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桃花曲

2025年07月05日

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
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顾况

译文

魏帝宫人舞凤楼
魏帝的宫女在凤楼翩跹起舞
隋家天子泛龙舟
隋朝的天子乘着龙舟四处巡游
君王夜醉春眠晏
君王春夜沉醉酣眠迟迟不醒
不觉桃花逐水流
不知不觉间桃花已随波逐流

词语注释

凤楼:指华丽的楼阁
泛:漂浮,这里指乘船游玩
晏:晚,迟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桃花曲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烟云中的宫廷镜像

此曲以"魏帝宫人舞凤楼"开篇,将笔锋直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盛景。考《洛阳伽蓝记》所载,北魏洛阳城内凤楼高耸入云,宫人踏着清商乐翩跹起舞,恰与南朝梁简文帝《咏舞》"逐节工新舞,娇态似凌虚"形成时空呼应。诗人撷取"凤楼"意象,实为浓缩了六朝金粉的集体记忆。

隋炀帝的龙舟隐喻

次句"隋家天子泛龙舟"直溯大业元年(605年)的运河旧事。据《资治通鉴》载,炀帝乘四层龙舟"舳舻相接二百余里",杜宝《大业杂记》更详述其"以香涂船,锦帆过处香闻百里"。诗人将炀帝南巡的奢靡与魏宫歌舞并置,构成权力更迭中的循环镜像。

盛唐语境下的现实观照

后两句"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暗含开元天宝年间的双重隐喻。考《开元天宝遗事》载玄宗"自执丝竹,每朝宴,使宫妓递相歌舞",而"桃花"意象既可指骊山温泉宫的实景(见《太真外传》),又暗合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的讽喻传统。流水意象更与李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形成互文,折射出盛世危机。

杂曲歌辞的文体自觉

作为乐府杂曲,此作延续了《桃花行》《踏歌词》的民间传统。敦煌写本P.3911《曲子词》中可见类似联章体,而"逐水流"的结句手法,恰与教坊曲《水调》"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异曲同工,体现中唐文人拟乐府时"以清丽之笔写沧桑之感"的创作倾向。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桃花曲》以精巧的时空叠映手法,构筑出深邃的历史意境。首句"魏帝宫人舞凤楼"中,"舞凤楼"意象出自《邺中记》记载的曹魏铜雀台建筑群,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以"凤楼"代指帝王奢靡生活,暗含《诗经·陈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的讽喻意味。次句"隋家天子泛龙舟"化用《隋书·炀帝纪》中"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的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激赏这种将不同朝代意象并置的手法,称其"如蒙太奇之剪接,使历史虚无感顿生"。

后两句转入更具象的感官描写,"君王夜醉春眠晏"中"春眠"意象令人联想到孟浩然《春晓》的闲适,但配以"夜醉"的放纵,形成微妙反差。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此句时强调:"'晏'字用得极妙,既指时辰之晚,又暗含宴乐之欢,一字双关见匠心。"末句"不觉桃花逐水流"堪称诗眼,"桃花"既是实景又是象征,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此意象糅合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隐逸与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使全诗完成从历史批判到生命哲思的升华。

全诗情感脉络呈现出由显到隐的递进。前两句的讽喻锋芒至后两句转为深沉喟叹,恰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诗人将六朝兴亡之叹,转化为对永恒自然法则的静观。"这种情感处理方式,与刘禹锡《金陵五题》中"旧时王谢堂前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中晚唐诗人特有的历史苍茫感。

点评

"四句写尽三朝风流,'不觉'二字尤妙,恍见桃花瓣瓣随波而去,而醉眼迷离之君王犹在梦中。此等笔力,非顾况不能为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评顾况《桃花曲》以史笔点染春色

"前二句宫阙龙舟极尽富丽,后二句忽转空灵。'逐水流'三字,将盛衰无常之理,化入一片飞红乱碧之间。"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谓其暗藏讽喻

"顾逋翁此作,看似写景,实乃写劫。隋堤柳、魏宫花,终随逝水,唯诗人冷眼看得分明。"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手稿中提及此诗

"帝王欢宴与桃花流水对举,顿生庄周梦蝶之惑。不知是桃花映醉了君王,还是君王本就是桃花的梦中幻影?"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唐代的宫廷诗》中译本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