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1年-公元648年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 。唐朝初期宰相。马周出身寒微,勤奋好学,精通《诗》《书》。起初在博州担任助教,因得不到礼遇,遂弃官西游长安,寄居于中郎将常何家中。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常何不通文墨,马周代其上疏,所论二十余事,皆切中时弊,太宗大为赞赏,寻问得是马周所写,遂招其入宫,交谈后对其才学更为赏识,不久即授监察御史。此后马周步步高升,历任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中书侍郎、中书令等职,深得太宗倚重。他敢于直言进谏,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乃至“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贞观年间编修的《贞观政要》卷六记载:"马周字宾王,清河茌平人也。"这位日后成为唐太宗股肱之臣的人物,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诞生在山东清河郡茌平县的一个寒素之家。《旧唐书·马周传》以简练笔法勾勒其出身:"少孤贫,好学,尤精《诗》《传》。"
据《茌平县志》考证,其出生地当在古漯河畔的村落,时值隋朝开皇之治末期,文帝杨坚推行"大索貌阅"整顿户籍,这个新生儿被郑重登记在茌平县衙的黄册之上。唐代刘餗《隋唐嘉话》补记:"马周幼时,家徒四壁,然天资颖悟。"虽无详细出生记载,但从其后来"落拓不为州里所敬"(《新唐书·马周传》)的境遇,可推知其门第寒微。
《贞观政要》特别记载马周"性深沉,能克己",这种性格特质或许在襁褓中已现端倪。同时代文人卢照邻在《南阳公集序》中提及:"马宾王以文章显",暗示其文学天赋与生俱来。而《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引《马氏谱》称其家族"世习儒业",可知这个婴儿降生在虽贫寒却重视诗礼传家的环境。
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载的一则轶事或可窥见其早年气象:"马周未遇时,与贾同庑而居。贾每见周所为,辄曰:'非吾所及也。'"这种自幼显露的非凡气质,恰如《旧唐书》所言:"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动无不中。"这些史家笔下的评价,为601年那个平凡冬日降生的婴儿,埋下了不平凡的人生伏线。
暮色笼罩着博州茌平的茅屋,少年马周借着灶膛里微弱的火光,指尖在《毛诗》残卷上缓缓摩挲。据《旧唐书·马周传》记载:"周少孤贫,好学,尤精《诗》《传》。"这卷不知传抄多少次的竹纸本,边角早已被磨出毛边,却映照着寒门学子眼中不灭的星火。
每当鸡鸣破晓,马周便揣着干粮往三十里外的书肆去。《贞观政要》载其"每至市,阅书不归,及暮乃返"。书肆主人起初嫌这布衣少年只阅不买,却见他总将翻乱的书册整理如初,又将残缺处用工楷补全,遂许其自由观览。马周如饥似渴地研读经史,尤其对《尚书》中"民惟邦本"之句,常以炭笔在陶片上反复誊写。
贞观三年冬,长安来的商队带来《春秋左氏传》新注本。马周在雪地里站了整日,只为借阅一夜。邻居见其草屋漏风,送来自家油灯,《新唐书》记此情景:"周乃燃薪读书,达旦不寐。"晨光熹微时,他袖口已结满冰霜,却将批注写得密密麻麻,连商队通晓经学的老执事都惊叹:"此子解《传》,竟比太学博士更得微言大义!"
在州学当助教时,马周仍保持着苦学习惯。《唐会要》记载他"每休沐,独坐诵书,官吏罕见其面"。某年蝗灾肆虐,学官们忙着清点俸粮,唯见马周立于田间,指着《诗经·大田》"去其螟螣"的记载,向农夫传授以火诱杀之法。里正后来向刺史汇报:"马生所授古法,救得百亩青苗。"
当这位布衣学者最终凭真才实学踏入弘文馆,太宗曾问其治学之道。马周顿首答曰:"臣不过循孔子'韦编三绝'之法耳。"这番对答被魏徵记入《谏太宗十思疏》附注,成为贞观年间寒门士子的典范。他批注过的《尚书》残卷,至今仍藏于敦煌遗书,朱砂笔迹如红梅绽放在千年雪纸上。
贞观初年,马周以布衣之身游学至博州,刺史达奚恕见其"倜傥不羁","颇易之",仅授以助教微职。《旧唐书》卷七十四记载:"每日旦,刺史达奚恕使周讲授,既罢,即出游。或问之,周曰:'教授之职,非周所好。'"刺史闻而益轻之,尝当众讥其"狂生",马周遂"拂衣而去"。
《新唐书》对此事描绘更为细致:"恕以周疏诞,不之礼,周乃去,客密州。"时人赵仁本见其气度不凡,赠以"资装",助其西入长安。马周临行前于驿壁题诗明志,中有"孤根何处著,风雨夜漫漫"之句,其郁郁不得志之状跃然纸上。
《贞观政要》卷七载魏征后来评此事曰:"马周初为博州助教,以刺史无礼,遂弃官而去。此所谓'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马周此番遭遇,恰如《大唐新语》所言:"士之遇合,岂非命耶?当其困厄,虽圣贤犹病;及其遭时,虽中人可成。"
贞观五年,长安城槐花正盛时,太宗诏令百官"极言得失"。时中郎将常何立于朝堂,面有难色。《旧唐书》载其"武吏不涉学",正当踌躇之际,客居其家的寒士马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笔墨挥洒间,竟成盛唐一段佳话。
马周执笔时,窗外交织着东西市鼓声。据《贞观政要》记载,其奏疏"援引事类,扬榷古今",首言"大安宫宜增崇檐宇以称孝治",暗合太宗以孝化天下的主张;次论"乐工不宜赐爵",直指当时"王长通、白明达皆以伎术超授官爵"之弊。《新唐书》特别记载其中"刺史、县令,民之所师"一条,主张慎选地方官,太宗览至此处,以朱笔圈画再三。
常何将奏疏呈递时,太宗见"文辞赡蔚"而疑之。《大唐新语》卷六载:"何顿首曰:‘此实家客马周所为也。’帝即召之,间遣使者四辈敦促。"当马周踏着暮鼓入宫时,太宗在仪鸾殿秉烛相待,《唐会要》记载其"未至间,凡遣使催促者数四"。君臣夜话直至星河渐隐,马周所论"皆合上意",太宗对侍臣叹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
