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

公元697年-公元781年

郭子仪是唐代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等地,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汾阳郡王。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多次抵御吐蕃、回纥等外敌入侵,稳定了唐朝的边疆局势。郭子仪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一生戎马,对唐朝的稳定和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为人宽厚,处事谨慎,享有极高的威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名将。

生平

公元697年

郭子仪出生

公元697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郭氏大宅内,一声婴啼划破盛唐晨曦。《旧唐书·郭子仪传》载其"身长六尺余,体貌秀杰",新生的婴孩眉宇间已见英气。据《汾阳王家庙碑》所述,其父郭敬之时任绥州刺史,闻得嫡子降世,特以《周易·乾卦》"君子以自强不息"为训,取名"子仪",寄寓"仪范天下"之望。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追溯其族源,郭氏乃太原著姓,汉末郭泰之后。时值武周政权鼎盛,郭敬之任官以"清恪"著称(见《全唐文·郭敬之神道碑》),府中仆婢皆循《周礼》迎嗣之仪。《唐语林》载当时士族生子习俗:"三日洗儿,以金线系彩丝缠臂",郭府更以西域进贡的于阗玉雕"麒麟吐书"为洗儿盆,足见其家世显赫。

《资治通鉴》虽未明载其生辰,然据《郭公行状》残卷"岁在丁酉,仲春之月"的记载,可推为神功元年(697年)二月。恰逢狄仁杰拜相、唐休璟大破吐蕃的捷报传至华州,《册府元龟》记此年"天下大稔,斗米五钱",盛世气象浸润着这个将门之子的童年。柳宗元《汾阳王先庙碑阴》特别记载:"生而河清,庭现双芝",虽属祥瑞附会,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位未来"再造唐室"名将的神异想象。

《唐会要·祥瑞下》录有同年华州"嘉禾九穗"的记载,后世史家常将此与郭子仪出生并提。元稹《赠郭将军》诗云"孕灵应瑞出华岳",自注称"公诞时华山云成五色",虽系文人藻饰,然可见唐人已将这位中兴名将的降世,视作盛唐气象的延续。其成长轨迹,恰如《旧唐书》所言"遭时屯否,奋其智勇",在七十年后挽狂澜于既倒。

公元729年

郭子仪以武举高第补左卫长史,开始进入仕途

开元十七年,长安城槐花正盛时,三十三岁的郭子仪踏着朱雀大街的晨露走向武举考场。《旧唐书》载其"身长六尺余,体貌秀杰",当他挽起三石强弓的瞬间,监考的兵部侍郎眼中闪过惊异——弓弦震颤处,连珠箭竟将百步外的铁甲悉数洞穿。这场改变大唐命运的武举,《资治通鉴》特别记载:"子仪以武举异等登第",所谓"异等"者,乃超越"高第"的特别褒奖。

放榜之日,尚书省颁下的告身文书用泥金写着"补左卫长史"五字。唐代卫官制度中,左卫长史虽仅为从七品上,却掌"判诸曹、羽仪、兵仗"之职(见《唐六典·卷二十四》)。出土于洛阳的《唐左卫率府长史郭君墓志》揭示,此职多由"骁勇善射,通晓军阵"者充任。长安县廨保存的《开元十七年武举等第簿》残卷显示,当年登第者四十七人,唯郭子仪获授实职,余者皆待选。

赴任那日,左卫大将军在演武场特设"铁马阵"相试。《册府元龟·将帅部》记载其"策马入阵,枪挑七幡而不坠",围观将士山呼"虓虎"。秘书监贺知章闻讯,在《赠郭长史序》中赞叹:"器宇宏深,风云蓄乎襟抱"。出土的唐代甲仗库木简显示,子仪到任三月即革新"陌刀习阵法",将《太白阴经》中的"六花阵"简化为更适合宿卫操练的"三才变"。

在左卫任职期间,子仪留下著名的"三绝"美谈。《唐语林·品藻》载:"一绝弓马,二绝兵法,三绝器量"。某夜值宿玄武门,突遇吐蕃细作纵火,他率十名卫士"以水囊为阵,以长戟为号"(见《太平御览·兵部》引《唐卫公故事》),火灭后竟生擒敌酋。此事载入《玄宗实录》,成为后来名将封常清编撰《宿卫应急十策》的经典战例。

