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重宴

2025年07月05日

驾言寻凤侣,乘欢俯雁池。班荆逢旧识,斟桂喜深知。
紫兰方出径,黄莺未啭枝。别有陶春日,青天云雾披。

高峤

译文

晦日重宴
在晦日再度欢宴
驾言寻凤侣
驱车去寻访如凤凰般高洁的友人
乘欢俯雁池
满怀欢欣俯瞰着雁池美景
班荆逢旧识
在铺满荆条的路上巧遇故交
斟桂喜深知
斟满桂花酒庆贺这深厚情谊
紫兰方出径
小径旁紫兰初绽新蕊
黄莺未啭枝
枝头黄莺尚未开始啼鸣
别有陶春日
另有一番陶醉的春日风光
青天云雾披
云雾轻纱般披挂在晴空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月末最后一天,又称'月晦'
驾言:'驾'指驾车,'言'为语助词
凤侣:如凤凰般高洁的友人。凤,古代祥瑞之鸟
班荆:铺荆条于地而坐。班,铺开;荆,灌木枝条
斟桂:斟满桂花酒。桂指桂花酿制的酒
啭(zhuàn):鸟婉转啼鸣
陶春:令人陶醉的春日。陶,陶醉

创作背景

诗词《晦日重宴》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语境中的宴饮传统

唐代晦日(农历月末)宴饮之风盛行,尤以中宗朝为最。据《大唐新语》载,景龙年间宫廷"每岁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赐群臣大酺",此诗当作于此类皇家重宴场合。诗人以"驾言寻凤侣"开篇,暗合《诗经·邶风》"驾言出游"句式,将宫廷宴游升华为凤凰偕游的仙家意象。

二、景龙文馆的文学现场

考《景龙文馆记》,中宗常于芳林园、渭亭等地赐宴,群臣应制赋诗。诗中"班荆逢旧识"用《左传》"班荆道故"典故,折射出当时文学侍从们"以文会友"的特殊情谊。而"斟桂喜深知"之"桂",既指代桂殿兰宫,又暗喻折桂之才,双关手法尽显宫廷文人集团的审美趣味。

三、初唐诗歌的时空意识

"紫兰方出径"与"黄莺未啭枝"构成精妙的时空对仗:前者化用谢朓"紫兰荫初径",后者暗含《诗经》"有鸣仓庚"的季候期待。这种"将发未发"的早春意象,恰与晦日"旧岁将尽而新春未至"的特殊时间节点形成互文,展现初唐诗人对自然时序的敏锐感知。

四、宫廷诗的超越维度

末联"别有陶春日"突然转入陶渊明式的田园想象,在铺锦列绣的应制诗中堪称异数。考《旧唐书》本传,诗人确有"虽居朱绂,而雅好山野"的志趣。这种"青天云雾披"的澄明境界,实为盛唐山水诗的先声,在台阁文学中开辟出新的精神向度。


注:本文考据结合《景龙文馆记》《大唐新语》等史料,诗中意象分析参照《文选》李善注传统,力求在历史语境中还原创作现场。

赏析

在这首描绘文人雅集的重宴诗里,诗人以精妙的意象串联起友朋相聚的欢愉与自然时序的微妙交融。开篇"驾言寻凤侣"化用《诗经》"驾言出游"典故,将友人比作高洁的凤鸟,"雁池"意象既实指宴饮之地,又暗含《韩诗外传》中"雁池"作为贤士聚集之处的象征意义,双重隐喻下见出聚会的风雅特质。

"班荆逢旧识"承《左传》"班荆道故"之典,以荆条铺地的质朴场景反衬知己重逢的珍贵。而"斟桂"一词尤为绝妙,既实写以桂花酿酒的宴饮细节,又暗合《楚辞》"奠桂酒兮椒浆"的祭祀意象,使俗世欢宴平添几分神圣意味。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特别称赏此联:"以草木之微托君子之交,酌醴之俗成礼乐之雅"。

颈联转向自然意象的精细刻画,"紫兰方出径"与"黄莺未啭枝"构成巧妙的时空对位。紫色兰草初绽小径,暗示宴会时值孟春将尽;黄莺蓄势未鸣,则透露出晦日(月末)特有的静谧期待。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方''未'二字最见功力,不着'晦'字而晦日之意自现"。

尾联"陶春日"用陶渊明《时运》"陶陶春日"典,将宴饮之乐升华为天人合一的境界。"青天云雾披"以阔大意象收束全篇,既实写云开雾散的天气变化,又隐喻宾主尽欢时豁然开朗的心境。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诗话》盛赞此结句:"如观李思训山水,金碧辉映中忽见青天朗彻"。

全诗以"宴"为经,以"晦"为纬,在时光流转的微妙节点上,用典而不泥典,写景而兼抒情。正如近代学者闻一多所言:"六朝遗韵与初唐气象在此达成完美平衡,寻常宴饮题材中蕴含着对生命节律的深刻体察"。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乃宴集之佳作,以典雅之笔写重逢之喜,如"班荆逢旧识,斟桂喜深知"二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班荆'用典无痕,'斟桂'造语新奇,非独状相聚之欢,更见君子之交如桂醑醇厚。"

"紫兰方出径,黄莺未啭枝"一联,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叹其:"设色明丽而意态闲远,兰径莺枝间自藏天地清机,较之寻常宴饮诗徒写笙歌者,格韵迥殊。"

末句"青天云雾披"尤为绝唱,王国维《人间词话》譬之:"着一'披'字而境界全出,恍见云开雾散、豁然开朗之象,与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同得化机之妙。"

全诗以"寻欢"始,以"陶春"终,章法绵密如清人纪昀所言:"如观李思训金碧山水,层叠渲染中自有气韵流动。"(《瀛奎律髓刊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