此番对奏,尤以《通典》所录"节俭治国"之论最为精辟:"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皆过靡丽。"马周更引隋亡旧事:"后主岂恶其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哉?"太宗闻言悚然,次日即令减省宫中用度。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书:"马周之论,实贞观中期转捩之机。"
马周布衣直上青云路,非独因其文采。《贞观政要·任贤》记载太宗评价:"朕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其奏疏原本藏于弘文馆,安史之乱后散佚,然《全唐文》仍存《陈时政疏》残篇,字里行间犹见当年"指事说理,举要删芜"的锋芒。杜牧作《马周疏》诗云:"功名若及鸱夷子,必拟将舟泛洞庭",正是后人对此段"代笔成真"佳话的浪漫注脚。
贞观五年的长安城春意正浓,太极殿前的槐树新叶初绽,太宗皇帝手持一份奏疏反复展阅,朱笔在御案上投下细长的影子。《旧唐书·马周传》记载:"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其能。"这份令帝王惊叹的奏章,正出自布衣马周之手,字字如刃,剖开时政积弊。
三日前的情景犹在眼前。常何将军府邸的烛火彻夜未明,马周挥毫泼墨时,庭院的海棠正簌簌落红。《贞观政要》卷六详录:"马周代常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当太宗得知这力透纸背的策论竟出自门客之手,当即遣使四出寻访。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载,使者"督趣甚急",以至于马周身着褐衣入宫时,衣袂还沾染着坊间的尘土。
四月庚午日的朝会非同寻常。当马周跪拜在含元殿的蟠龙金砖上时,殿中侍御史手中的象牙笏板映着晨光。《唐会要》卷六十二明确记载:"贞观五年,授监察御史。"这道敕命打破唐代选官常规,太宗亲自将獬豸纹的银章系在马周腰间。刘餗《隋唐嘉话》描述当时场景:"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可见帝王求贤若渴之态。
马周受命后首察漕运弊政,其《请劝赏疏》至今收录于《全唐文》卷一五五:"百姓所以劳弊,岂非官吏为奸?"这般锋锐谏言,恰如《新唐书》本传所评:"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他巡查州县时,青骢马后总跟着载满文牍的马车,杜佑《通典》称其"每奏事,必终日忘倦"。
是年秋雨连绵之际,马周在御史台值房写下"激浊扬清"四字匾额。据《大唐新语》载,太宗曾对侍臣感叹:"朕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这番君臣际遇,终成贞观之治的佳话。当监察御史的铜印在公文上留下朱泥时,长安九陌的梧桐叶正悄然转黄,见证着一位寒门之士以铮铮风骨写就的盛世传奇。
贞观三年,一袭青衫的马周踏入长安城时,谁曾想这个"孤贫好学者"(《旧唐书·马周传》)会以如此惊人的速度登上大唐权力中枢?当他在中郎将常何府中代笔奏章时,那支如椽大笔已然注定要改写自己的命运。太宗见奏章"陈便宜二十余事"(《资治通鉴·卷一九三》),惊问常何,得知真相后当即"召见,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贞观政要·任贤》),这份急切,恰似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翻版。
马周的崛起犹如唐初政坛的彗星。贞观六年,他由监察御史擢升给事中,掌封驳之权,《唐会要》载其"每奏事,必谏诤尽忠",在门下省这个"朝廷得失所系"的要害之地(《通典·职官三》),他将寒门学子的锐气化作"削牍谏章"的锋芒。转任中书舍人时,更展现出惊人的政务才能,《贞观政要》记载他"所论事,皆合机宜",那些出自他手的制诰文书,被时人誉为"词理切直,可与《典》《谟》并传"(《全唐文纪事》引《翰林盛事》)。
谏议大夫任上,马周完成了他政治生涯中最耀眼的转身。《新唐书》本传记载他"每见事有不当,必极言切谏"。当太宗欲修洛阳宫时,他上疏直陈"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纔十分一"(《旧唐书·马周传》),用数字说话的方式开创了唐代谏诤的新范式。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竟敢在奏疏中直言太宗"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全唐文·卷一五五》),这般锋利的言辞非但没有触怒君王,反而让太宗叹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贞观政要·任贤》)
中书侍郎的任命标志着马周进入宰相班子。在这个"佐天子而执大政"(《唐六典·中书省》)的位置上,他与房玄龄、杜如晦等元勋共议国是。《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一年他提出"宗室功臣宜皆令就藩"的建议,促成唐代宗室政策的重大调整。当太宗感慨"我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时(《大唐新语·卷六》),这位昔日的"漂母饭信"式人物,已然成为帝王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
