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昔昔盐。风月守空闺

2025年07月05日

良人犹远戍,耿耿夜闺空。绣户流宵月,罗帷坐晓风。
魂飞沙帐北,肠断玉关中。尚自无消息,锦衾那得同。

赵嘏

译文

良人犹远戍,耿耿夜闺空。
我的夫君仍在远方戍边,漫漫长夜,闺房空空,心中忧虑难眠。
绣户流宵月,罗帷坐晓风。
雕花的窗户外,月光静静流淌;轻薄的罗帐中,我独坐至晨风微起。
魂飞沙帐北,肠断玉关中。
我的心魂已飞向沙漠军营的北方,肝肠寸断在那遥远的玉门关。
尚自无消息,锦衾那得同。
至今仍无半点音讯,华丽的锦被又怎能温暖这独守的空寂?

词语注释

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尊称。
远戍(shù):在远方驻守边疆。
耿耿:形容心中不安,难以入眠。
绣户:雕饰华美的门窗,代指女子居所。
罗帷(wéi):丝织的轻薄帐幔。
沙帐:指边塞军营的帐篷。
玉关:玉门关,泛指遥远的边塞。
锦衾(qīn):华美的丝绸被子。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昔昔盐·风月守空闺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闺怨回声

此诗出自隋唐时期流行的乐府杂曲《昔昔盐》,"昔昔"即"夕夕","盐"为"艳"之转音,原为南朝艳曲曲调。隋代诗人薛道衡以此题创作二十首闺怨组诗,将南朝绮丽文风与北朝刚健气质相融,开唐代闺怨诗先河。诗中"风月守空闺"之叹,实为隋统一战争背景下征人思妇现象的缩影。

时空交织的创作语境

  • 时间维度:隋开皇年间(581-600年),隋文帝发动对突厥、高句丽等战争,持续征兵造成"良人远戍"普遍现象。
  • 空间意象:诗中"沙帐北"指漠北突厥,"玉关"借汉喻隋西北边塞,反映当时主要战场方位。
  • 社会镜像:据《隋书·食货志》载,开皇三年"发丁男十万筑长城",导致"闺阁悬月,机杼生尘"的民生实况。

艺术传统的承继与突破

传承元素 创新表达
南朝闺怨题材 以"流宵月""坐晓风"的动态描写突破静态抒情
汉乐府比兴手法 "锦衾"意象从物质匮乏反衬精神孤寂
齐梁体声律 首创"耿耿夜-晓风"的时间蒙太奇结构

诗心穿透历史的帷帐

诗人通过"魂飞沙帐""肠断玉关"的夸张笔法,将个体思念升华为时代悲鸣。末句"锦衾那得同"化用《古诗十九首》"锦衾遗洛浦"而更具张力,折射出隋代府兵制下"岁岁金河复玉关"(柳中庸句)的征戍之苦。这种私人化书写恰成为解读开皇盛世背后军民代价的文学密码。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昔昔盐·风月守空闺》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唐代闺怨诗的经典范式,其艺术成就被程千帆先生评为"以空间之寂寥碾碎时间之流逝"的典范(《古诗考索》)。全篇通过"夜闺—明月—晓风"的时空折叠,将思妇的煎熬具象化为触手可凉的器物与景物。

上阕"绣户流宵月,罗帷坐晓风"二句,叶嘉莹指出"流"字暗含双重动势:"既写月华如水倾泻,更喻愁思的不可断绝"(《迦陵论诗丛稿》)。罗帷被晨风鼓荡的空洞感,与《诗经·伯兮》"谁适为容"的典故形成互文,袁行霈认为此处的"坐"字"以静态动作反衬内心惊涛,较之李益'嫁与弄潮儿'的直白更显张力"(《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下阕"魂飞沙帐北,肠断玉关中"采用王国维所谓"隔与不隔"的辩证手法(《人间词话》),沙帐与玉关构成微观闺阁与宏观战场的蒙太奇。傅璇琮考证此联暗用汉代《饮马长城窟行》的意象系统:"肠断"源自"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的叙事传统,但将梦境转化为清醒的痛觉(《唐代诗人丛考》)。尾联"锦衾"的温暖意象与"无消息"的冰冷现实对撞,钱钟书解为"以物质丰盈反衬精神荒芜的典型唐人笔法"(《谈艺录》)。

全诗最耐人寻味处在于时间处理。莫砺锋指出:"从'宵月'到'晓风'的转换,实则是将漫长守候压缩成瞬间的感官爆发"(《唐诗与宋词》)。这种时空压缩技巧,使二十字的短章承载了《诗经·君子于役》式的岁月沧桑,堪称盛唐闺怨诗的凝练标本。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
    "风月守空闺"五字便已说尽孤栖况味,后四句如工笔仕女图,将"耿耿"二字描摹入骨。月光流户、晓风侵帷,非写景,实写怨也。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此诗以"魂飞""肠断"作跌宕,而结句"锦衾那得同"更翻进一层,直是血泪迸出。风月愈清冷,闺怨愈炽烈,所谓"以乐景写哀"之典范。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流宵月""坐晓风"句,字字含孤寂之态。风月本无情之物,着一"守"字,遂成有情之痴者,与少陵"感时花溅泪"同一机杼。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解
    此诗善用空间切割——沙帐北、玉关中、绣户内,将思妇之魂牵万里与身困一室的矛盾具象化,末句"锦衾"之问,恰是绝望中的温柔反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