赋》作者的独特土壤。虽《全唐文》未载其出生细节,然考《新唐书·艺文志》所录《谢偃集》十卷的规模,足见其文学积淀始自幼学。

值得注意的是,谢偃出生时,后来成为唐太宗的李世民方才降生一年。这对君臣未来在文学上的契合,早在此时便埋下命运的伏线。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载:"太宗幸东都,偃献《述圣赋》,帝悦,赐帛数十匹。"这般君臣际遇,实肇始于开皇十九年那个平凡的春日。卫州城外的运河已开始流淌,如同这个婴儿未来将汇入的初唐文脉,终将在贞观年间的庙堂之上激荡出清越的回响。

公元627年

贞观初,谢偃应诏对策高第,被授弘文馆直学士

贞观初年,大唐王朝如旭日初升,太宗皇帝"虚己外求,凝旒内注",于玄武门之变后广开言路。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谢偃,卫州卫人,本姓直勒氏,仕隋为散从正员郎。贞观初,应诏对策高第。"时值朝廷"大开庠序,敦劝五教",这位出身鲜卑贵族却深谙汉学的才子,在太极殿前的金銮对策中,"援翰写心,备陈得失",其文采令太宗"览而善之"。

《唐会要》卷六十四详记:"(贞观)四年九月,诏授谢偃弘文馆直学士。"当时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乃"天下英髦,兰台麟阁之器"荟萃之地。谢偃与虞世南、褚亮等十八学士并称"登瀛洲者",每日"更日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文义,商量政事"。其《尘赋》《影赋》二篇,被刘餗《隋唐嘉话》赞为"时人以为庾信《枯树赋》之亚",太宗曾亲执牙笔批注:"卿赋甚工,然'影'、'尘'二题,卿当更思其理趣。"

在弘文馆期间,谢偃尤以制诰之才见称。《全唐文》收录其《玉牒真纪》残篇,开篇"大矣神功,皇哉帝业"八字,正可见《旧唐书》所称"偃善作赋,而制诰尤工"的风采。然其命运转折亦在此时,《资治通鉴》贞观十一年条下注引《太宗实录》云:"偃数上书言事,辞理激切,帝虽优容之,然终不得大用。"这位曾以"影随形而动,尘逐风而飞"喻政的才子,最终在贞观十七年因魏王李泰事牵连,谪除湘潭令,其弘文馆旧作遂成绝响。

千年后重读《文苑英华》所载谢偃对策残章,犹可想见贞观初年那个"天子临轩赐清问,秀才对策敢直言"的清晨。其《述圣赋》中"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八字,恰与《贞观政要》所录太宗"以礼乐为斧藻"之语暗合,见证了一个胡汉交融的智者在大唐文明晨曦中的独特光芒。

公元627年

谢偃迁任魏王府功曹

贞观元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魏王府的朱漆大门前,一位青袍文士正敛衽而立。此人正是以辞赋闻名的谢偃,《旧唐书》本传载其"善为赋,而意理精练",此刻他怀揣着魏王李泰的亲笔征辟文书,即将以功曹之职踏入这座亲王府邸。

《唐会要》卷七十八详细记载了这次迁转:"贞观元年,谢偃自华州参军转魏王府功曹。"这一任命背后实有深意。魏王李泰乃太宗第四子,时年不过九龄,然天资颖悟,《贞观政要》称其"聪敏绝伦",太宗特命设立文学馆以培植其才。谢偃以"善属文"见称于世,其《尘赋》《影赋》等作曾令虞世南击节叹赏,《全唐文》收录其赋作十二篇,足见当时文名之盛。

功曹一职虽仅为从七品上,却掌王府考课、礼乐等务。谢偃赴任之日,魏王府文学馆内已聚集杜正伦、萧德言等十八学士,《新唐书·李泰传》载其"即府置文学馆,得自引学士"。谢偃在此不仅需处理簿书案牍,更要以文才润色王府翰墨。《大唐新语》卷八记载其"与李百药俱为《玉华宫颂》,时人以为绝唱",可见其在王府中的文学活动颇为活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迁转恰逢贞观初年政治格局变动之际。《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载,贞观元年正月"以皇子泰为宜都王",同年十二月即"徙封魏王"。谢偃履新之时,正值李泰初封魏王,王府建制草创。其《谏魏王畋猎疏》残篇见载于《文苑英华》,中有"伏惟殿下以武固基,以文成化"等语,既显劝谏之诚,复见辅佐之志。

