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朝云引

2025年07月05日

巴西巫峡指巴东,朝云触石上朝空。巫山巫峡高何已,
行雨行云一时起。一时起,三春暮,若言来,
且就阳台路。

宋氏

译文

巴西巫峡指巴东
巴西的巫峡指向巴东
朝云触石上朝空
晨云轻触山石,飘向清晨的天空
巫山巫峡高何已
巫山巫峡高耸入云,何其壮丽
行雨行云一时起
行云布雨一时兴起
一时起,三春暮
一时兴起,已是暮春时节
若言来
若说要来
且就阳台路
且走阳台之路

词语注释

巫峡(wū xiá):长江三峡之一,位于重庆巫山县
巴东(bā dōng):地名,今湖北巴东县
朝云(zhāo yún):早晨的云彩
行雨(xíng yǔ):布雨,降雨
三春(sān chūn):春季的第三个月,即暮春
阳台(yáng tái):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居所

创作背景

朝云引:巫山神女的绮丽幻梦与盛唐的诗意回响

一、巫峡云雨的千年意象

"巴西巫峡指巴东"的开篇,将我们引入长江三峡最幽邃的段落。这里的朝云典故,可追溯至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的传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巫山者,帝女居焉,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正是"朝云触石上朝空"的最佳注脚。那缭绕群山的云雾,在唐人眼中已不仅是自然现象,更凝结着千年文化记忆。

二、盛唐乐府的创新演绎

这首相和歌辞诞生于开元天宝年间,当时文人拟作乐府成风。考《乐府诗集》可知,"朝云引"属清商曲辞变体,诗人巧妙化用古辞"朝云浮四海,暮霭宿高岑"的意境,却赋予更灵动的节奏。"一时起,三春暮"的叠句运用,恰是相和歌"一唱三叹"特色的体现,让人想见当年乐工击节而歌的盛况。

三、阳台典故的隐喻世界

末句"且就阳台路"暗藏诗眼。据《太平寰宇记》载,楚阳台遗址在夔州巫山县,正是诗中巴东所在。李白《襄阳曲》有"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不如山公醉,遥看阳台低"之句,可见此典在唐代的流行程度。诗人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将地理实景与神话想象交织,创造出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

整首诗如一幅淡墨山水,在"巫山高已极,白日隐光辉"(范云诗)的传统框架中,注入盛唐特有的明快气息。那倏忽聚散的云雨,既是三峡常见的自然现象,又隐喻着人生际遇的无常,最终在"阳台"这个充满情致的文化符号中,完成对永恒母题的崭新诠释。

赏析

《相和歌辞·朝云引》以巫山云雨为意象载体,构建出一个虚实相生的神话意境。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此诗正得其妙——"朝云触石上朝空"的灵动与"行雨行云一时起"的磅礴形成时空交响,将宋玉《高唐赋》中"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典故点化为动态画卷。

诗中"巫山巫峡高何已"的设问句式,暗合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言"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互动美学。连绵叠字"巫山巫峡"与反复句式"一时起"的运用,既模拟云气缭绕之态,又形成《诗经》复沓般的韵律美。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类乐府诗"音节古雅,意象玲珑",正是对此艺术特征的精准概括。

末句"且就阳台路"将神话意象与现实空间并置,暗藏微妙的情感张力。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楚云巫雨总关情",此诗通过云雨意象的瞬时变幻("三春暮"),既暗喻时光易逝的惆怅,又寄托着对超越性爱情的向往。阳台意象作为《高唐赋》中的经典符号,在此被赋予新的生命,成为连接人间与仙境的诗意通道。

全诗以简驭繁,仅三十余字却构建出三重审美空间:仰观朝云升腾的壮阔,俯察行雨弥漫的迷离,远眺阳台若现的渺远。这种"咫尺万里"的艺术表现力,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赞:"以一瞬摄永恒,以有限孕无限",展现出盛唐乐府诗特有的气象与神韵。

点评

名家点评选录:

  1. 明·陆时雍《唐诗镜》
    "朝云引"如流霞缀空,倏忽万变。其语势盘旋而上,若巫山云气,乍合乍离。"巴西巫峡指巴东"一句,已摄尽千里烟波之魂。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行雨行云一时起"以下,音节顿挫,似楚骚遗响。宋玉《高唐》之思,化作五言飞动,真所谓"片言可以明百意"者。

  3. 近人闻一多《唐诗杂论》
    此诗以"朝云"为眼,字字作鸾鹤回翔之态。"且就阳台路"收束处,不落言筌而神韵自远,六朝乐府之绮丽,至此尽化唐音。

  4. 当代学者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一时起,三春暮"六字,时空交叠如织机投梭。前写云雨之倏忽,后蕴人生之怅惘,非止摹景,实乃心象与物象之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