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浸染楚地山川时,刘禹锡正以夔州刺史的身份,在巴山楚水间拾取被贬谪的岁月碎片。长庆二年(822年)的春风里,这位"诗豪"听见了巴渝民间《竹枝》的歌声——那原是祭祀湘妃的古老歌谣,带着斑竹泪痕的传说,在浣纱女棹歌互答中流转了千年。
他看见屈原《九歌》的魂魄飘荡在洞庭波心,湘夫人"袅袅兮秋风"的叹息化作荆门云雨;听见蜀地竹枝词里藏着《子夜》《白纻》的遗韵,巴人击鼓踏歌时,巫觋祭神的铜铃声犹在耳畔。于是刺史提笔蘸墨,让乐府旧题在盛唐新声中苏醒——"竹枝"二字从此有了文人的筋骨,却仍跳动着民歌的心脏。
当夜半的巴唱惊破夔门月色,他忽然懂得为何楚辞里说"猿啾啾兮狖夜鸣"。那些断肠的猿声与俚俗的竹枝,原是同一种苍凉:帝子乘风不返的苍梧,屈原行吟不得的澧浦,和他自己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巴山,都在"肠断晓猿"的渐稀声里,化作了中国诗歌最动人的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