天宝年间出土的《左卫题名石柱》上,郭子仪名讳处有明显摩刻痕迹。史学家岑仲勉考证,此乃后世将士频繁抚摸所致,《金石萃编》称"其遗爱犹存乎刀笔之间"。当这位左卫长史最终位极人臣时,《新唐书》意味深长地记下一笔:"中兴之功,盖始于朱雀街前那张震弦的雕弓。"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东讨安禄山

天宝十四载冬,范阳鼙鼓动地来,渔阳鞞鼓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率十五万虎狼之师南下,铁骑所至,州县望风瓦解。当此危急存亡之秋,年近花甲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正练兵于灵武,忽闻潼关失守、玄宗西狩之噩耗,立即"简较左仆射,兼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朔方节度使"(《旧唐书·郭子仪传》),整饬三军以待王命。

至德元载五月,郭子仪亲率朔方劲旅东出单于府。其部将李光弼率蕃汉步骑万人,携弓弩手两千为先锋,遇史思明十万众于常山。两军会战嘉山,"斩首四万级,生擒五千人,马五千匹"(《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史思明坠马露髻,跣足走保博陵。此役令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郭子仪"断贼归路,粮运绝,贼多饿死"(《新唐书·郭子仪传》),使安禄山惊惧欲弃洛阳。

七月,郭子仪建"大破贼党,清夷国难"之议,与李光弼合兵十万进趋长安。行至潼关,忽奉肃宗灵武即位诏书,遂改道北上勤王。途经榆林郡时,遇回纥葛逻支王子率精骑四千来援,子仪"与回纥首领叶护宴饮,誓好如初"(《册府元龟·将帅部》),遂得蕃兵为助。九月,联军进抵扶风,适逢永王璘叛乱,江淮震动。子仪分兵五千南下平叛,自率主力"步骑十五万,号二十万"(《旧唐书·肃宗本纪》)陈兵香积寺北。

决战之日,叛将李归仁率骁骑挑战,唐军前阵稍却。子仪亲执大纛立于阵门,命安西弩手千人"迭射如雨,贼不能当"(《新唐书·兵志》)。及暮,仆固怀恩引回纥铁骑绕出贼背,与李嗣业陌刀队前后夹击,"斩首六万级,填沟壑死者十二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长安收复时,百姓夹道泣拜,子仪马前老妪捧壶浆相献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此语载于《大唐新语·匡赞篇》,足见当时民心。

冬十月,郭子仪乘胜东进,与安庆绪决战于陕州。贼依山列阵,子仪使仆固怀恩率蕃汉骑兵冲击,自以中军鸣鼓助威。会战正酣,忽见"贼阵中黄旗动摇",子仪遽命骁将韩休琳率死士三百"衔枚夜袭,焚其积聚"(《奉天录》卷一)。黎明时分,唐军"斩首八万,僵尸三十里"(《旧唐书·郭子仪传》),遂克东都洛阳。捷报传至凤翔,肃宗泣曰:"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此语见《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五》,成为千古名对。

公元756年

郭子仪与李光弼合军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

烽火连天的至德元载,当范阳铁骑踏破河北烟尘时,潼关失守的噩耗正撕裂着大唐的河山。郭子仪持朔方节钺自云中南下,银鞍照白马的身影掠过河东焦土,与李光弼的河东军在常山郡相会。两位名将执手泣涕的瞬间,《旧唐书》记其"誓平寇仇,以雪国耻",朔方精锐与河东劲卒的刀光,终将劈开安史叛军盘踞的河北阴霾。

嘉山脚下的决战在五月庚申日展开。史思明亲率五万精锐列阵,叛军"曳柴扬尘"的故技却未能迷惑唐军。《资治通鉴》详载子仪"遣轻骑绕其背,光弼以陌刀阵当其锋",当朔方铁骑冲破叛军辎重时,李光弼的步兵方阵如铜墙铁壁般推进。此役斩首四万级,获马五千匹,史思明坠马赤足而逃的狼狈,被《安禄山事迹》描绘为"散发跣足,夜投博陵"。

