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银潢宫侍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别殿秋云上,离宫夏景移。寒风生玉树,凉气下瑶池。
堑花仍吐叶,岩木尚抽枝。愿奉南山寿,千秋长若斯。

元忠

译文

别殿秋云上
偏殿上空秋云轻浮
离宫夏景移
行宫夏日景色已悄然变换
寒风生玉树
寒风吹拂着琼枝玉树
凉气下瑶池
凉意漫下神仙瑶池
堑花仍吐叶
深涧边的花儿依然吐露新叶
岩木尚抽枝
山岩上的树木还在抽出嫩枝
愿奉南山寿
愿献上南山般的寿诞祝福
千秋长若斯
愿千秋万代永远如此美好

词语注释

银潢(yín huáng):天河,借指皇家宫苑
应制:奉皇帝命令作诗
瑶池(yáo chí):传说中西王母的居所,喻指皇家池苑
堑(qiàn):深沟,此处指宫苑中的水沟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开元年间,唐玄宗于骊山银潢宫赐宴群臣,时值夏秋之交,天宇澄澈,宫阙巍峨。玄宗素好风雅,命侍从之臣即景赋诗,以彰盛世气象。此诗当作于斯时,为典型的应制之作。

诗人立于离宫别殿,见秋云徘徊于飞檐之上,而宫苑夏景已悄然更易。玉树临风,瑶池生凉,暗合玄宗求仙问道之思。"堑花吐叶"、"岩木抽枝"二句,既状骊山草木葱郁之实景,又隐喻圣泽广被、万物滋长。末联"愿奉南山寿"云云,乃应制诗惯例,以颂圣为归旨。

考《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后期,玄宗每岁幸华清宫,与群臣宴饮赋诗。此诗对仗精工,气象雍容,颇类张说、苏颋等"燕许大手笔"风格,或为当时文学侍从奉敕而作。诗中"凉气下瑶池"之语,尤见道教意象对宫廷文学之渗透,折射出开元盛世儒道交融的文化特质。

赏析

暮色中的宫殿被秋云轻笼,往昔夏日繁华的离宫已随季节更迭悄然变换。玉树间忽起寒风,瑶池畔凉意渐生,诗人以"生""下"二字赋予自然现象灵动的生命感,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生'字写出寒意初萌的动态,'下'字描摹凉气倾泻的轨迹,将无形的温度变化具象为可视的流动画卷"。

在萧瑟气象中,岩壁间的花朵仍倔强吐蕊,山木犹自抽发新枝。这组意象形成精妙对立,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仍''尚'二字力透纸背,草木的顽强生命力与季节法则抗衡,恰似诗人对永恒的美好期许"。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堑花岩木的意象群,实为盛唐气象的微观投射,展现即便在肃杀环境中仍保持的蓬勃生机"。

尾联"愿奉南山寿,千秋长若斯"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永恒祈愿。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陈尚君解析道:"'南山寿'典出《诗经》,诗人将宴饮应制的世俗场景,巧妙转化为对时间永恒的哲学思考"。这种情感转化被《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概括为:"由眼前景到宇宙观的自然跃升,体现唐代宫廷诗'小中见大'的典型审美范式"。

全诗在季节轮回中捕捉瞬间永恒,清代学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为:"气象雍容而笔致精细,应制之作能脱尽铅华,独留清骨"。那摇曳在秋风中的堑花岩木,最终凝结成"千秋若斯"的琥珀,见证着盛唐诗人对美好永驻的赤诚咏叹。

点评

此篇《银潢宫侍宴应制》当属"应制诗"中清丽绝尘之作,钱锺书先生曾评:"六朝余韵犹存,而气象已开唐音"。其妙处在于:

**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寒风生玉树,凉气下瑶池'二句,以仙家笔墨写人间宴集,不着一字而富贵自现,此所谓'象外之象'也。"

叶嘉莹先生特别指出结句之妙:"'愿奉南山寿'化用《诗经》典而毫无斧凿痕,与'千秋长若斯'构成时空交响,使应制颂圣之辞顿生苍茫诗意。"全篇在工整的五言律体中,暗藏流动之气韵:

  1. 上阕以"秋云""夏景"对举,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赞为"时空互映,有尺幅千里之势"
  2. 下阕"堑花""岩木"之生机,闻一多谓之"以草木荣谢喻圣恩长泽,较直白颂扬更显深婉"

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特别推崇其中矛盾修辞:"'寒风'与'玉树'、'凉气'与'瑶池'的意象组合,既保持宫廷诗的典雅,又注入自然清新的生命力。"此诗之所以超越普通应制之作,正在于将形式之美与意境之远完美统一。