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相和歌辞《猛虎行》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中的猛虎隐喻
唐贞元年间,朝堂党争渐炽,藩镇割据日盛。韩愈以猛虎为喻,实讽人世险恶。其时李吉甫、李绛分领朋党,恰如诗中"身食黄熊父,子食赤豹麛"的相残之态。史载元和四年(809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叛唐,朝廷讨伐不利,终致"匹侪四散走"的窘境,与诗中虎失其侪的描写遥相呼应。
儒家伦理的镜像折射
"朝怒杀其子,暮还飧其妃"二句,暗合《礼记·檀弓》" 苛政猛于虎"之典。韩愈以礼部郎中身份目睹贞元末年的伦理崩坏,此诗实为对"君不君,臣不臣"局面的文学控诉。诗中"自矜无当对"的猛虎,恰似《新唐书》所载"恃功骄恣"的藩镇节度使形象。
乐府旧题的新变
《猛虎行》本属汉乐府相和歌辞,古辞多写猛虎食人。韩愈反其意而用之,将"百兽望风低"的威势转为"虎坐无助死"的凄惶,此中暗含《诗·小雅·巷伯》" 投畀豺虎"的典故翻新。柳宗元评此诗"得《春秋》微而显之旨",正指其以兽性写人性的笔法。
中唐士人的精神困局
"狐鸣门四旁"至"虎不知所归"数句,实喻永贞革新失败后士人的彷徨。据《顺宗实录》载,革新派"十日之间,贬逐相继",恰如猛虎失群。韩愈虽未参与革新,但其《赠张籍》诗云" 君子惧仁义,焉能防噬攫",与此诗"亲故且不保"的慨叹同出一脉。
道德训诫的终极指向
结句"故当结以信"四句,呼应《孟子·离娄》" 君之视臣如手足"的伦理观。韩愈在《原性》中强调"性三品说",此诗末章正是对"下品之性"的文学具象。宋人黄震《黄氏日钞》谓此诗" 于猛兽中见世道人心",可谓的评。
注:本文采用"以史证诗"之法,主要参考文献包括:
1. 《新唐书·藩镇传》
2. 《韩昌黎文集校注》唐·韩愈
3. 《贞观政要·论仁义》唐·吴兢
4. 《唐诗纪事》宋·计有功
5. 《韩愈年谱》清·方成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