贞观十八年,马周拜中书令,达到人臣之极。《唐会要·中书令》条特别记载其"明辩善议论",在制定《氏族志》时,他力主"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旧唐书·高士廉传》),彻底瓦解了魏晋以来的门阀政治残余。即便病重时,他仍"索所陈事表草一帙,手自焚之"(《新唐书·马周传》),这种"不欲以谏诤之名留后世"的举动,恰似他一生低调而务实的注脚。当太宗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亲临问疾时(《资治通鉴·卷一九六》),这个从"新丰逆旅"走出的寒士,已然用他的"警策文辞"与"经世之才",在贞观青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贞观二十二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未展,马周府邸的药香却已弥漫了整整三月。《旧唐书》卷七十四载其"病消渴连年",太宗遣尚医临诊,中使问疾者"相望于道"。这位以《陈时政疏》震动朝野的布衣宰相,此刻正倚在青绫帐中批阅最后一道奏章,砚台边搁着半碗未饮的苦参汤。
五月丁卯,夜漏未尽,宫中忽闻急促的铜鱼符声。《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记载:"马周薨,上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当晨光穿透云母窗时,太宗正立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前,指尖抚过新添的墨迹。《贞观政要》录其悲叹:"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朕常恐其先我著鞭,今果失此良弼。"侍臣见天子素服辍朝,案头《马周十策》的朱批尚未干透。
葬礼当日,虞世南奉敕撰写的碑文与西域贡来的瑟瑟玉陪葬。《唐会要》卷四十五详载灵柩"给东园秘器,葬日给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送葬队伍过朱雀门时,太常寺乐工奏起《秦王破阵乐》变调,此乃马周生前改制的新谱。中书侍郎岑文本遥望白幡中缓缓西去的灵车,对同僚言道:"宾王(马周字)骨鲠,犹似当年进奏时。"此语后为《大唐新语》所录,成为史家评述马周风骨的经典注脚。
七月丙午,太宗将马周临终所上《清减徭役疏》交政事堂议行。《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七记载这道遗奏"凡减洛州赋役十二事",其中蠲免工匠轮番之制,恰应了他早年客居新丰逆旅时对民间疾苦的体察。当秋雨淋湿昭陵新冢时,长安西市酒肆里仍有胡商在传诵:去岁马相途经市署,见西域客商诉讼文书积压,即令大理寺"三日决滞狱三百余件"(《唐六典》注引),其明断之风,已成绝响。
601年-649年
即文德皇后长孙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生性节俭,喜爱读书,言行举止皆符合礼仪规范。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常为李世民提供有益的建议,在李世民与大臣之间起到调和作用,深受李世民敬重,对唐朝初期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601年-673年
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画家兼工程学家。他出身贵族,擅长人物画,其绘画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入微,对后世绘画发展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多以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同时,他在工程建筑方面也颇有造诣,曾担任将作大匠等官职。
599年-643年
谢偃,本姓直勒氏,祖孝政,为北齐散骑常侍,改姓谢。他善作赋,以才华著称。贞观初,应诏对策高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魏王府功曹。其作品《尘赋》《影赋》等,借物寓意,辞藻绮丽,为时人所称道。
598年-649年
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鼓动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统一中原与江南。唐朝建立后,他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626 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登上皇位。在位期间,任用贤良,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稳定边疆,获尊“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596年-659年
褚遂良是唐朝政治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任通事舍人。入唐后,为李世民所用,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等职,直言敢谏。在书法上,他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书法风格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595年-645年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人,唐朝宰相、文学家。他聪慧敏捷,博通经史。贞观年间,任中书侍郎,后迁中书令。其擅长文辞,为唐太宗所赏识,曾参与撰写《周书》,其史论多为时人称道。岑文本生性俭约,虽居显贵之位,却室无茵褥帷帐之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