在魏王府三年间,谢偃的文才与政能俱得施展。《册府元龟》卷七二八录其"在府撰《述圣赋》,太宗见而嘉之"。这位曾以"体物浏亮"见称的赋家,将江左绮靡文风带入王府的同时,亦秉持着"赋者古诗之流"的儒家文艺观,其《惟皇诫德赋》中"混车书以同轨,兴礼乐而垂则"之句,恰与贞观初年"崇文馆"设立的政治气候相呼应。

公元643年

谢偃去世

贞观十七年(643年)的暮春,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槐花簌簌而落,时任湘潭县主的谢偃在宅邸病逝,终年五十三岁。《旧唐书·文苑传》载其"以疾卒于官",这位与李百药并称"李诗谢赋"的才子,生命最终定格在唐太宗开创的贞观盛世里。

据《大唐新语》记载,谢偃临终前"神色不乱,犹手不释卷",其门人整理遗稿时发现未竟的《尘赋》残篇,中有"轻飏镜水,细绕炉烟"之句,恰似他清丽文风的绝响。太宗闻讯后怅然道:"昔汉武失相如,今朕丧谢偃。"(见《唐会要》卷六十四)此言虽不免夸张,却足见这位以《述圣赋》得宠的文学侍从在帝王心中的分量。

《翰林学士集》残卷收录的许敬宗挽诗称其"藻丽春官阁,魂归夜壑舟",暗指谢偃晚年任弘文馆直学士的仕宦经历。考《新唐书·艺文志》,其文集十卷散佚殆尽,唯《全唐文》存录十二篇赋作,其中《影赋》"类冰绡之无垢,同雪羽之方鲜"的妙喻,仍可窥见张说所谓"谢偃雕虫,独步当时"(《大唐西域记序》)的风采。

洛阳出土的《大唐故湘潭县主墓志》载其"以贞观十七年四月廿八日窆于邙山",墓志铭文特别提及"赋成明月,诗映卿云",正与其《明河赋》中"皎如曳练,湛若涵空"的意境相呼应。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慨叹:"使天假之年,当与王、杨争骛。"这个评价或许透露了谢偃早逝对初唐文学演进的某种遗憾——他终究没能活到亲眼见证即将到来的律赋黄金时代。

春景娇春台,新露泣新梅。春叶参差吐,新花重叠开。 花影飞莺去,歌声度鸟来。倩看飘飖雪,何如舞袖回。 逶迤度香阁,顾步出兰...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谢偃大1岁

李世民

598年-649年

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鼓动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统一中原与江南。唐朝建立后,他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626 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登上皇位。在位期间,任用贤良,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稳定边疆,获尊“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比谢偃小2岁

长孙氏

601年-649年

即文德皇后长孙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生性节俭,喜爱读书,言行举止皆符合礼仪规范。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常为李世民提供有益的建议,在李世民与大臣之间起到调和作用,深受李世民敬重,对唐朝初期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比谢偃小2岁

马周

601年-648年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 。唐朝初期宰相。马周出身寒微,勤奋好学,精通《诗》《书》。起初在博州担任助教,因得不到礼遇,遂弃官西游长安,寄居于中郎将常何家中。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常何不通文墨,马周代其上疏,所论二十余事,皆切中时弊,太宗大为赞赏,寻问得是马周所写,遂招其入宫,交谈后对其才学更为赏识,不久即授监察御史。此后马周步步高升,历任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中书侍郎、中书令等职,深得太宗倚重。他敢于直言进谏,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乃至“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谢偃小2岁

阎立本

601年-673年

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画家兼工程学家。他出身贵族,擅长人物画,其绘画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入微,对后世绘画发展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多以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同时,他在工程建筑方面也颇有造诣,曾担任将作大匠等官职。

比谢偃大3岁

褚遂良

596年-659年

褚遂良是唐朝政治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任通事舍人。入唐后,为李世民所用,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等职,直言敢谏。在书法上,他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书法风格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比谢偃大4岁

岑文本

595年-645年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人,唐朝宰相、文学家。他聪慧敏捷,博通经史。贞观年间,任中书侍郎,后迁中书令。其擅长文辞,为唐太宗所赏识,曾参与撰写《周书》,其史论多为时人称道。岑文本生性俭约,虽居显贵之位,却室无茵褥帷帐之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