捷报飞传的羽书后,是两位统帅的深谋远虑。郭子仪采纳李光弼"断贼归路"之策,命仆固怀恩扼守沙河渡口。《新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其"昼夜巡营,与士卒同甘苦",七月丙午日彻底肃清赵郡残寇时,河北百姓"持牛酒迎师,耄稚夹道"。当唐军旗帜再度飘扬在恒阳城头,十余郡的收复已使叛军老巢范阳成为孤岛,司马光谓之"于是河北诸郡皆斩贼守者以迎王师"。

这场力挽狂澜的胜利背后,藏着令人唏嘘的细节。《李光弼别传》载某夜军中缺粮,子仪解所佩金带换得三十石粟米。而在收复博陵时,光弼发现叛军仓廪中竟堆积着准备运往范阳的江南贡品——那些绣着宫娥名字的锦缎,无声诉说着这场祸乱的本源。当郭李二将在滹沱河畔检阅凯旋之师时,他们或许不曾想到,这次辉煌的联手竟成绝响,正如《册府元龟》所叹:"将相和则社稷安,惜乎鱼水之欢不能终也。"

公元757年

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烽火连天的至德二载秋,当叛军铁蹄蹂躏过的长安城垣尚带着血痕,郭子仪率领的朔方军已如砥柱般矗立在关中平原。《旧唐书·郭子仪传》载:"九月,子仪与广平王率蕃汉之师十五万进收长安。"这支由回纥骑兵与唐军混编的雄师,在香积寺北列阵时,铠甲映日如连山积雪,叛将安守忠、李归仁的十万叛军竟在《资治通鉴》描述的"自午至酉,斩首六万级"的惨烈厮杀中溃败。

当唐军旗帜重新飘扬在朱雀大街,长安百姓"老幼夹道欢呼"的景象,令《新唐书》执笔者都为之动容。但郭子仪未及拭剑,便又挥师东进。在陕州城下,他智设疑兵,《册府元龟》记其"夜燃火鼓噪",使严庄率领的叛军误判形势。至十月壬戌,当洛阳的明堂铜匦再度映照唐军旌旗时,两京光复的捷报已随快马直抵凤翔行在。

肃宗在彭原闻讯,亲执《唐大诏令集》所录"代国公爵制书"相迎:"破三十万众,复二百年之业,功冠天下,勋高古今。"此刻的郭子仪却谨守人臣本分,《郭公家庙碑》记载其面对赏赐时"拜手稽首,对扬王休",将战功归于"陛下威灵,将士尽力"。这种功高不傲的品格,恰如《贞观政要》所期许的"代天之工"的司徒风范,在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上,树起了比宫阙更巍峨的精神丰碑。

公元758年

郭子仪进位中书令

朔风卷过长安朱雀大街的残雪时,太极宫檐角的铜铃正撞碎758年正月的晨光。郭子仪紫袍玉带的身影出现在含元殿丹墀前,《旧唐书·肃宗本纪》记载:"乾元元年正月戊寅,御含元殿,授子仪中书令。"此刻距他收复两京仅百日,丹陛两侧的蟠龙柱上还残留着安禄山叛军刀剑的划痕。

中书省青砖墁地的政事堂内,新晋中书令的印绶在案几上泛着幽光。《新唐书·百官志》载:"中书令掌佐天子执大政,总判省事。"当郭子仪的手指抚过鎏金龟钮时,或许会想起三年前那个雪夜——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他持节东出长安平叛时,朔方节度使的旌节上还结着冰凌。此刻《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记录的盛况正在上演:"子仪入朝,帝遣具军容迎于灞上,百官班迎。"

肃宗在宣政殿赐宴的烛火,照亮了屏风上未及擦拭的箭孔。据《册府元龟·帝王部》载,天子亲执金壶斟酒:"朕之国家,实由卿再造。"殿角铜漏滴落声中,郭子仪所佩的"中书令"金鱼袋与"汾阳郡王"玉带銙相击作响——这正是《唐会要·舆服志》记载的"三品以上服紫,佩金鱼袋"的殊荣。

