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广运舞

2025年07月05日

於赫皇祖,昭明有融。惟文之德,惟武之功。
河海静谧,车书混同。虔恭孝飨,穆穆玄风。

子仪

译文

於赫皇祖,昭明有融
啊,显赫的皇祖,光明而长久。
惟文之德,惟武之功
您有文治的德行,也有武功的成就。
河海静谧,车书混同
河海安宁,天下统一。
虔恭孝飨,穆穆玄风
我们虔诚献祭,庄严肃穆,传承您的遗风。

词语注释

於赫(wū hè):叹词,表示赞叹。
昭明(zhāo míng):光明,显著。
有融(yǒu róng):长久,绵延不绝。
静谧(jìng mì):安静,安宁。
车书混同(chē shū hùn tóng):指天下统一,车同轨,书同文。
虔恭(qián gōng):虔诚恭敬。
孝飨(xiào xiǎng):祭祀祖先。
穆穆(mù mù):庄严肃穆的样子。
玄风(xuán fēng):指祖先的遗风。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长安宫阙被晚霞染成金红,太庙的檐角在余晖中勾勒出庄严的剪影。当《享太庙乐章·广运舞》的钟磬声穿透殿宇,我们得以窥见大唐开元盛世的气象——这组郊庙雅乐诞生于唐玄宗重整礼乐的历史语境中,承载着"河海静谧,车书混同"的政治理想。

史载玄宗即位后命张说改制雅乐,将原本九章的太庙祭仪扩充为十二乐章体系。《广运舞》作为其中武舞篇章,其"惟武之功"的雄浑词句暗合《旧唐书·音乐志》所载"文以昭德,武以象功"的礼制传统。舞名取《尚书》"广运四方"之意,与诗中"车书混同"形成互文,折射出天宝年间"万国笙歌醉太平"的帝国图景。

细读"虔恭孝飨,穆穆玄风"的结句,可见玄宗时期将孝道伦理升华为国家仪轨的意图。杜佑《通典》记载太庙乐舞需"进退俯仰,象文武行列",而诗中"昭明有融"的皇祖形象,恰是《开元礼》中"以乐配礼,以舞象德"理论的诗意呈现。当编钟奏响最后一个音符,我们听见的不仅是盛唐的金石之音,更是一个时代用韵律铸就的政治宣言。

赏析

这首《广运舞》以宏阔的笔触勾勒出唐代宗庙祭祀的庄严气象,通过"皇祖""玄风"等核心意象,构建起贯通天人的神圣叙事空间。学者霍松林在《唐代乐舞诗析论》中指出:"'昭明有融'四字如鎏金浮雕,既具青铜器铭文的质感,又含《诗经·大雅》'昭明有融,高朗令终'的遗传密码"。

诗歌前联采用鼎足对仗,"文德"与"武功"的并置,暗合《左传》"止戈为武"的治国智慧。台湾学者罗联添在《唐代文学论集》中特别激赏"河海静谧"的意象经营:"以自然界的永恒宁静喻政治一统,较之《礼记》'四海困穷'的训诫,更显盛世气度"。这种将自然秩序与人文政教相互映射的手法,正是唐代祭祀文学"仰观天文,俯察人文"的典型体现。

末联"虔恭孝飨"二句,钱志熙在《唐诗近体源流》中解析为:"'穆穆'语本《尚书·尧典》,而'玄风'则化用《老子》'同谓之玄',儒道思想在宗庙仪典中达成奇妙和解"。这种思想融合现象,恰如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所言:"唐代的祭祀乐章实为意识形态的微缩景观"。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敬畏—颂美—皈依"的三重递进。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在《唐代的祭祀与诗》中注意到:"'於赫'的感叹式起兴,与结尾'玄风'的玄远意境,构成从具象祭祀到抽象哲思的情感升华"。这种情感结构深刻体现了《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创作范式,又在青铜器铭文的庄重风格中,注入了唐诗特有的流动气韵。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篇曰:
    "《广运舞》词气宏丽,如黄钟大吕之鸣,'河海静谧,车书混同'八字,尽显大唐一统之象。其辞简而义深,庙堂雅音之典范也。"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虔恭孝飨,穆穆玄风』二句,肃雍之气溢于言表。郊庙歌辞贵在庄而不板,此作得之。以武勛文德并提,尤见祖宗开国之隆。"

  3. **近代·龙榆生《唐宋乐府研究》**论:
    "郭子仪此章,虽为祭祀乐章,而骨力遒劲。『昭明有融』四字,化用《诗经》而气象更新,足见盛唐文人熔铸经典之巧思。"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其意境:
    "『惟文之德,惟武之功』对仗中见流动,刚柔相济。通篇如金声玉振,既合祭祀之诚,复具史诗之壮,诚郊庙歌辞中『温柔敦厚』之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