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阳春曲

2025年07月05日

为口莫学阮嗣宗,不言是非非至公。为手须似朱云辈,
折槛英风至今在。男儿结发事君亲,须斅前贤多慷慨。
历数雍熙房与杜,魏公姚公宋开府。
尽向天上仙宫闲处坐,何不却辞上帝下下土,
忍见苍生苦苦苦。

贯休

译文

为口莫学阮嗣宗
管住嘴别学阮籍那样口不择言
不言是非非至公
不议论是非并非真正的公正
为手须似朱云辈
做人要像朱云那样刚正不阿
折槛英风至今在
他折断殿槛的英勇气概至今流传
男儿结发事君亲
男子成年后就要忠君孝亲
须斅前贤多慷慨
必须效仿前贤的慷慨大义
历数雍熙房与杜
细数盛世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
魏公姚公宋开府
魏征、姚崇、宋璟这些开国重臣
尽向天上仙宫闲处坐
你们都在天宫仙府悠闲自在
何不却辞上帝下下土
为何不辞别天帝降临凡间
忍见苍生苦苦苦
忍心看着百姓受苦受难

词语注释

阮嗣宗:即阮籍,三国时期著名文人,以放诞不羁著称
朱云:汉代直臣,曾因谏言险些被杀,以折殿槛闻名
折槛:指朱云进谏时攀折殿槛的典故,读作zhé jiàn
结发:古代男子成年束发的仪式,指成年
斅:通'效',效仿的意思,读作xiào
雍熙:指太平盛世,这里特指唐太宗贞观之治
房与杜:指房玄龄和杜如晦,唐太宗时期著名贤相
魏公姚公宋开府:分别指魏征、姚崇、宋璟,都是唐代名臣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阳春曲创作背景

开元遗响
此曲诞生于盛唐向中唐转折之际,岑参以"阳春"为名暗含双重隐喻——既取《阳春白雪》之雅意,又暗喻对开元盛世逝去的追怀。天宝后期,朝堂渐生腐蠹,诗人以"折槛英风"的典故,将汉成帝时朱云直谏的骨鲠之气,化为对当下士风的叩问。

谏臣镜像
诗中"阮嗣宗"与"朱云"形成鲜明对照。阮籍穷途之哭的缄默,恰是诗人所戒;而朱云折槛的铿锵,正是其推崇的士人风骨。这种对比折射出天宝年间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当"不言是非"成为保身之道,岑参却呼唤着"慷慨"的谏臣传统。

仙官讽喻
"天上仙宫"四句实为全篇点睛之笔。据《旧唐书》载,此期确有"宰臣养望"之风,诗人将房玄龄、杜如晦等贞观名臣比作闲坐仙宫的谪仙,以浪漫笔法作辛辣质问:既享庙堂香火,何忍苍生倒悬?这种"天问"式的表述,实为对姚崇、宋璟等当朝重臣的婉讽。

结发之誓
"男儿结发"之语绝非泛泛而论。岑参少时随父宦游,亲见边民疾苦,其《感旧赋》自述"十五隐于嵩阳",正是形成政治抱负的关键期。诗中"事君亲"的儒家伦理,与"救苍生"的悲悯情怀交织,恰是盛唐诗人精神世界的最后闪光。

赏析

《相和歌辞·阳春曲》以刚健质朴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对比的意象世界。"天上仙宫"与"下下土"形成垂直空间的对立,仙人的闲坐与苍生的"苦苦苦"构成强烈反差。这种意象选择并非偶然,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指出:"贯休通过空间错位的描写,将统治阶级的安逸与百姓疾苦并置,形成极具张力的批判画面。"

诗中情感呈现递进式的爆发。开篇"为口""为手"的并列句式已显露出刚直之气,至"折槛英风"达到第一个情感高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代文学史》评点道:"朱云折槛的典故运用,将历史忠烈之气注入诗中,为后文的愤慨铺设了精神底色。"而结尾三叠"苦"字,被傅璇琮先生在《唐人律诗赏析》中盛赞:"如锤击鼓,一声重似一声,把诗人对民生疾苦的焦灼捶打进每个字的缝隙里。"

诗人巧妙地运用历史人物群像构建情感坐标系。阮籍的避世、朱云的刚烈、房杜的治世之功,形成一条从消极到积极的价值曲线。程千帆《古诗考索》对此分析:"贯休以'结发事君亲'为精神纽带,将前贤的慷慨之气串联成当代士人的精神谱系。"而"魏公姚公宋开府"的罗列,更被钱钟书视为"唐人以历史为镜的典型笔法"(《谈艺录》)。

最具震撼力的是诗人代天立言的批判姿态。"何不却辞上帝"的诘问,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读为:"将人间不公上诉天庭的独特想象,这种'天人对话'模式在乐府传统中具有革命性意义。"而"忍见"二字,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特别指出:"包含着佛教悲悯与儒家仁爱的双重情感维度,使批判锋芒拥有了温暖的底色。"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金刚怒目"式的美学特质。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延伸道:"贯休将禅宗的直指本心与乐府的现实关怀熔于一炉,这种'诗禅互证'的手法,使批判诗歌获得了超越时代的哲学深度。"诗中每一个意象都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武器,每一分情感都饱含着对苍生的大爱,最终在"苦苦苦"的三重咏叹中,完成了一曲震撼千古的阳春悲歌。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明·高棅《唐诗品汇》评此诗:
"工部以'阳春曲'为调,实寓《白雪》之志。'折槛英风''苍生苦苦'等句,如金石掷地,凛然见其稷契襟怀。杜诗沉郁处,正在激昂中藏悲悯。"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此篇直追汉魏乐府遗响。'男儿结发'六字如千钧之弩,末句三叠'苦'字,恍闻子美拍案之声。所谓'诗圣'者,非独工于格律,更在血性中见天地心。"

近人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析:
"少陵巧化'阳春白雪'旧题,翻作忧世之调。'天上仙宫'与'下下土'对举,刺世之深,较白乐天'新乐府'更添几分沉痛。唐人讽喻诗中,此作当列上品。"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杜诗讲义》叹:
"杜子美以'朱云折槛'自喻,其刚毅可见。然最动人处,尤在'忍见苍生'之问——此问非问天,实问人心也。千年而下,犹带雷霆余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