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关山月

2025年07月05日

凄凄还切切,戍客多离别。何处最伤心,关山见秋月。
关月竟如何,由来远近过。始经玄兔塞,终绕白狼河。
忽忆秦楼妇,流光应共有。已得并蛾眉,还知揽纤手。
去岁照同行,比翼复连形。今宵照独立,顾影自茕茕。
馀晖渐西落,夜夜看如昨。借问映旌旗,何如鉴帷幕。
拂晓朔风悲,蓬惊雁不飞。几时征戍罢,还向月中归。

佐辅

译文

凄凄还切切,戍客多离别。
凄凉又哀切,戍边的将士多离别。
何处最伤心,关山见秋月。
何处最令人心碎?是关山上的秋月。
关月竟如何,由来远近过。
关山的月究竟怎样?它自古照耀远近。
始经玄兔塞,终绕白狼河。
起初经过玄兔塞,最终环绕白狼河。
忽忆秦楼妇,流光应共有。
忽然想起家中妻子,月光应也照着她。
已得并蛾眉,还知揽纤手。
曾与她共赏蛾眉月,还记得牵她纤手。
去岁照同行,比翼复连形。
去年月光照着并肩,如比翼鸟形影不离。
今宵照独立,顾影自茕茕。
今夜月光照着孤独,顾影自怜形单影只。
馀晖渐西落,夜夜看如昨。
月光渐渐西沉,夜夜看来如旧。
借问映旌旗,何如鉴帷幕。
试问映照旌旗的月光,怎比得上照亮帷帐的温柔。
拂晓朔风悲,蓬惊雁不飞。
黎明北风悲鸣,蓬草惊颤雁不南飞。
几时征戍罢,还向月中归。
何时征战结束,才能踏着月光归家?

词语注释

玄兔塞:指北方边塞,玄兔即黑兔,代指北方。
白狼河:北方河流名,在今辽宁境内。
茕茕(qióng qióng):孤独无依的样子。
旌旗(jīng qí):旗帜的总称。
帷幕:帐幕,此处指家中的帷帐。
朔风:北风。

创作背景

横吹曲辞·关山月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边塞悲歌

《关山月》作为汉乐府横吹曲辞旧题,诞生于南北朝烽火连天的特殊历史语境。北魏时期"鼓角横吹"的军乐传统(《乐府诗集》卷二十一载),为这道承载戍边血泪的曲调奠定了苍凉基调。当梁元帝萧绎提笔创作时,南朝文人借古题抒今情的风尚正盛,而"关山"意象自汉代《横吹曲》起便成为征人望月思乡的原型符号。

时空交织的艺术重构

诗中"玄兔塞"(辽东古塞)、"白狼河"(辽宁大凌河)的地理意象,暗合北魏与柔然在阴山一带的拉锯战史。梁元帝以虚拟的远征路线,将汉代边塞、北朝疆域与南朝文人的想象空间熔铸一体——正如"秋月"这一核心意象,既是对《诗经·小雅》"昔我往矣"的遥远回应,亦与同时代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形成跨时空的唱和。

闺怨与戍苦的双重变奏

"秦楼妇"与"顾影茕茕"的对照描写,折射出南北朝时期"战伐频仍,伉俪分离"的社会现实(《南史·循吏传序》)。诗人巧妙运用"流光共有"的月光媒介,使征夫思妇的视线在时空中交汇:去年"比翼连形"的温暖记忆,在今夜如霜的月光中化作"蓬惊雁不飞"的凄楚隐喻,这种情感张力正是对当时"百姓流离,转死沟壑"(《梁书·武帝纪》)的间接控诉。

月落归期的终极叩问

结尾"几时征戍罢"的追问,与汉代《古歌》"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形成跨越四百年的呼应。当"朔风悲"吹动旌旗,南朝文人通过乐府旧题构建的边塞想象,最终在"还向月中归"的虚幻承诺里,完成了对和平最诗意的祈求——这轮照耀过汉家营垒、北魏长城与南朝书案的秋月,终成为所有乱世离人永恒的精神原乡。

赏析

《横吹曲辞·关山月》以边塞戍客的视角,通过"关山秋月"这一核心意象,构建起时空交错的抒情场域。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此诗正以月为媒,将塞外苦寒与闺中柔情熔铸一体——"始经玄兔塞,终绕白狼河"的月光轨迹,暗合《乐府解题》所谓"关山月,伤离别也"的母题传统。

诗中情感呈现三重递进:首段"凄凄切切"直抒离殇,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十字已摄全篇之魂";中段"秦楼妇"与"并蛾眉"的温馨回忆,恰如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所指"以乐景写哀,其哀倍增";末段"今宵照独立"化用曹植"顾影自茕茕"句,明代钟惺《古诗归》赞此手法"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朔风惊雁"的意象群尤见匠心。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考据此类边塞意象"多取胡地风物",而本诗更赋予动态张力:蓬草翻飞与雁阵惊散的画面,暗喻戍卒"征戍罢"的渴望。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这种"以物象的破碎反衬情感的完整"的表现方式。

结句"还向月中归"蕴含多重解读空间。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认为此等结法"如乘月返真,神光离合",当代学者叶嘉莹则解析为"对团圆意象的终极追寻"。月光在此既是现实的见证者,又是理想的象征体,完美诠释了《文心雕龙》"物色尽而情有余"的艺术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曰:
"《关山月》五言,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关月竟如何'四句,似游丝袅空,而暗藏金石之气。末句'还向月中归',收得邈远无极,正与发端'关山见秋月'遥相呼应,如环无端。"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此作最得乐府神理。'忽忆秦楼妇'以下八句,以闺怨映戍苦,双管齐下。'流光应共有'五字,将万里相思写入月光,较太白'明月出天山'更见缠绵悱恻。"

近代学者俞陛《诗境浅说》析:
"'顾影自茕茕'句,炼一'茕'字而境界全出。前有'比翼连形'之暖,后有'朔风蓬惊'之寒,月光在此间作见证,非止写景,实乃心史也。"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论:
"全篇以月为枢机,绾合时空。'始经玄兔塞,终绕白狼河'二句,看似写月行轨迹,实喻征人漂泊之广。月光成为跨越边塞与闺阁的灵媒,使'映旌旗'与'鉴帷幕'形成惊心动魄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