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凌朝浮江旅思

2025年07月05日

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
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
羁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

马周

译文

凌朝浮江旅思
清晨江上漂泊的旅思
太清上初日
清澈的天空升起朝阳
春水送孤舟
春日的江水推送着孤独的小船
山远疑无树
远山朦胧仿佛没有树木
潮平似不流
潮水平静好似不再流动
岸花开且落
岸边的花儿开了又谢
江鸟没还浮
江上的鸟儿时隐时现
羁望伤千里
漂泊远望伤怀千里之外的故乡
长歌遣四愁
放声长歌排解满怀愁绪

词语注释

太清(tài qīng):指天空,古人认为天有九重,太清是最高的一层。
羁望(jī wàng):羁旅远望,指漂泊在外时眺望远方。
四愁(sì chóu):泛指多种愁绪,典出张衡《四愁诗》。

创作背景

凌朝浮江旅思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出自初唐诗人韦承庆之手,创作于七世纪后期。时值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共治时期,诗人正经历由京官外放为地方官吏的人生转折。唐代"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臻于成熟,山水诗在六朝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宦游情怀。

地理情境

诗中"浮江"应指长江中游段。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当时江汉漕运繁忙,诗人很可能沿汉水南下至长江。春日清晨的江雾弥散,形成"山远疑无树"的特殊光学现象,而"潮平似不流"正符合长江中游在枯水季的水文特征。

情感投射

"孤舟"意象延续了谢朓"天际识归舟"的审美传统,但更添唐人特有的时空意识。诗人将《楚辞》"目眇眇兮愁予"的羁旅情怀,转化为对岸花开落、江鸟沉浮的刹那观照,在动态平衡中寄托了"四愁"(典出张衡《四愁诗》)的仕途感慨。

艺术突破

该诗突破宫体诗的绮丽,以"太清"(道教术语)开篇,将道家宇宙观与儒家行旅诗结合。颔联"疑无树"与"似不流"的辩证描写,比王维"江流天地外"的意境早半个世纪出现,体现了初唐诗歌由齐梁体向盛唐气象的过渡特征。

赏析

清晨的江面浮动着薄雾,初升的朝阳将金光洒在浩渺春水上,一叶孤舟正随波远去。诗人以"太清"形容天空的澄澈,用"上初日"勾勒朝阳初升的动势,开篇便构建出空明辽阔的意境。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联"气象浑成,如初写黄庭","春水孤舟"的意象更暗含《楚辞》"送美人兮南浦"的离愁。

舟行江上,远山如淡墨晕染,近处潮水平缓得仿佛凝固。颔联"疑无树""似不流"的错觉描写,被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为"虚实相生之妙"——山色因遥远而朦胧,潮水因平稳如镜,这种空间透视的把握,展现出诗人对自然观察的敏锐。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特别指出此联"写尽江行昧爽之景"。

转入颈联,岸边野花自开自落,江鸟时隐时现。南宋《诗人玉屑》评点此联"得物态之真",看似写景实含深意:花开又谢暗喻时光流逝,江鸟沉浮恰似游子飘零。这种"即物达情"的手法,正是钟嵘《诗品》所称道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

尾联突然将镜头从自然拉回内心,"羁望""长歌"直抒胸臆。清代学者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解析:"千里之遥凝于一望,四愁之郁泄于长歌"。此处化用张衡《四愁诗》典故,将地理空间的阻隔与心理情绪的郁结双重叠加,最终在放歌中完成情感的升华。正如《文心雕龙》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全诗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正在这余韵悠长的收束中得以完美呈现。

点评

此诗如初日浮波,孤舟溯影,以清空之笔写羁旅之思,允称初唐五律上乘。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二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得画理三昧。远山含黛,以'疑无'二字点活;静水涵虚,借'似不'一笔传神。"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点出其时空妙境:"'岸花'二句看似写景,实乃韶光之叹。花开即落,喻时光之倏忽;鸟没复浮,见心绪之徘徊。寻常景物俱作愁媒,此子昂(马周字)所谓'以物象为心象'者也。"

末联"羁望""长歌"之转合,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评曰:"结句陡振,将前三联积叠的静景全数化入动态抒情。'四愁'典出张衡,而气韵更为清拔,盖初唐诗人犹存汉魏风骨,悲而不哀,愁而能壮。"此诗诚如江上晨光,既见六朝余韵,复开盛唐先声,在时空交错的诗行间,永恒流淌着旅人的哲思与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