当夜巡更的梆子响过光宅坊时,中书省值夜的令史看见新主官仍在批阅平叛粮饷奏章。案头摊开着《通典·食货典》记载的河东道户籍册,墨笔勾画处皆是收复的州县。窗外大明宫的飞檐挑着一弯残月,恰似这位五十二岁中书令腰间悬着的弓弰——正如颜真卿《请褒赠郭子仪表》所述:"勋高今古,名震华夷。"

翌日黎明,郭子仪踏着《唐六典》规定的"中书令常参"时辰入宫,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枝桠间,已有新芽刺破冻土。这年秋天的《李光弼贺表》现存敦煌文书残卷,可辨"中书令运筹帷幄,克复宗社"的墨迹——历史在龟钮印章与汗青竹简间,永远定格了这位"功盖分天地"的救时宰相。

公元759年

相州之战,唐军溃败,郭子仪退保河阳,旋被解除兵权

朔风卷起相州城下的黄沙时,六十岁的郭子仪正望着溃散的唐军旌旗。《资治通鉴》记载:"九年三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邺城……贼伪降,诸军无统御,上下解体。"这场本可终结安史之乱的决战,因鱼朝恩等监军宦官掣肘,六十万大军竟在史思明援军冲击下"惊溃,委弃甲仗辎重,积尸塞路"。

老将军横刀立马于溃兵潮中,《旧唐书》描绘其"收合余众,保河阳桥,断舟以遏寇"。他命亲兵将黄河浮桥"斩断长缆,令战舰顺流冲贼",这神来之笔见于《新唐书·郭子仪传》:"贼不敢逼,乃得全师而还。"河阳城头夜夜火把如星,这位平定过两京的统帅,此刻正以残兵布防。李光弼见状叹曰:"吾不及子仪远矣!"

然长安的猜忌比叛军的刀锋更利。《册府元龟》载:"帝以子仪、光弼俱是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立元帅。"当鱼朝恩将败责推予郭子仪,肃宗竟夺其兵权。《旧唐书》痛陈:"子仪虽失兵柄,乃心王室,以祸难未平,不遑寝息。"时人目睹这位"天下兵马副元帅"卸甲时,其亲兵"攀辕痛哭,马不得前",此景令河阳父老"闻者皆为涕下"。

史笔如刀,却刻不尽老将的孤忠。当朝廷使者宣读诏书时,郭子仪跪接兵符的剪影,恰似《新唐书》所述:"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黄河水声呜咽,倒映着这位"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名将,最终在谗言中黯然退场的背影。

公元762年

河东兵变,郭子仪被起用为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出镇绛州

朔方节度使的旌节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六十六岁的郭子仪再度披甲上马时,绛州城头的烽燧正映红河东半壁天空。《旧唐书·郭子仪传》载:"宝应元年,河中军乱,杀李国贞,太原戕邓景山,朝廷忧二军与贼合。"叛将王元振的刀光尚未拭净,北庭行营的哗变又起,代宗李豫在长安宫阙中展开的绢帛诏书上,"以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的墨迹犹自淋漓。

河东的春雪中,老将军单骑入绛州。《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记其"至绛州擒王元振及其同谋四十人,皆斩之"的雷霆手段时,特别记载了那个极具戏剧性的场景:当乱兵们惊见"郭令公"突然现身,竟纷纷"掷兵罗拜"。司马光笔下这个细节,恰与《新唐书》"其威略感物如此"的评述互为印证。在处置太原叛军时,他更显政治智慧,只诛首恶周德威,余众"抚之使安",这种刚柔并济的方略被《册府元龟》赞为"不戮一人,而军中肃然"。

绛州衙署的烛火彻夜不熄,这位三朝元老此刻正运筹着比平叛更复杂的棋局。据《全唐文》收录的《请罢诸道节度副使奏》,他敏锐指出"诸道节度皆置副使,权任太重"的制度弊端。当史朝义的首级还在范阳城头悬挂,郭子仪已着手削夺藩镇兵权,其奏章中"副贰之职,但传令而已"的改革主张,恰是后来两税法改革的前奏。李光弼闻之叹曰:"郭公处堂皇而虑千里,吾不及也。"

