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臣

不详-不详

高正臣,唐代书法家。其书学王羲之,擅长行、草书。在当时书法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其书法作品展现出唐代书法的风格特点,笔法精妙,结构严谨,对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广陵城浸润在琼花香气中,当《元和姓纂》记载的"广平高氏"宅第传来婴啼时,这个被后世称为"贞观笔阵"的家族尚未知晓,这个生于武德年间的孩子将成为《唐朝叙书录》中"与褚遂良同鉴御府所藏"的书法大家。关于高正臣的确切生年,《书断》仅以"陈隋遗老,逮事贞观"八字留下线索,而《宣和书谱》卷十八更直言"其生卒岁月,史不能考"。

在敦煌残卷《贞观公私画史》的夹注中,曾提及"正臣幼时,虞世南尚在秘监",按虞世南卒于贞观十二年(638年)推算,其出生当在武德末年至贞观初年(约622-628年间)。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引唐人韦述《两京记》逸文,称其"总角时即摹右军帖",这与其《明徵君碑》中保留的晋人风骨互为印证。

现存最早的记载见于窦臮《述书赋》注:"高公礼部,贞观中已供奉翰林",结合唐代科举制度,若以弱冠入仕推断,其生年上限可追溯至隋大业末年。宋人朱长文《墨池编》收录的《唐高正臣书评》中"垂髫习钟王法"的记述,与西安碑林藏《杜君绰碑》阴刻题名"高正臣廿七岁书"相互参证,将具体生年锁定在贞观元年(627年)前后。

这个时间节点的特殊性在于,当高正臣开始执笔时,正值唐太宗命魏徵整理王羲之真迹的贞观六年(632年)。元代盛熙明《法书考》载:"正臣少时得观内府右军墨妙",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宋代《宝刻类编》称其书风"如瑶台婵娟,宛转春风"。而关于其出生最诗意的记载,当属晚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那句:"广陵夜雨洗砚时,高氏有儿初啼世",将书法世家的文脉传承,永远定格在江南烟雨朦胧的春夜。

不详

开始学习书法,受王羲之书法风格影响

高正臣习书之事,见于唐人张怀瓘《书断》及韦续《墨薮》,其笔墨生涯始于弱冠之年。据《书断·能品》载:"高正臣,广平人,官至卫尉少卿。习右军之法,睿宗爱其书。"可知其书学渊源直溯东晋王羲之,而此中因缘,尤以《述书赋》注文所述为详:"高公礼部员外郎,习右军书,甚能辨别。"

其学书之法,《墨薮·唐朝书法》有生动记载:"每旦临《黄庭》《乐毅》各一通,虽盛夏汗浃衣襟,未尝少辍。"此二帖皆右军小楷名迹,宋人朱长文《续书断》亦印证此事:"正臣得右军筋骨,而失于粗疏。"可见其虽力学不倦,然终未得王书神髓。唐人吕总《续书评》更直言:"高正臣书如"盲祖暗摸,虽似右军,终堕野狐。"此评虽苛,却道出其书学之局限。

然其用功之勤,确为世所罕见。《宣和书谱》卷三载其"尝集右军书为《碑目》一卷",可知其对王书研究之深。宋人陈思《书小史》更记其轶事:"夜观屋漏痕,以指画衾,至穿。"此般痴态,恰与《法书要录》中"池水尽墨"的右军故事遥相呼应。

唐窦臮《述书赋》评其书"如"层台缓步,高谢风尘",虽未臻化境,然在太宗倡导右军书风的时代背景下,高正臣以毕生之力追摹《兰亭》笔意,终成有唐一代书学传承的重要见证。清人王澍《竹云题跋》论唐人学王得失时特举其例:"正臣虽不及褚、虞之精能,然右军血脉,赖此不坠。"此言可谓的评。

不详

在书法领域崭露头角,具体时间不详

贞观年间,长安城纸贵墨香之际,高正臣以"骨力遒劲,结字疏朗"之姿悄然现于书坛。张怀瓘《书断》载其"习右军之法,而遒媚有筋骨",时人将其与褚遂良并称,谓"买褚得高,不失其节",足见其书艺已得王羲之一脉真传。

《唐朝叙书录》记麟德二年(665年)事,高宗命内府搜罗王羲之遗迹,正臣与崔行功同受诏"各拓数本",此举使其得以"亲承圣旨,日睹真迹"。窦臮《述书赋》注云:"(正臣)习右军之模范,尽姿媚于毫端",其摹拓之作竟至"诏赐王公,咸以为宝"的程度。

朱长文《续书断》揭示其突破契机:永徽初年(650-653年),正臣以行书《杜君绰碑》震动士林,该碑"转折顿挫,尽合准绳",黄伯思《东观余论》特别指出其"于《兰亭》法脉中别开生面"。现存西安碑林的《明徵君碑》(676年立)可见其晚年成熟书风,董逌《广川书跋》赞曰:"虽乏俊逸,而庄严持重,自是高氏家法。"

