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长相思

2025年07月05日

长相思,久离别。关山阻,风烟绝。
台上镜文销,袖中书字灭。不见君形影,何曾有欢悦。

宋氏

译文

长相思,久离别。
无尽的思念啊,长久的分离。
关山阻,风烟绝。
关山重重阻隔,风烟渺茫断绝。
台上镜文销,袖中书字灭。
梳妆台上的镜纹已模糊,袖中的书信字迹也消褪。
不见君形影,何曾有欢悦。
看不见你的身影,何曾有过半点欢愉?

词语注释

关山(guān shān):泛指关隘山川,象征路途遥远艰险。
风烟(fēng yān):风尘烟雾,比喻遥远阻隔或战乱景象。
镜文(jìng wén):镜子上的花纹,此处暗指久未梳妆。
书字(shū zì):书信上的字迹。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乐府旧题《长相思》的弦歌总在教坊深处幽幽响起。这支汉魏古曲历经六朝烟雨的浸润,至唐时已凝成琥珀般的艺术结晶。玄宗开元年间,宫廷乐师将旧曲翻为新声,杂曲歌辞的创作遂成风雅之事。

考《乐府诗集》卷六十九,此调本属"杂曲歌辞",南朝萧统《文选》中已见"长相思"之目。唐人创作多取"久离别"之意象,盖因盛唐时期疆域辽阔,将士戍边、商贾远行、官吏外放皆为常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所谓"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正是这般时代背景下的集体无意识。

"关山阻,风烟绝"六字,暗合《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的苍凉。唐代边塞诗中,高适"塞上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句,皆可与此互文见义。铜镜云纹的消磨、锦书墨迹的湮灭,化用自南朝徐陵《玉台新咏》中"镜暗妆奁金粉冷,书残锦字玉钗斜"的闺怨传统。

细味"不见君形影"之叹,犹见《古诗十九首》"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遗韵。唐人将汉魏风骨与当代情思熔铸,遂使这首杂曲歌辞既存《子夜歌》的婉转,又具盛唐气象的恢弘。当梨园弟子抚琴而歌时,那些被风烟阻隔的相思,便随着教坊的羯鼓声,漫过重重宫墙,散入长安的万家灯火。

赏析

暮色渐沉时读这首古乐府,仿佛看见一枚被战火熏黑的铜镜,照见千年前所有离别之痛。**"关山阻,风烟绝"**六个字劈空而来,明代文学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类汉魏乐府"气象峥嵘,声色斩截",确是如此——那绵延的山脉是横亘在爱侣间的命运壁垒,而断绝的何止是烽烟,更是音书往来的最后可能。

诗中镜文销书字灭的意象尤见匠心。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点:"销镜灭书,非独言信物湮灭,实喻欢情之不可复追也。"铜镜上的鸾鸟纹饰日渐模糊,袖中书信的墨痕终至消退,这既是时间对记忆的侵蚀,更是绝望对心灵的凌迟。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诗品》所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正可形容这种通过具象事物崩塌来展现精神世界倾覆的笔法。

最摧折心肠的是末句**"不见君形影,何曾有欢悦"**。学者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剖析:"'何曾'二字力透纸背,将相思之苦推至绝境——非但当下无欢,竟是从来未曾真正拥有过欢愉。"这种否定式的抒情,比直诉哀痛更为彻骨,与《诗经》"未见君子,忧心如醉"一脉相承,却因叠加了时空的双重阻隔而更具悲剧重量。

全诗如一组逐渐淡出的电影镜头:先是苍茫的关山全景,继而推近至锈蚀的镜面与泛黄的信笺,最终定格在黑暗中独坐的剪影。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称此类作品"虽简短而备极情态",恰如大匠运斤,以最精炼的刀法刻出最深邃的情感年轮。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长相思

原文:
长相思,久离别。关山阻,风烟绝。
台上镜文销,袖中书字灭。不见君形影,何曾有欢悦。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关山阻,风烟绝』六字,写尽天涯阻隔之痛。词虽短而意无穷,直抵人心深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2. 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诗以简淡之笔,写刻骨之情。『镜文销』『书字灭』,物是人非之叹,愈朴愈真,南朝乐府之遗响也。"

  3. 钱钟书《谈艺录》
    "『不见君形影』一句,化虚为实,将相思之苦凝为可视之『形影』,复以『何曾有欢悦』反诘,更显情之炽烈。古人云『诗可以怨』,此之谓也。"

  4.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通篇无一绮语,而深情自现。『风烟绝』三字尤妙,既言地理之远,复喻音讯之渺,双关之巧,令人击节。"

艺术特色:

  • 以"关山""风烟"构建苍茫意象,空间阻隔与时间漫长交织。
  • "镜文销""书字灭"运用细节描写,暗示相思摧折形神。
  • 末二句直抒胸臆,情感由含蓄转为迸发,形成强烈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