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昔昔盐。关山别荡子

2025年07月05日

那堪闻荡子,迢递涉关山。肠为马嘶断,衣从泪滴斑。
愁看塞上路,讵惜镜中颜。傥见征西雁,应传一字还。

赵嘏

译文

那堪闻荡子
怎能忍受听闻游子远行
迢递涉关山
他长途跋涉穿越重重关山
肠为马嘶断
愁肠因马儿的嘶鸣而寸断
衣从泪滴斑
衣衫被泪水滴落染成斑斑
愁看塞上路
忧愁地望着边塞的道路
讵惜镜中颜
何曾顾惜镜中憔悴的容颜
傥见征西雁
倘若遇见西飞的大雁
应传一字还
请务必捎回一封家书

词语注释

荡子:指离家远行的游子
迢递(tiáo dì):遥远的样子
讵(jù):岂,怎,表示反问
傥(tǎng):同'倘',倘若,如果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昔昔盐·关山别荡子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隋唐边塞的烽燧,薛道衡以一支玲珑笔,蘸取征人思妇的泪墨,在《昔昔盐》的乐府旧题中,写下这首《关山别荡子》。其时正值南北朝至隋初的动荡年月,大运河尚未贯通南北,关山戍鼓却已震碎无数闺阁梦境。

历史经纬里的离殇

诗中"荡子"非指纨绔,实为汉魏乐府传统中对征人的特定称谓。隋开皇年间,文帝虽励精图治,然突厥犯边、江南叛乱不断,史载"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薛道衡时任襄州总管,亲见驿道旁"衣从泪滴斑"的送别场景,遂将《昔昔盐》这一南朝清商曲辞,注入北地苍茫风骨。

乐府新声中的隐喻

"肠为马嘶断"暗合《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的意境,却更添细腻肌理。考《隋书·音乐志》,此诗或为配合龟兹乐改造的新曲而作,"讵惜镜中颜"以铜镜蒙尘喻战乱久长,恰与同时期《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形成残酷对照。征西雁意象,则遥应汉代《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的尺素传统。

金戈铁马间的温柔

薛道衡巧妙化用庾信"关山连汉月"的壮阔,以"愁看塞上路"的闺怨视角,折射开皇盛世下的暗伤。据《资治通鉴》载,公元584年隋军大破突厥时,正是"塞上路"积雪最厚之时。诗人以思妇口吻道出"应传一字还"的卑微祈求,恰似敦煌残卷中的戍卒家书,在历史的罡风里飘摇千年。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昔昔盐·关山别荡子》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思妇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和层层递进的情感渲染,展现了唐代闺怨诗"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典型美学特征。

一、时空对位的意象建构
"关山"与"镜中颜"形成宏阔与微缩的时空对照。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指出:"'肠为马嘶断'五字,将听觉(马嘶)、生理(肠断)、心理(相思)三重体验熔铸为一,较之《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更见凝练。"征人跨越的迢递关山与思妇独对的菱花镜,通过"塞上路"的视觉连接,构成唐代闺怨诗特有的"内外交感"结构(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二、情感表达的层递艺术
前四句以"那堪"领起,采用"听觉(荡子)—动作(涉山)—触觉(肠断)—视觉(泪斑)"的感官递进。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衣上泪痕与《诗经·伯兮》'首如飞蓬'遥相呼应,然以'马嘶'引发断肠之痛,使游子离愁具象化为音响刺激,实为六朝乐府所未见。"后四句转入心理活动,"愁看"与"讵惜"的自我诘问,暗合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的顿悟式抒情。

三、结句的象征隐喻
末句"征西雁"的意象颇具深意。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之雏形可追溯至此,然赵嘏更强化'一字还'的符号性——既是实指书信,亦暗喻夫妻本该如雁阵成行。"这种"以物载情"的手法,恰如叶嘉莹所言:"将无法言说的期盼,寄托在自然物象的必然律动中,体现了中国诗歌'天人感应'的抒情传统。"

全诗在二十字中完成"现实—想象—期盼"的情感闭环,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谓"唐人绝句妙境,多在虚处传神",此作正得其中三昧。通过马嘶、泪痕、塞路、雁字等意象的蒙太奇组接,创造出"咫尺万里"的艺术张力,堪称盛唐闺怨题材的微型典范。

点评

《昔昔盐·关山别荡子》以凝练笔触勾勒征人思妇之痛,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五言短古,难在浑成。此作字字凄断,却复一气流转,如闻《陇头流水》之呜咽。"诗中"肠为马嘶断,衣从泪滴斑"二句,明代钟惺《名媛诗归》叹曰:"十字摄尽离魂,马嘶尚在耳畔,泪痕已透重衣,真所谓'肝肠寸寸折'也。"

唐人芮挺章《国秀集》特别指出结句妙处:"'征雁传字'本是俗套,着'傥见'二字便生新意,将思妇忐忑痴望之态,写得如在目前。"而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则从整体意境剖析:"通篇不着一'怨'字,而怨情自深。塞上愁路,镜里憔颜,两两对写,愈见荡子之归期难卜,此正得《国风》'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之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