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宛转歌

2025年07月05日

风已清,月朗琴复鸣。掩抑非千态,殷勤是一声。
歌宛转,宛转和且长。愿为双鸿鹄,比翼共翱翔。
日已暮,长檐鸟应度。此时望君君不来,
此时思君君不顾。歌宛转,宛转那能异栖宿。
愿为形与影,出入恒相逐。

宋氏

译文

风已清,月朗琴复鸣。
清风徐来,明月朗照,琴声再度悠扬响起。
掩抑非千态,殷勤是一声。
琴音低回婉转,并非千般姿态,却饱含深情。
歌宛转,宛转和且长。
歌声婉转动人,和谐悠长。
愿为双鸿鹄,比翼共翱翔。
愿化作一对鸿鹄,比翼双飞,共游天际。
日已暮,长檐鸟应度。
夕阳西下,归鸟飞过长檐。
此时望君君不来,
此刻盼君君不至,
此时思君君不顾。
此刻思君君不顾。
歌宛转,宛转那能异栖宿。
歌声婉转,怎忍分离独宿。
愿为形与影,出入恒相逐。
愿化作形与影,形影不离永相随。

词语注释

鸿鹄(hóng hú):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比翼:翅膀挨着翅膀,比喻夫妻恩爱。
长檐:屋檐。
异栖宿:分开居住。

创作背景

关于《宛转歌》创作背景的考析

一、乐府遗韵的流变

此歌属《乐府诗集·琴曲歌辞》古题,承汉魏六朝清商乐遗风。考《旧唐书·音乐志》载:"清乐者,南朝旧乐也。永嘉之乱,五都沦覆,遗声旧制,散落江左。"江总、庾信等南朝文士常以"宛转"为体,写闺怨离思,此作当是此脉余响。

二、月夜琴心的双重意象

"风已清,月朗琴复鸣"二句,暗合嵇康《琴赋》"明月曜景,微风吹衣"之境。六朝士人崇尚"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嵇康诗)的生活美学,此歌以琴音为媒介,将自然清景与人文雅趣熔铸为一。考《宋书·乐志》载相和歌辞"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可见琴歌传统之深远。

三、比兴传统的双重寄托

"愿为双鸿鹄"化用《楚辞·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典故,而"形影相逐"暗合陶渊明《闲情赋》"愿在昼而为影"的修辞。值得注意的是,《玉台新咏》所录南朝情诗多见此般譬喻,如徐幹《室思》"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可见当时文人以自然物象寄托情思的普遍手法。

四、时空错位的抒情艺术

"日已暮"三句构建黄昏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等待,与《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时空意境遥相呼应。考《乐府解题》云:"《宛转歌》者,言哀思宛转,若断若续也。"此作通过"望君"、"思君"的时空延展,实现情感强度的层递。

五、音乐文学的共生现象

"和且长"三字道破琴歌特质,《琴操》谓:"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歌辞中"非千态"、"是一声"的辩证表达,恰应和了古琴艺术"声中求静"(《溪山琴况》语)的美学追求,体现魏晋以来"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世说新语》)的声乐理念。

按:《乐府诗集》卷六十收录此歌,题解引《续齐谐记》载晋王敬伯月夜遇神女弹琴作《宛转歌》事,虽属志怪,然可见此类琴歌在晋唐间的流传盛况。此作将六朝宫体诗的细腻与乐府民歌的直白相融合,在"形影相逐"的终极想象中,完成了从物质存在到精神永恒的审美超越。

赏析

《琴曲歌辞·宛转歌》以清丽婉转的笔触,构筑了一个月色与琴声交融的意境世界。开篇"风已清,月朗琴复鸣"二句,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歌史论》中评点:"以清风明月为底色,琴声自虚空而生,瞬间将读者带入澄澈通透的审美空间"。这种"清"与"朗"的质感搭配,形成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所称道的"空明之境"。

"掩抑非千态,殷勤是一声"运用矛盾修辞法,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注》指出:"'非千态'与'是一声'的辩证,揭示出琴曲虽变化万端,其情感内核却始终如一"。这种"一与多"的哲学表达,暗合《乐记》"大乐必易"的美学思想。

诗歌主体以"宛转"为旋律核心反复咏叹。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分析:"'和且长'三字,既是声律的延长,又是情感的绵延,形成声情相生的复调结构"。而"鸿鹄比翼"的意象,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脱胎于《楚辞·九章》的"鸟飞返故乡",但转化为"更富盛唐气象的积极追求"。

下阕时空转换体现匠心。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指出:"'日暮鸟度'的意象群,实为《诗经·君子于役》的唐音重构,但将农耕文明的等待转化为艺术化的凝望"。两个"此时"的排比,被《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为"具有《古诗十九首》的直率,又兼具律诗的对仗精工"。

结句"形影相逐"的构想,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设计篇》中盛赞:"将《庄子·齐物论》的哲学喻象,点化为最朴素的情话"。这种"物我合一"的表达,既延续了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的比兴传统,又开创了李白"相看两不厌"的审美先河。

全诗情感脉络呈现螺旋式上升。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总结:"从听觉的琴鸣到视觉的鸿鹄,最终升华为哲学层面的形影关系,完成由具象到抽象的审美飞跃"。这种递进结构,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艺术反衬,在明快的旋律中蕴含着深沉的思念。

点评

名家点评:

  • 沈约《宋书·乐志》:"《宛转歌》清丽婉转,情致缠绵,如清风吹拂,明月朗照,琴音袅袅,余韵悠长。"
  •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掩抑非千态,殷勤是一声',此言琴音虽变化万千,然其情意却始终如一,可谓深得乐理之妙。"
  • 钟嵘《诗品》:"'愿为双鸿鹄,比翼共翱翔','愿为形与影,出入恒相逐',此等诗句,直抒胸臆,真挚动人,可谓情诗之典范。"
  • 王夫之《姜斋诗话》:"《宛转歌》以浅近之语,写深挚之情,'此时望君君不来,此时思君君不顾',寻常语句,却道尽相思之苦。"
  • 王国维《人间词话》:"'歌宛转,宛转那能异栖宿',此句以宛转之歌,喻宛转之情,可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诗词赏析:

《宛转歌》以清丽婉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月下抚琴、思念情人的画面。诗中"风已清,月朗琴复鸣"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而"掩抑非千态,殷勤是一声"则写出了琴音的千变万化,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情厚意。

后两段以"歌宛转"起兴,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愿为双鸿鹄,比翼共翱翔"、"愿为形与影,出入恒相逐"等句,以生动的比喻,抒发了诗人渴望与爱人长相厮守的强烈愿望。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乐府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