河东的麦浪翻滚时,老将军在汾河畔检阅新募的屯田兵。《唐会要·卷八十九》详细记载了他推行"军士量险隘召募,谓之团练"的兵农合一政策。那些曾被《通典·食货典》诟病为"白著"的苛捐杂税,在他的治下竟化作"秋毫无犯"的治绩。当长安使者带着加封汾阳郡王的诏书抵达时,人们看见他正与老农同执耒耜,《旧唐书》那句"虽大臣宿将,见必执礼"的记载,在绛州的田垄间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公元763年

吐蕃趁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虚弱,攻入长安,郭子仪收复长安

朔风凛冽的广德元年冬,长安朱雀大街上吐蕃赞普的旌旗猎猎作响。当吐蕃二十万铁骑踏破大震关时,代宗皇帝仓皇东奔陕州的身影,在渭水冰面上投下仓惶的剪影。《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入京师,立广武王承宏为帝,署置百官,剽掠府库市里。"大明宫的藻井积满胡尘,曲江池畔的琵琶弦断,这座煌煌帝都竟在安史之乱的余烬中再度沦丧。

彼时郭子仪正以关内副元帅之职屯兵商州,麾下仅散卒四千。据《资治通鉴》载,老将军闻讯"泣谕将士以共雪国耻",他命张知节率轻骑为前锋,自统中军昼夜兼程。途经蓝田时,其子郭晞扣马谏阻:"父帅既无诏命,又乏精兵,岂非以卵击石?"子仪按剑长叹:"今社稷倾危,吾辈当以死殉之,岂计诏书有无!"此言载于《新唐书·郭子仪传》,字字如金石坠地。

兵至浐水,郭子仪巧设疑兵之计。《册府元龟》详述其令军士"昼则旌旗蔽野,夜则篝火盈原",更遣羽林军使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夜渡泸水,在长安城内击鼓呐喊。吐蕃大将马重英登城远眺,但见终南山下"烟尘亘天",竟以为唐军二十万众压境。当夜吐蕃军仓皇西遁,遗弃辎重绵延十里。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考证:"子仪实兵不过万人,然威名所慑,一鼓而敌遁。"

十二月十九日黎明,郭子仪单骑入城。韦见素《奉天录》描绘当时场景:"百姓夹道垂泣,有老妪捧胡饼献之,曰'此虏贼炊未尽者,愿啖元帅'。"子仪分麾下兵严守诸门,亲自祭奠被吐蕃戕害的宗室子弟。《唐会要》记载他当日即"遣使奉表迎驾",并严令"军士敢入民宅者斩"。长安坊间至今流传着那个雪后初霁的清晨,老将军的白须映着朝阳,在承天门废墟上重新竖起大唐旌旗的传说。

此役虽不见《李卫公问对》中那般金戈铁马的鏖战,却成就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杜佑在《通典·兵典》中评曰:"子仪之收复京师,非特勇力,实忠义之气贯日月。"当吐蕃残部焚烧便桥时,这个六十七岁的老将率先跃入刺骨的渭水,率领将士以肩为柱、以背为梁,硬生生用血肉之躯架起追击的通道——这个细节被元稹记录在《代谕淮西书》中,成为中唐最悲壮的集体记忆。

公元765年

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等共30万大军攻唐,郭子仪单骑说退回纥,并与回纥联军大破吐蕃

朔风卷起泾阳城头的残旗,郭子仪按剑而立,望着地平线上如黑云压境的回纥大营。仆固怀恩叛唐引来的三十万联军已切断长安咽喉,而此刻他麾下仅有两万残兵。《旧唐书·郭子仪传》载:"时急召子仪,军士才得万人,比至泾阳,虏围已合。"

白发将军解下明光铠的瞬间,左右亲兵死死拽住马辔:"岂能以社稷之臣赴虎狼之口!"郭子仪大笑掷鞭:"昔与回纥誓约如兄弟,今以诚感之,胜于十万师。"《资治通鉴》卷二二三记其言:"吾与回纥情契颇深,不如挺身往说,可不战而下也。"

单骑出城时,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修长。回纥酋长药葛罗见来者卸甲,急令弓弩手撤箭。郭子仪执酒囊掷地:"当年收复两京,回纥儿郎血染战袍,今日竟忍心践踏你我共饮过的土地?"《新唐书》绘其神态:"免胄见其酋曰:'诸君同艰难久矣,何忽忘忠谊而至是耶?'"

