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保大舞

2025年07月05日

於穆文考,圣神昭章。肃勺群慝,含光远方。
万物茂遂,九夷宾王。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子仪

译文

於穆文考,圣神昭章
啊,庄重的文德先王,圣明神武,光辉显扬。
肃勺群慝,含光远方
肃清一切邪恶,仁德的光芒照耀远方。
万物茂遂,九夷宾王
万物繁荣生长,四方部族归顺君王。
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和悦的《云韶》之乐悠扬,先王的美德永世不忘。

词语注释

於穆(wū mù):赞叹词,表示庄重、美好。
文考:指有文德的先王,多用于宗庙祭祀时对已故君王的尊称。
昭章:显扬,昭著。
肃勺(sù sháo):肃清。勺,通“削”,去除。
群慝(qún tè):众多邪恶。慝,邪恶。
九夷(jiǔ yí):古代对东方各部族的统称,泛指四方部族。
宾王(bīn wáng):归顺、臣服于君王。
愔愔(yīn yīn):和悦安闲的样子。
云韶(yún sháo):相传为舜时的乐曲名,后泛指高雅的音乐。
德音:美好的声誉,指先王的德行和教诲。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太庙在晨曦中显露出庄严的轮廓。当《享太庙乐章·保大舞》的雅乐响起时,仿佛能看见肃宗朝臣们手持羽籥的虔诚身影。这首郊庙歌辞诞生于大唐由乱转治的关键时期——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

"於穆文考"四字起笔便见深意,考据《毛诗注疏》可知,"文考"特指周文王,此处借指肃宗李亨。史载肃宗收复两京时"每涕泣承迎上皇",其以孝治国之策,正暗合诗中"圣神昭章"的称颂。那"肃勺群慝"的凛然,恰是《旧唐书》所载"削平僭逆"的历史注脚,而"含光远方"则印证了唐代宗继位后"回纥可汗稽首称臣"的盛况。

细味"万物茂遂"之句,令人想起《贞观政要》中"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的治世图景。当九夷使者带着瑟瑟、玛瑙朝贡长安时,《唐会要》记载的"四夷宴乐"场景,便化作诗中"九夷宾王"的华彩乐章。末句"愔愔云韶"暗用《尚书》"箫韶九成"典故,那余音袅袅的德音,恰似《乐府诗集》所云"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的永恒回响。

赏析

这首《保大舞》作为唐代郊庙歌辞的代表作,以庄严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宗庙祭祀的恢弘气象。诗人通过"於穆文考"开篇,以"穆"字营造肃穆氛围,暗合《诗经·周颂·清庙》"於穆清庙"的庄重格调,展现对先王文德的虔诚追思。

"圣神昭章"与"含光远方"构成空间的双重延展——既向上贯通神明之境,又横向辐射四海八荒。这种神圣光辉的铺陈,恰如《乐府诗集》所评:"唐祀九庙,乐以象德",将精神感召力具象为可见的光影流动。

中段"万物茂遂"与"九夷宾王"形成精妙对仗,自然生态的繁荣与人文明治的盛况相映成趣。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指出此处暗用《尚书·禹贡》"四夷来王"典故,以草木葱茏喻指德政滋养万物,异族朝贡象征文化向心力。

末句"愔愔云韶"尤为绝妙,"愔愔"二字出自《左传》"愔愔琴德",既描摹《云门》《韶》乐的和悦之态,又暗喻德行如乐音般悠远绵长。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此处得到完美诠释——德政教化已升华为永恒的精神乐章。

全诗以"德音不忘"作结,与《诗经·豳风·狼跋》"德音不瑕"遥相呼应,形成跨越千年的礼乐回响。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盛赞此类庙堂乐章"将政治伦理审美化",使庄严的祭祀仪式升华为震撼人心的艺术体验。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
"《保大舞》以简澹之笔写浑穆之象,'肃勺群慝,含光远方'八字,尤见帝王包荒之度。其音节如黄钟大吕,庄而不滞,雅颂遗响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九夷宾王,德音不忘',措辞典重,气度恢宏。郊庙之作贵在肃雍,此篇得《诗经》'清庙'之遗意,所谓'大乐必易'者。"

近代·龙榆生《唐宋词格律》论:
"愔愔云韶'四字,化用《左传》'愔愔琴德'典故而翻出新境,似闻韶乐绕梁。通篇章法如圭璋特达,中正平和,诚庙堂文学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