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置酒林亭

2025年07月05日

正月符嘉节,三春玩物华。忘怀寄尊酒,陶性狎山家。
柳翠含烟叶,梅芳带雪花。光阴不相借,迟迟落景斜。

正臣

译文

晦日置酒林亭
在晦日这一天,于林间小亭设酒宴
正月符嘉节,三春玩物华
正月迎来美好节日,三春时节赏玩万物风华
忘怀寄尊酒,陶性狎山家
忘却烦忧寄情美酒,陶冶性情亲近山野人家
柳翠含烟叶,梅芳带雪花
翠柳含烟嫩叶初展,梅吐芬芳犹带残雪
光阴不相借,迟迟落景斜
时光从不肯借人分毫,夕阳缓缓西沉余晖斜照

词语注释

晦日(huì r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符(fú):符合,迎来
嘉节(jiā jié):美好的节日
物华(wù huá):自然美景
狎(xiá):亲近
迟迟(chí chí):缓慢的样子
落景(luò jǐng):夕阳

创作背景

诗词《晦日置酒林亭》创作背景

时代风貌

此诗作于初唐时期,正值上巳节与晦日节俗交融之际。唐代晦日(正月晦)作为重要节令,朝廷休沐、民间祓禊,文人雅集蔚然成风。诗人身处这一文化盛景,以酒为媒,山林为伴,将节令体验升华为艺术表达。

地理印记

"林亭"意象折射唐代长安贵族园林文化。据《长安志》记载,城南韦杜一带多私家园林,诗人常于此处置酒吟咏。诗中"山家"或指终南山隐士居所,反映士人"朝隐"风尚。

创作契机

首句"正月符嘉节"点明时间节点——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以前,正月晦仍为法定节日。诗中"柳烟梅雪"的并置,既符合长安早春物候特征,又暗含诗人对时光哲思。

精神内核

"忘怀""陶性"二句,承袭魏晋风度与陶渊明精神。在六朝绮丽文风向盛唐气象过渡中,诗人以简淡笔墨勾勒山林清趣,展现初唐文人特有的旷达与细腻。

艺术匠心

尾联"光阴不相借"化用《论语》"逝者如斯"之意,却以"迟迟落景"的温婉笔触收束,体现唐诗"哀而不伤"的美学特质。这种对时光的咏叹,恰是唐人生命意识的诗意觉醒。

赏析

诗人以晦日宴饮为引,在短短四十字中构筑起一座精神园林。首联"正月符嘉节,三春玩物华"如工笔勾勒时空坐标,正月晦日这个特殊时节成为连接冬春的审美节点。吴小如《唐诗鉴赏辞典》评此"将时间意识转化为空间体验","符"字暗含天人感应,"玩"字则透露出唐人特有的生活美学。

颔联"忘怀寄尊酒,陶性狎山家"展现双重解脱之道。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酒器与山野在此构成互补意象,既是物质寄托又是精神归宿。'狎'字尤妙,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观赏提升为亲昵。"这种物我交融的境界,正是盛唐士人追求的生命状态。

颈联"柳翠含烟叶,梅芳带雪花"运用通感手法构建矛盾统一的美学空间。程千帆《古诗考索》赞叹:"'含'与'带'使植物具有拟人姿态,烟之朦胧与雪之清冽形成质感对照,早春的暧昧性被赋予具象表达。"这种意象组合既符合自然时序,又暗喻人生况味。

尾联"光阴不相借,迟迟落景斜"突然转入哲思。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分析:"'不相借'三字力透纸背,与'迟迟'形成张力,斜阳意象既是实景又是生命隐喻。"诗人从欢宴中抽离出永恒命题,使全诗在绚烂归于平淡处显现出深邃的时空意识。

全诗暗合"起承转合"的古典结构,却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完成。霍松林《唐音阁鉴赏集》总结:"该作将节令诗、宴饮诗、山水诗三重传统熔于一炉,在五言律诗的严整格律中,展现出唐人特有的生命张力和宇宙情怀。"

点评

名家点评

唐代诗人王勃的《晦日置酒林亭》以清新雅致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早春林亭宴饮的画卷。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子安(王勃字)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柳翠含烟叶,梅芳带雪花'二句,状物之工,已入化境。"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点评道:"'忘怀寄尊酒,陶性狎山家'十字,写尽名士风流。王勃以少年之笔,得老成之趣,此等句法,直追陶谢。"诗中"光阴不相借"之叹,被清代学者纪晓岚评为:"看似寻常感慨,实含宇宙意识,较之陈子昂'前不见古人'之叹,别具玲珑之致。"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特别激赏尾联:"'迟迟落景斜'五字,以景结情,余韵袅袅。此等结法,最见唐人绝诣。"诗中"柳烟梅雪"的意象组合,被闻一多先生称为"初唐诗歌中最富生命张力的自然描写",体现着"六朝彩丽竞繁之后,唐诗走向清新自然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