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宛转歌》创作背景的考析
一、乐府遗韵的流变
此歌属《乐府诗集·琴曲歌辞》古题,承汉魏六朝清商乐遗风。考《旧唐书·音乐志》载:"清乐者,南朝旧乐也。永嘉之乱,五都沦覆,遗声旧制,散落江左。"江总、庾信等南朝文士常以"宛转"为体,写闺怨离思,此作当是此脉余响。
二、月夜琴心的双重意象
"风已清,月朗琴复鸣"二句,暗合嵇康《琴赋》"明月曜景,微风吹衣"之境。六朝士人崇尚"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嵇康诗)的生活美学,此歌以琴音为媒介,将自然清景与人文雅趣熔铸为一。考《宋书·乐志》载相和歌辞"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可见琴歌传统之深远。
三、比兴传统的双重寄托
"愿为双鸿鹄"化用《楚辞·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典故,而"形影相逐"暗合陶渊明《闲情赋》"愿在昼而为影"的修辞。值得注意的是,《玉台新咏》所录南朝情诗多见此般譬喻,如徐幹《室思》"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可见当时文人以自然物象寄托情思的普遍手法。
四、时空错位的抒情艺术
"日已暮"三句构建黄昏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等待,与《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时空意境遥相呼应。考《乐府解题》云:"《宛转歌》者,言哀思宛转,若断若续也。"此作通过"望君"、"思君"的时空延展,实现情感强度的层递。
五、音乐文学的共生现象
"和且长"三字道破琴歌特质,《琴操》谓:"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歌辞中"非千态"、"是一声"的辩证表达,恰应和了古琴艺术"声中求静"(《溪山琴况》语)的美学追求,体现魏晋以来"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世说新语》)的声乐理念。
按:《乐府诗集》卷六十收录此歌,题解引《续齐谐记》载晋王敬伯月夜遇神女弹琴作《宛转歌》事,虽属志怪,然可见此类琴歌在晋唐间的流传盛况。此作将六朝宫体诗的细腻与乐府民歌的直白相融合,在"形影相逐"的终极想象中,完成了从物质存在到精神永恒的审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