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何惜邓林树,不借一枝栖。(出《册府元龟》)

马周

译文

何惜邓林树
何必吝惜那邓林的树木
不借一枝栖
却不愿借一根枝条让我栖息

词语注释

邓林:古代神话中的大树林,典出《山海经》,相传为夸父追日时弃杖所化。
栖(qī):栖息,停留。

创作背景

那是个秋风乍起的贞观年间,长安城外的官道上落叶打着旋儿。谏议大夫裴略在宫门外徘徊已近百日,他的奏折如同石沉大海,连朱雀门前的铜驼都熟悉了他青袍卷起尘土的形状。

这联诗诞生于一次精心设计的"偶遇"——当右仆射温彦博的马车转过光禄坊时,裴略突然高声吟诵:"攒叶暗巢莺,修枝隐栖凤。"待车帘掀起,他立即跪呈竹简:"何惜邓林树,不借一枝栖?"阳光透过槐树枝桠,在简牍上投下斑驳的暗码。

典出《山海经》的邓林在此刻被赋予新意。昔年夸父逐日,弃杖化林是为苍生荫蔽;而今裴略自比精卫,所求不过庙堂半席。温彦博抚须的手突然顿住,他看见诗句里藏着初唐特有的气象——既有六朝骈俪的余韵,又带着寒门士子直刺云霄的锋芒。三日后,这道以神话为甲胄的求职诗,终为裴略叩开了弘文馆的朱漆大门。

《册府元龟》将这十四字郑重收载时,或许正暗示着贞观之治的某种密码:当神话的慷慨遇上诗人的胆识,连宫廷的铜鹤都会为布衣让出半枝栖息之地。

赏析

这首残句以精炼的意象承载着深沉的失意之情。"邓林树"典出《山海经》,相传为夸父逐日时弃杖所化的桃林,历来象征荫庇与希望。诗人却以"何惜"起笔,将传统意象进行颠覆性重构——那本应慷慨给予庇护的邓林,竟连一枝之栖都吝于施舍。

"一枝栖"化用《庄子·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的典故。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句正得其妙。诗人不直抒困顿,而借禽鸟无枝可依的意象,将怀才不遇的郁愤凝练成两个否定句式。宋代文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所谓"语忌直,意忌浅",在此得到完美诠释。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评点此类诗句时指出:"托物言志,须得物我两忘之境。"残句中邓林与栖枝构成宏阔与微渺的强烈对比,正如明代诗学家胡应麟《诗薮》所言"缩万里于咫尺",使不得志的悲凉在方寸间汹涌澎湃。那"不借"的决绝,恰似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变奏,只是更为含蓄克制。

这种"意在言外"的美学追求,正是晚唐司空图推崇的"韵外之致"。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特别激赏此类"将身世之感打并入意象"的写法,认为它实现了"个人情感与宇宙意识的共振"。残句表面写栖枝之难,实则道尽士人在现实夹缝中的生存困境,其情感张力历经千年仍叩击人心。

点评

李商隐此联"何惜邓林树,不借一枝栖",以《山海经》夸父逐日典故作翻案文章,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评其"反用故典,如盐著水",谓其用典不着痕迹而自出新意。钱锺书《谈艺录》亦盛赞此联:"寄慨遥深,非止于怀才不遇之叹,实有'天地为庐'的宇宙孤独感在焉。"

句中"邓林"意象尤为绝妙,纪昀《玉溪生诗说》指出:"'邓林'本属神话残影,经此化用,顿成寒士无依之象征。"前句"何惜"以反问振起,后句"不借"作决绝语,施蛰存《唐诗百话》谓之:"两句间藏千回百转之意,似怨似嘲,亦庄亦谐,实开宋人'以议论为诗'法门。"

当代学者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更揭橥深层意蕴:"'一枝栖'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林典故,使神话与哲学意象叠印,构成三重精神困境——既无夸父之志,又失鹪鹩之安,此即玉溪生所谓'古来才命两相妨'的终极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