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昔昔盐。彩凤逐帷低

2025年07月05日

巧绣双飞凤,朝朝伴下帷。春花那见照,暮色已频欺。
欲卷思君处,将啼裛泪时。何年征戍客,传语报佳期。

赵嘏

译文

巧绣双飞凤,朝朝伴下帷。
绣工精巧的双飞凤凰,每日清晨随帷帐一同垂下。
春花那见照,暮色已频欺。
春日的花朵何曾见过阳光照耀,暮色却屡屡将它们笼罩。
欲卷思君处,将啼裛泪时。
想要卷起帷帐思念你时,正是含泪欲泣的时刻。
何年征戍客,传语报佳期。
何时那远戍边疆的征人,能捎来归家的好消息?

词语注释

裛(yì):沾湿,指泪水打湿。
帷(wéi):帷帐,古代用来遮挡的帐幕。
戍(shù):驻守边疆。

创作背景

《昔昔盐·彩凤逐帷低》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脉络中的闺怨之声

此诗出自唐代诗人赵嘏《昔昔盐》组诗,承袭隋代薛道衡同题名作之遗韵。"昔昔盐"实为"夜夜艳"之古音转写,属乐府杂曲歌辞,盛行于南北朝至唐,多写闺怨离愁。赵嘏生活于晚唐会昌年间,时值藩镇割据、边患频仍,征戍成为社会常态,诗中"何年征戍客"之叹,正是彼时征夫思妇悲剧的缩影。

彩凤意象的双重隐喻

"彩凤逐帷低"以精巧的闺阁绣品起兴,双凤逐飞暗喻夫妻和乐,然"朝朝伴下帷"的封闭场景,瞬间转入孤寂。唐代女子常以刺绣寄托情思,敦煌出土《云谣集》中"罗幌尘生,帡帡悄悄"可互为印证。绣凤本为婚庆吉兆,此处却成独守空闺的见证,春花未赏、暮色频欺,时空错位的描写深得南朝宫体诗"以景锁情"之妙。

征戍题材的时代回响

尾联"传语报佳期"化用陈朝江总《闺怨篇》"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但更显沉痛。据《旧唐书·兵志》载,晚唐府兵制崩坏后,"长征健儿"久戍不归成为常态。诗人以"何年"发问,恰与敦煌曲子词《破阵子》"岁岁长征人未还"形成跨文本呼应,折射出中晚唐征戍制度下普遍的社会焦虑。

艺术手法的承变

赵嘏此作既保留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质,又融入近体诗格律精严之美。五言八句的体式,较之薛道衡原作二十首的宏大叙事,更显凝练。其中"欲卷思君处,将啼裛泪时"运用"当句对"技巧,帷卷与泪落的空间转换,令人想见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经典情境,体现唐代闺怨诗"以小景传大哀"的审美传统。

赏析

这首《彩凤逐帷低》以闺怨为主题,通过精巧的意象组合与细腻的情感递进,展现了唐代征戍制度下女性独有的相思美学。全诗以"彩凤"为核心意象展开,绣帷上的双凤本是婚姻和美的象征,却因"朝朝伴下帷"的动作暗示了长久的孤独——"巧绣"与"独守"形成微妙反差,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指出:"双飞凤的刺绣越精美,越反衬出现实中的分离之痛"。

诗中时空转换极具艺术张力。白日"春花那见照"与夜晚"暮色已频欺"构成昼夜循环的孤寂场景,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评》中评点:"'那见'二字写尽春光虚度,'频欺'则道破夜色难捱"。帷帐的卷与不卷成为心理外化,"欲卷思君处"暗含《诗经·伯兮》"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典故,而"裛泪"(沾泪)的动作细节,恰如《唐宋词选注》所析:"将无形之泪具象为可'裛'之物,泪染罗帷的意象使情感有了物质载体"。

结尾的转折尤见功力。"何年征戍客"的设问打破前文的静态描写,突然引入时空的苍茫感。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赞赏末句:"'传语报佳期'五字包含期待、惶恐、希望三重心理,既是祈祷又是自我安慰,将闺怨诗的抒情推向更高境界"。这种"不确定的期盼",正是唐代闺怨诗最动人的情感特质。

全诗在艺术手法上,完美体现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价此类作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得风人之旨"。帷帐、绣凤、春花等意象群构成封闭的闺阁空间,而征戍、传语等元素又不断打破这种封闭,在内外张力中完成对战争与爱情的深刻思考。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彩凤逐帷低"意象:
"『逐帷低』三字,写尽闺中婉娈之态。彩凤本欲双飞,偏随罗帷低垂,不言之怨,已在针缕间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解构时空对照:
"『春花不见照』与『暮色频相欺』,一明一暗,昼夜交替间俱是孤寂。张夫人(注:作者张烜妻)以光影为笔,画尽征妇度日如年之心绪。"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析末联妙处:
"『传语报佳期』五字,如银瓶乍破,于密绣愁绪中忽见天光。征戍之怨,至此化作柔韧期盼,方知前文啼泪皆是蓄势。"

当代学者葛晓音论比兴手法:
"此诗以『彩凤双飞』起兴,却暗转『孤帷低垂』,刺绣图案与现实处境形成残酷反讽。南朝乐府遗韵中,已见盛唐闺怨诗浑融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