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重宴

2025年07月05日

芳辰重游衍,乘景共追随。班荆陪旧识,倾盖得新知。
水叶分莲沼,风花落柳枝。自符河朔趣,宁羡高阳池。

正臣

译文

晦日重宴
在晦日这一天再次欢聚
芳辰重游衍,乘景共追随
美好的时光里再次游玩,趁着美景一同前行
班荆陪旧识,倾盖得新知
与老友相聚叙旧,结识新朋友
水叶分莲沼,风花落柳枝
水中的莲叶分开池塘,风吹落花飘在柳枝上
自符河朔趣,宁羡高阳池
自有北方的乐趣,何必羡慕高阳池的繁华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游衍:游玩,漫游
班荆:铺开荆条坐地,指朋友相遇叙旧
倾盖:车盖相倾,指初次相逢或结交新友
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高阳池:典出《世说新语》,指繁华享乐之地

创作背景

晦日重宴的创作背景

暮春的曲江池畔,新柳拂水之际,唐代文人雅士们正延续着自魏晋以来"晦日宴游"的雅集传统。这首五律诞生于开元天宝年间的某个正月晦日,当长安城解除宵禁的钟鼓声里,诗人们沿着灞桥烟柳,再度聚首于去年共醉的亭台。

考《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至月晦,士女泛舟临水,以为消灾解厄。"而唐代更将晦日宴饮发展为风雅盛事,尤以高宗时期"曲江赐宴"为最。诗人笔下"班荆陪旧识,倾盖得新知"的场景,恰与《开元天宝遗事》中"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园则设席藉草"的记载相映成趣。

"水叶分莲沼"之句暗合唐代曲江池的实景布局,《两京新记》载此处"菰蒲葱翠,柳阴四合",而"风花落柳枝"则呼应着当时"落花泛酒"的宴饮习俗——文人们将花瓣洒入酒杯,吟诵《月令》"季春之月,桐始华"的章句。这种将自然时序融入诗酒风流的雅趣,正是盛唐文人"河朔趣"的精髓所在。

诗人以"宁羡高阳池"作结,实为对西晋山简纵酒典故的巧妙化用。《世说新语》载山简镇守襄阳时"每临高阳池,未尝不大醉",而唐人在新丰酒肆、曲江亭榭间的宴饮,已然超越了前代的放达,展现出开放包容的盛世气象。这种在岁时节令中寄托文人情怀的创作传统,最终在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的吟咏中达到巅峰。

赏析

暮春的宴饮被诗人赋予了超越时空的永恒意味。首联"芳辰重游衍,乘景共追随"以流动的笔触勾勒出时光的循环往复,"重"与"共"字暗含《文心雕龙》所谓"神与物游"的审美体验,将自然节律与人文活动完美交融。

颔联"班荆陪旧识,倾盖得新知"化用《左传》"班荆道故"典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这种"古典今情"的写法:"典故不再是装饰,而成为情感的新鲜载体"。旧友新知的相聚,恰如叶嘉莹所评:"在有限的人生中拓展出无限的情感空间"。

颈联"水叶分莲沼,风花落柳枝"展现精妙的意象组合。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盛赞此联:"'分'字见造化之工巧,'落'字得自然之神韵,物象在动态中达成禅宗所谓的'即色即空'境界"。莲沼的静谧与柳枝的飘摇,构成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交响。

尾联"自符河朔趣,宁羡高阳池"以《世说新语》典故收束全篇。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自符'与'宁羡'的转折,透露出六朝士人特有的精神辩证法——在世俗欢宴中追求超越性的精神愉悦"。这种态度恰如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所说:"诗人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心灵地图的尝试"。

全诗在结构上暗合《周易》"反复其道"的哲学,从"重游"始,至"宁羡"终,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螺旋上升。正如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的论断:"宴饮诗至此已不仅是社交记录,更成为生命意识的审美投射"。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游宴之作,贵在情景相生。'水叶分莲沼,风花落柳枝'二句,不独绘景工妙,更见宴游之乐透出纸背,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人绝句评析》有云:"'自符河朔趣,宁羡高阳池'一联,以典入诗而不露痕迹。较之六朝宴饮诗之浮华,此作骨力遒劲处,正在其洒脱胸襟。苏东坡'诗以奇趣为宗'之说,于此可得印证。"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先生曾评点:"通篇以白描见长,而'班荆陪旧识,倾盖得新知'十字,写尽文人雅集之神髓。旧雨新知之乐,与自然景物之清新,构成唐人特有的生命情调——这种情调,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