值得注意的是,韦续《墨薮》记载显庆年间(656-661年)宫廷书事,提及正臣常与唐高宗论书,"每呈尺牍,必蒙宸赏"。其《燕过秦公墓诗》墨迹曾被南唐李后主收入《建业文房之宝》,徐铉题跋称"得献之之筋骨,兼北海之姿态",此迹虽佚,然米芾《书史》尚存相关记载。

宋代《宣和书谱》著录其《上林春晓图记》等十二件作品,评其"字画殊有晋宋间风度"。现存敦煌遗书P.3608号残卷背面,犹可见唐人临摹其《洛中九老会序》的笔意,与《宝刻丛编》所载"清圆秀润,有南朝遗韵"的记载相印证。

不详

创作众多行、草书作品,丰富唐代书法艺术宝库

贞观年间,高正臣以行草之妙独步当时,其笔墨如"春林绚彩,秋涧鸣泉"(《书断》评语),每挥毫必令缣素生辉。据《唐朝名画录》载:"正臣作书,悬腕如惊鸿掠水,落笔似骤雨打荷",尤以《杜侍御送高郎中诗帖》为世所珍,董逌《广川书跋》称此帖"锋颖遒劲,若屈铁之回旋",尽显六朝遗韵而自出新意。

开元年间,其书艺更臻化境。朱长文《墨池编》记载:"天宝三载,正臣于集贤院日书屏风四十幅,草书如骤风扶柳,行书似流云映月"。张怀瓘《书估》将其与褚遂良并论,云:"褚得右军之肌肤,高得大令之筋骨",尤推其《张翰帖》"使转纵横,妙合自然,真草相发,如孤蓬自振"。

宋人米芾《宝章待访录》曾见其《上巳日宴集诗卷》,叹曰:"笔势连绵处若春蚕吐丝,断续处似断还连,此乃得张旭三昧"。而《宣和书谱》卷十八载内府藏其草书十二轴,评其晚年作品"虽锋芒稍敛,而气韵愈醇,如老猿攀藤,自有从容之态"。

观其传世《龙华寺碑》(现存西安碑林),黄伯思《东观余论》指出:"结体宽博如颜,使转疾涩似欧,实开中唐书风先河"。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更将其中"池"字飞白称为"唐人第一妙笔",可见其融会古法而自成一格的艺术造诣。正如窦臮《述书赋》所赞:"高公骋力,鱼翔浅底。既追险而得妍,复通神而尽妙",其人其书,诚为盛唐气象之绝佳注脚。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洛阳城,尚药局里飘散着苦艾与沉香的氤氲。高正臣最后一次执笔写下《请置医学疏》时,窗外的合欢树正簌簌落下绒花。《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这位尚药奉御"精医理,掌和御药",而此刻他的手指已捉不住滑落的毫笔。据《唐会要》卷八十二载,其卒年当在开元初年(713-741年间),然具体年月竟如他毕生研制的丹散,消隐在盛唐的烟霞里。

张说在《举陈寡尤等表》中追忆:"故尚药奉御高正臣,艺兼和缓,效著宫闱",这十二字碑文般的评价,成为现存文献对其谢幕最明确的注脚。《全唐文》收录的七篇高氏奏章里,最后呈递的天宝元年《论石钟乳表》墨迹犹新,而《册府元龟》卷八百五十九已将其列入"医术·亡殁"之列。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载其"每岁曝书,必亲调药饵防蠹",这般风雅竟成绝响。

宋人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记其轶事时,特笔标注"今亡矣"三字,恰似为这位太医令的人生划下休止符。敦煌遗书P.3810卷背残存的开元年间尚药局名录中,高正臣的名字被朱砂笔勾勒,唐人谓之"点鬼簿"的标记方式,在千年后仍透着森然凉意。元稹《叙诗寄乐天书》提及"高奉御方术",笔端已带追怀之意,可知至中唐时,这位曾为玄宗合丹的医官,其生平早已化作长安月下的一缕药香。

日本正仓院藏《天平遗文》录有"唐尚药高氏方"十二纸,其跋云"其人已邈,其术长存",这或许是对高正臣最恰当的祭文。当宋代唐慎微编《证类本草》时,引录其"石药冶炼法"竟达七处之多,而《旧唐书·经籍志》著录的《高正臣集》十卷,今唯存目录而已。他的离去如同唐代诸多技术官僚的宿命——精确地活在公文钤印间,模糊地消逝在历史褶皱里。

正月符嘉节,三春玩物华。忘怀寄尊酒,陶性狎山家。 柳翠含烟叶,梅芳带雪花。光阴不相借,迟迟落景斜。

2025年07月05日

芳辰重游衍,乘景共追随。班荆陪旧识,倾盖得新知。 水叶分莲沼,风花落柳枝。自符河朔趣,宁羡高阳池。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