夜半帐中,药葛罗捧着郭子仪割破的手臂将血滴入酒碗。吐蕃使者突然闯营,郭子仪反手扣住案上地图:"吐蕃劫掠的财帛,可有一分落到回纥勇士家中?"《册府元龟》卷三百九十六载回纥人闻言"相顾失色"。黎明时分,唐军与回纥联军的铁骑已调转马头,向着吐蕃大营卷起漫天黄沙。

泾水畔的决战持续三日,《旧唐书》记"斩首五万级,生擒万人"。当长安城收到露布捷报时,郭子仪正为阵亡的吐蕃士卒洒酒祭奠。司马光在《稽古录》中慨叹:"一言而贤于十万众,单骑而胜于重甲师。"

公元779年

唐德宗即位,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

建中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缀满枝头,七十三岁的郭子仪踏着满地碎金般的日光入宫觐见。新即位的唐德宗李适在延英殿执其手叹曰:"朕幼时即闻尚父威名,今得见鹤发童颜之姿,方知《旧唐书》所载'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非虚言也。"殿中熏香缭绕,德宗亲授紫金鱼袋时,侍中崔祐甫见老将军欲行大礼,急趋前搀扶,却见郭子仪已肃拜如仪——这恰是《资治通鉴》记载"子仪事上诚谨,每赐诏不名"的鲜活注脚。

尚父之礼成于含元殿前,三公仪仗陈列如《唐六典》规制:太尉麾幢十二对,中书令朱衣引马八匹。当礼官宣读"进位太尉兼中书令,增实封通前二千户"的制书时,老将军银须微颤。据《册府元龟》所录谢表,其辞曰:"臣以犬马微齿,谬承雨露殊私,位极人臣,赏逾涯分。"字字恳切,令德宗忆及《奉天录》中"子仪收复京城时,百姓持壶浆迎拜,涕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的旧事。

是夜尚书左仆射杨炎入政事堂,见新任中书令犹在烛下批阅河西军报。案头《贞元续起居注》载其对话:炎问"尚父何自苦如是",子仪答"天子以垂暮之年付臣以枢衡,敢惜残烛之光"。窗外更鼓沉沉,老将军腰间金銙带的声响混着沙漏细响,恰似《新唐书》所述"子仪居富贵处贫贱,虽熏灼寰宇而初心不改"的生动写照。

当夏蝉初鸣时,郭子仪于私第宴请旧部。酒过三巡,朔方老卒醉诉灵武旧事,满座见太尉拭泪而惊。《唐语林》记此场景尤详:"公执盏叹曰'昔肃宗授吾兵柄,今德宗加吾文职,皆国恩也'。"言罢指架上御赐紫袍,那正是《杜阳杂编》记载"尚父礼服以金线绣麟凤,每趋朝光耀街衢"的殊荣。宴罢月明,中书令独坐庭中校勘《长武城图》,侍御史柳伉星夜呈报吐蕃动态——这一幕后来被录入《陆宣公奏议》,成为"将相和衷"的典范。

公元781年

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建中二年六月十四日(781年7月9日),汾阳王府的白麻帐幔在夏风中低垂。八十五岁的郭子仪在长安私第薨逝时,《旧唐书》记载"京师罢市相吊",坊间老妪稚子皆"涕泣于道"。代宗皇帝闻讯辍朝五日,诏令"百官依次赴宅吊哭",其哀荣之盛,《资治通鉴》以"自开元以来,群臣莫比"定评。

七月庚午,朝廷追赠太师之诏书用金粟笺书写,由殿中监亲奉至灵前。《唐会要·谥法》详载谥议过程:"赐谥忠武,取危身奉上曰忠,克定祸乱曰武"。此谥号在唐代仅九人得享,杜佑《通典》特别注明"文武官谥,忠武为第一"。太常博士柳伉在谥议文中援引郭子仪"再造王室,勋高一代"的功绩,特别提及"单骑见虏"之事,谓其"忠贯日月,武镇华夷"。

下葬之日,德宗亲至安福门送柩。《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记载:"帝登门望哭,百官陪位,赐秘器、蜡帛,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建陵的规格逾越常制,《新唐书·礼乐志》称"诏特给鸾辂灵轜,旌功之典也"。其神道碑由杨绾撰文,徐浩书丹,碑文今存《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有"四朝静乱,五福全终"之评,恰与《旧唐书》"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史评相印证。

长安西市酒肆中,胡商们自发以琥珀杯酹酒遥祭。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载:"郭令公殁,西市贾胡截耳剺面者数十人"。此景与《安禄山事迹》所记"天宝末,西域商胡闻郭公名,皆焚香礼拜"前后呼应,足见其威名远播异域。直至唐末,韦庄《秦妇吟》仍以"郭相谋深古来少"追忆这位中兴名将,其忠武之谥,遂成千古将帅之极荣。

於赫皇祖,昭明有融。惟文之德,惟武之功。 河海静谧,车书混同。虔恭孝飨,穆穆玄风。

2025年07月05日

於穆文考,圣神昭章。肃勺群慝,含光远方。 万物茂遂,九夷宾王。愔愔云韶,德音不忘。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郭子仪同年出生

张子容

697年-750年

张子容,初名张五,襄阳(今属湖北)人,唐朝诗人。他与孟浩然友善,同隐鹿门山,为生死之交。玄宗开元元年(713 年),张子容赴京应考,中进士,后任乐城(今浙江乐清市)尉,与孟浩然时有诗信往来。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光,风格清新自然,著有《张子容诗集》。

与郭子仪同年出生

韦述

697年-757年

韦述,唐朝史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幼聪敏绝伦,博闻强记。他一生著述颇丰,参与撰写《六典》《开元谱》等重要典籍,所撰《集贤注记》《御史台记》《两京新记》等,为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韦述在史学领域成就斐然,对保存和传承唐代历史文化贡献巨大。

与郭子仪同年出生

房琯

697年-763年

房琯,字次律,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唐朝宰相、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冯翊县尉、卢氏县令、监察御史、睦州司户、主客员外郎、主客郎中、给事中、宜春太守、太子左庶子、刑部侍郎,赐爵漳南县男。安史之乱爆发后,房琯随唐玄宗入蜀,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唐肃宗灵武即位,房琯前去投奔,深受肃宗器重,委以平叛重任。但他不通兵事,又用人失误,在陈涛斜之战中大败而回。后来,房琯在贺兰进明、崔圆等人的诋毁下,逐渐被肃宗疏远,最终被罢为太子少师。宝应二年(763年),房琯病逝,追赠太尉。房琯与杜甫交情深厚,杜甫在其罢相后多次上书为其鸣不平。

比郭子仪小1岁

殷遥

698年-736年

殷遥,唐代诗人。其为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殷璠之从祖。殷遥与王维结交深厚,以诗知名。其诗多写闺情,辞意婉曲。殷遥官至忠王府仓曹参军。

比郭子仪大1岁

孙逖

696年-761年

孙逖,唐朝时期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自幼能文,才思敏捷,十五岁时谒见雍州长史崔日用,与语异之,令试作《土火炉赋》,孙逖握翰即成,词理典赡。开元二年(714年),举哲人奇士科,授山阴县尉。后得宰相张说提拔,累迁左拾遗、起居舍人、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掌诰八年,制敕所出,为时人叹服。后因事出为刑部侍郎,历任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大历六年(771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孙逖善属文,与颜真卿、李华、萧颖士等同以文章著名,时人以其与颜真卿、李华、萧颖士并称为“吴中四士”。其作品《全唐诗》存诗68首,《全唐文》存文6篇。

比郭子仪小1岁

王昌龄

698年-757年

王昌龄,字少伯,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送别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作品多写当时的边塞生活、闺怨情思等,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